深山行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ua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清早,我们老老少少一行人便出发了,目的地是位于偏远深山中的仙居阿姨家。因为路途遥远且多为山路,所以我们决定早去早回。
  随着汽车的渐渐深入,我们也逐渐远离了城市的喧闹。怪不得人人都说“世外桃源”好,原来真正逃离了城市的束缚,我们的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一份美好来。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一丛丛娇艳欲滴的野花,一排排威武笔挺的大树,一片片令人眼花缭乱的绿意,我的心被大自然的美彻底俘虏了。想不到,看过了太多城市中灯红酒绿的双眼,经历了太多城市中纷繁杂乱的心,现在突然要来重新审视与感受这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了。看来,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只是缺少了发现这些美的眼睛。
  随着山中的路蜿蜒回转,又一幅唯美的写意山水画映入了我的眼帘。就在云雾缭绕的两山绝壁之间,窄窄的幽静的河道之上,一人一舟正缓缓地划行,若隐若现的,配合着船桨荡起的阵阵波纹与东方那轮红日的徐徐升起,不得不说,我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美,真的好美啊!若不是突然一辆并行的车挡住了我的视线,我可能还会一直停留在刚才的“仙境”之中而不忍移目。如此真切地感受着,这不是城市的喧嚣,而是大自然的宁静与幽谧;这不是城市的窒闷,而是大自然的清新与生机。谢谢你,这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带给我的启迪。
  绕完了山路,我们又回到了田间小道,虽说是第一次走田间小道,但这崎岖不平的小路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真实,更让我享受到发现美的过程的愉快。不经意间向窗外一瞟,就能看到刚从田园间耕作归来的农民伯伯的真诚的微笑。果然不虚此行,不论到哪儿都能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我想,其实美就在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发现美将会变得再简单不过。
  经过半天的跋涉,我们一行人如愿到达了阿姨家。不巧的是,阿姨刚好不在家。当我们决定在门口等的时候,阿姨家周围的邻居们却像早已察觉到了什么似的,人手一個板凳围向了我们,热情地将板凳摆在地上,邀我们坐下,嘘寒问暖,有些邻居还拿出了自家的水果,说这是山里的特产,执意要我们尝上几口。也奇怪了,怎么感觉今天的苹果、梨、柿子都比平时街上买来的甜上那么几分,香上那么几分,美上那么几分。是因为山里水好空气好的原因吗?还是因为我们都饿了?吃完这些水果我才体会到,不正是山民们的热情纯朴滋养了这些水果,感染了我们这一群在城市中逐渐变得陌生又世故的人吗?
  深山之行是美之行,美在自然,美在人情,美在生活……
  点评
  本文写了一次令人难忘的美的旅行的过程,讴歌了自然之美、人情之美和生活之美。文章从整体来看,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全文按“出发——进山——山中回转——绕完山路——等待阿姨”的顺序,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谈自己的感悟,可谓水到渠成,自然为文。特别是在写景上善于抓住特征,如山里的宁静与幽谧、山路的崎岖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他文献
鲁迅深刻与伟大的另一面是平和。不少人说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字里行间展露着铮铮铁骨,仿佛他生来就是与傲骨相联结的,始终是一位棱角分明的硬汉,也因此模糊了他作为人的另外的组成成分——血与肉。他那一向的嫉惡如仇、憎爱分明,让我们习惯了他的横眉冷对式的冷峻,却忽略了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柔情。然而,不理解鲁迅的柔情,就无法理解鲁迅为什么没有被无边的黑暗压垮。
期刊
前言:  对于《布鲁门贝格》,《法兰克福汇报》的评论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称这部小说为读者带来了“皇家享受”,这是一次大脑的冒险。出生于1954年的作家西碧拉·莱维查洛夫,1998年因获得巴赫曼文学奖而为人所知。《布鲁门贝格》充满了隐晦的暗示,阅读者需要敏锐的大脑和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去体悟,因此这是一次智力的挑战、知识的盛宴。  概要:  那是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一头狮子悄然出现在哲学家布鲁门贝格教授
期刊
《奥林匹克宪章》有言:“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和团结,用了解来开阔视野与心胸;用友谊打破封闭的藩篱,化解矛盾;用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比赛、对待他人;用友谊和团结创造竞技运动的新纪录,也创造人类和谐、进步的文明记录。  素材在线  难民代表团:坚持梦想,热爱和平  “我想呼吁和平,也
期刊
顾名思义,“畏”者,畏惧、害怕也,常引申为谨慎、不懈怠,是对待事物的一种恭敬态度;“伟”者,伟大、高大也,亦常引申为崇高和卓越,是一种令人钦佩敬仰的形象或状态。凡事谨慎、畏惧的人肯定比较平安,但不一定成长得很伟大,可要做事业和人生有成的伟大者则必须要懂得敬畏、有所畏惧。从这个意义来说,“畏”是造就“伟”的重要因子,是实现“伟”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条件,“伟”的造就离不开有所畏惧。  纵观历史和现实中的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针对现在的教育状况,有学者指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现在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全国第一名,他们忘了社会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在多样性社会里面生存,这样才会有很多籍籍无名而又各具优长的人冒出来。”  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何感想?要求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
期刊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
期刊
一样的举止,一样的完美,一样的第一,这些难道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每个人都很独特,却为什么要过相同的人生?  第一,第一,从小到大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小时候,大人用它来褒扬“別人家的孩子”;长大后,老板用它来表扬“别人家的员工”。难道在这个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是第一吗?显然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因为“社会是多样性的”,如果在某个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
期刊
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9旬了,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的交往来,宛如还是在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然而,这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
期刊
三、科学用时是以读促写的保证  对每个人来讲,时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很多学习效率低的学生都缺乏对时间的驾驭能力,不能科学地分配和利用时间,因而常常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样,科学地运用时间,将是以读促写工作的有力保证。  1.每天腾出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是必须坚持去读。  2.每周腾出至少两小时的时间去做读书笔记。每周要充分利用双休日,恰当安排时间,把阅读和做其他作业、复习
期刊
我曾两次质疑过文学的意义。  读小学时,有一册语文书的第六课是《梅花魂》。文章开头写道,莺儿的外祖父念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莺儿感觉到两颗冰凉的泪珠滴在她脸上,她倚在外祖父怀里询问落泪的原因,外祖父只说她还小,便不再回答。当时觉得这样的诗句有一种朦胧之美,外祖父大概是被惊人的美丽打动了,但没有拍手称快,竟至于落泪,也是有些奇怪。  课堂上,老师并未细讲这一处,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始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