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发展,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生活化理念也逐步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当前高中化学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文章立足于“生活即教育”理念,探讨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寄希望于提高今后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应用能力;兴趣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可见,“生活即教育”理论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本体,并且将教材中的知识当成唯一的教学依据,忽视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将“生活即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以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充分基础。
一、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考的压力,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还未形成清晰的认知。此外,当前在高考的压力下,部分教师采用题海式的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部分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因此,“生活即教育”理念也无法在课堂中有效渗透。其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等,这一理念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相契合,都是在强调学生的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这也直接影响了“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渗透效果。此外,教师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能力实施生活化教学,不能将生活中的案例带入课堂教学中,进而不能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这样也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缺乏应用的理念和能力。
二、 “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生活即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之一,也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从定义上看,生活即教育是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讲,是生活决定了教育。而从效用上说,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不仅是“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还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反过来,生活本身就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自然能够引起教育的改变,由此可见,生活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教育要体现其本身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而进行。
三、 “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生活情境的构建是渗透“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这就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的氛围内,这样,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活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将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还能够以生活情境所折射出的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在“过氧化氢及其衍生物”复习教学中,为了揭示过氧化氢组成及其结构,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图片,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开赛前,人们惊奇地发现,跳水池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绿色的场景”,这一情境使课堂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并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以此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以场景图为切入点,笔者提出问题,即:为什么跳水池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绿色?伴随着问题的出现,笔者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如:水池变绿主要是因为水中藻类生长,藻类在合适的温度、pH和溶解氧这些条件下即可大量繁殖等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思考藻类大量繁殖的可能性原因,进而使学生对过氧化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后续的学习内容。可见,将生活情境作用到课堂中,不仅给学生更多视觉体验,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二)设置生活问题,揭示化学原理
化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同时,很多生活问题的解决也与化学原理相关。鉴于此,教师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此来设置生活问题。此外,这样的生活问题大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从未深度思考的,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待问题解决后,会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还能够使他们以问题为探究主题来揭示化学原理,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
以“草酸”的主题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展示一张荧光棒的图片,并介绍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即:外层塑料管,内层玻璃管。折断玻璃管后,两种液体混合,发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以上两种液体分别为“过氧化氢与双草酸酯”,而双草酸酯其中含有荧光分子,以此揭示“草酸”这一化学物质,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草酸的结构式?草酸的分子式?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草酸这一物质的内部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
(三)组织生活讨论,强化化学认知
高中化学中的很多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会造成学生对此印象较浅。而生活讨论实际上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从中挖掘一个生活化主题,以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进而组织语言来描述这一问题,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进而懂得如何运用化学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題。
在“含铬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知识”讲解中,为了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笔者首先展示“化学与人类文明”中的工业三废,以此揭示“含铬废水”的来源。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化学知识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还揭示了这种工业污染常用的处理方法。但此时,学生对处理方法其中蕴含的原理却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电镀废水中铬元素的存在形式,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以及可行性,以此除去废水中的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着“除去废水中的铬”这一主题来进行探究,同时,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保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以此促进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设计生活作业,提升应用能力
作业作为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使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则需要教师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力求作业的设计是有效的。基于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到生活化这一因素,并将其真正作用到作业设计环节中,这样既能够使作业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本体的掌握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维生素C泡腾片的探究”为例,笔者设计了生活作业,即:课下查阅资料来探析维生素C泡腾片为什么会“沸腾”?泡腾片为什么要“沸腾”?维生素C泡腾片里含有多少维生素C呢?在完成这一生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从配料表、使用说明、注意事项、营养成分表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上问题,还能够对维生素C泡腾片的真正使用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与判断,以此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增加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 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渗透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展开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渗透“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主体性原则,并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其中,首先,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创造性,进而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身所存在的紧张感。此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以探究的主题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潜能,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要求学生摆脱封闭的模式,让他们从化学知识本体走出去,走向生活。此外,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落实“生活即教育”原则时,应践行开放性原则,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而是给学生更大更广的空间来进行活动和思考。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不需要强求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的途径,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活跃的状态。
(三)活动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落实“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则需要践行活动性原则,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能力。此外,通过知识讲授和操作练习的方式还能够使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同时参与,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与此同时,通过操作活动的展开,还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空间,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理解,从而使他们在探索、体验、交流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并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化学知识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等实践的需要,可见,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将“生活即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与现代教育观念与学科特点相契合的。但面对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对这一理念产生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以此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5.
[2]闵英.试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學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2):144.
[3]赵瑞巧.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7(11):94-95.
[4]王贵军.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分析[J].学周刊,2015(20):112.
作者简介:张奇,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应用能力;兴趣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他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可见,“生活即教育”理论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强调知识本体,并且将教材中的知识当成唯一的教学依据,忽视了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此,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将“生活即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中,以此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充分基础。
一、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考的压力,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师对“生活即教育”这一理念还未形成清晰的认知。此外,当前在高考的压力下,部分教师采用题海式的战术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部分课堂教学缺乏创新,因此,“生活即教育”理念也无法在课堂中有效渗透。其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接受水平等,这一理念与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理念相契合,都是在强调学生的生活能力与学习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未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课堂中,这也直接影响了“生活即教育”理念的渗透效果。此外,教师没有意识也没有足够能力实施生活化教学,不能将生活中的案例带入课堂教学中,进而不能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这样也会自然而然地使学生缺乏应用的理念和能力。
二、 “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与意义
“生活即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之一,也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从定义上看,生活即教育是给学生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讲,是生活决定了教育。而从效用上说,教育通过生活才能发挥其潜在的价值,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不仅是“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内涵,还充分体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产生于人类的社会需要。反过来,生活本身就对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自然能够引起教育的改变,由此可见,生活是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而教育要体现其本身对生活的改造作用,也必须通过生活而进行。
三、 “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一)构建生活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生活情境的构建是渗透“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点,这就容易使课堂陷入枯燥的氛围内,这样,自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生活情境的构建,不仅能够将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还能够以生活情境所折射出的问题为导向,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以此推动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在“过氧化氢及其衍生物”复习教学中,为了揭示过氧化氢组成及其结构,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图片,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开赛前,人们惊奇地发现,跳水池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绿色的场景”,这一情境使课堂置于生活化的背景下,并给学生一定的视觉冲击,以此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以场景图为切入点,笔者提出问题,即:为什么跳水池的颜色从蓝色变成了绿色?伴随着问题的出现,笔者给学生适当的提示,如:水池变绿主要是因为水中藻类生长,藻类在合适的温度、pH和溶解氧这些条件下即可大量繁殖等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并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思考藻类大量繁殖的可能性原因,进而使学生对过氧化氢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后续的学习内容。可见,将生活情境作用到课堂中,不仅给学生更多视觉体验,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刻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二)设置生活问题,揭示化学原理
化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同时,很多生活问题的解决也与化学原理相关。鉴于此,教师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以此来设置生活问题。此外,这样的生活问题大多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从未深度思考的,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待问题解决后,会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还能够使他们以问题为探究主题来揭示化学原理,进而拓展他们的视野,完善他们的认知体系。
以“草酸”的主题教学为例,笔者首先展示一张荧光棒的图片,并介绍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即:外层塑料管,内层玻璃管。折断玻璃管后,两种液体混合,发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以上两种液体分别为“过氧化氢与双草酸酯”,而双草酸酯其中含有荧光分子,以此揭示“草酸”这一化学物质,并伴随着问题的提出,即:草酸的结构式?草酸的分子式?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对草酸这一物质的内部结构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这一核心素养。
(三)组织生活讨论,强化化学认知
高中化学中的很多概念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会造成学生对此印象较浅。而生活讨论实际上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重难点,从中挖掘一个生活化主题,以问题作为载体,使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发挥能动作用,进而组织语言来描述这一问题,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来思考问题,进而懂得如何运用化学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題。
在“含铬废水处理中的氧化还原知识”讲解中,为了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笔者首先展示“化学与人类文明”中的工业三废,以此揭示“含铬废水”的来源。这一过程不仅强化了化学知识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了社会责任感,还揭示了这种工业污染常用的处理方法。但此时,学生对处理方法其中蕴含的原理却没有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笔者介绍了电镀废水中铬元素的存在形式,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过程以及可行性,以此除去废水中的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围绕着“除去废水中的铬”这一主题来进行探究,同时,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保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以此促进实验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设计生活作业,提升应用能力
作业作为教学的延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要使作业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则需要教师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力求作业的设计是有效的。基于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应在设计作业时,充分考虑到生活化这一因素,并将其真正作用到作业设计环节中,这样既能够使作业的意义不再局限于学生对知识本体的掌握中,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以“维生素C泡腾片的探究”为例,笔者设计了生活作业,即:课下查阅资料来探析维生素C泡腾片为什么会“沸腾”?泡腾片为什么要“沸腾”?维生素C泡腾片里含有多少维生素C呢?在完成这一生活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能从配料表、使用说明、注意事项、营养成分表等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上问题,还能够对维生素C泡腾片的真正使用价值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与判断,以此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增加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 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渗透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展开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渗透“生活即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落实主体性原则,并使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其中,首先,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此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创造性,进而帮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自身所存在的紧张感。此外,教师还需要给学生发挥能动性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以探究的主题为出发点,积极参与到思考活动中,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其自身的潜能,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要求学生摆脱封闭的模式,让他们从化学知识本体走出去,走向生活。此外,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师在落实“生活即教育”原则时,应践行开放性原则,并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中,而是给学生更大更广的空间来进行活动和思考。在此过程中,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不需要强求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的途径,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而保持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活跃的状态。
(三)活动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想落实“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则需要践行活动性原则,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能力。此外,通过知识讲授和操作练习的方式还能够使学生的多种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同时参与,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与此同时,通过操作活动的展开,还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动手、动脑的空间,以此来帮助学生实现认知、理解,从而使他们在探索、体验、交流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并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化学知识源于人类生活生产等实践的需要,可见,高中化学教学与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将“生活即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也是与现代教育观念与学科特点相契合的。但面对目前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首先应对这一理念产生清晰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运用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活动,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身边,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以此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儒.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初探[J].现代交际,2016(2):225.
[2]闵英.试探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學策略[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2):144.
[3]赵瑞巧.高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7(11):94-95.
[4]王贵军.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分析[J].学周刊,2015(20):112.
作者简介:张奇,浙江省杭州市,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