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美与丑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xin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藏族同胞们创造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和精神内涵的艺术品,面具作为其中的一样毫不逊色。文章从面具的起源开始,谈到了密宗以及三种造像类别。着重剖析了怒像神灵造型的来源与其审美内涵,深刻的宗教寓意。并从色彩、造型和装饰上归纳出了密宗面具的特点。且在最后提出了他的传承意义。
  关键词:面具;密宗;审美内涵;特点;传承
  藏区由于其地理因素不容易受到外来影响,因而可以说藏族民间艺术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本土雪域藏族美术形态,她历史悠远可以追述到五千年的新时器时代。这种古朴中透露着神秘气息的古老艺术一直深深的吸引着我们。面具,是藏族同胞在节日庆典期间,跳舞时戴在头上的装饰品。它作为世界上古老文明共生的文化现象,在藏族文化中得到如此大的升华,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藏族社会发展的简影清晰的呈现在我们眼前。它是一件凝固了喜怒哀乐表情的艺术品,从一开始就成为藏族悠久,凝重历史文明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面具的起源
  古人出于对图腾、神灵的敬畏,不得不祈求它门发挥超自然的威力,战胜自然的或人为的灾难,来保护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而面具正能起到超脱红尘,超脱自我的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的作用。于是在藏族同胞在节日庆典期间,跳舞时将它戴在头上当装饰品,以乞求平安吉祥,消除灾害。
  藏族面具文化毫无疑问是藏族文化的一个文化因子,它充溢着藏民族的文化气息、携带着藏民族的民族个性,并认为其与藏民族其他众多文化因子在文化内涵上和外延上都是相协调、相一致的。
  二、浅说密宗面具
  1.何谓密宗
  何谓密宗呢?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瑜伽密教”、“金刚乘”、“真言乘”等。藏语称密宗为“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它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从印度流传出来,在唐朝进入中国。经过西藏时,与当地民间信仰相融合,成为藏传密宗。
  2.三种表情造像
  每个教派都有自己特殊的神,密宗也是如此,它的主要神像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属于静态类的善相造像,如佛、菩萨、度母等。二是属于忿怒相的造像,主要是护法神系列中的神灵,像玛哈噶拉、护法金刚、大威德金刚、马头金刚、降阎魔尊、不动明王等。三是兼有善怒两种表情的造像,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等等。
  3.忿怒面具
  西藏忿怒面具主要指西藏宗教面具中的各类护法神面具。这些面具几乎都具有恐怖、狰狞、怪诞的外表。佛教经典《造像量度经》对这一类忿怒护法神作了如此描述:“面形男方女圆、三目大睁、红且圆、颦蹙二眉、发眉须胡皆赤黄色、炽燃作火焰状,张口龇牙而卷呑、五骸骨为冠……”。如萨迦教派的创始者、萨迦昆氏家族所供奉的三尊护法主神之一“宝帐怙主”为黑脸忿怒相,以五骷髅为冠,巨齿獠牙、嘴唇血红。其形象不仅为寺庙供养而且被制成一米多高的巨型面具、成为萨迦宗教大法会羌姆神舞表演中的主要登场角色。而来源于印度、被称之为“美丽女神”的吉祥天女、其忿怒护法形象为:绿色脸膛,眼口血红,眼角下吊,口衔尸体,右耳以狮为饰,左耳以蛇为饰,身著人皮衣虎皮裙,挂人头骨念珠,倒骑骡子、蹈血海……。
  三、剖析密宗忿怒面具
  1.恐怖的形象
  这类神祗及其面具和优美、端庄的佛像、菩萨像共济一堂,从而在视觉审美上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极大的反差,在昏暗的香火下,在低吟的颂经声中,带给人们更是一种冥述、蛮暗、恐怖、压抑的神秘气氛。捷克学者卢米乐·吉赛乐在《西藏艺术》一文中,在赞叹姿态优雅的“某些佛像”的同时却“不能原谅西藏雕刻家和画家制作的那些丑恶的、使人讨厌的多臀神的手,这些手好象被仍到岸上的虾爪和鸟喙。这些神像面具可憎,猪嘴獠牙,额上三只眼,头发飘散,头戴人头骨冠,颈上挂着一串砍掉的人头,以破坏性的疯狂舞姿踏在动物或人身上……”。这位学者生动的描绘了神灵的直观印象和带给他心灵感受。面对这个恐怖的陌生世界,他受到了极大的震惊而诚惶诚恐。人们惯用的审美视觉和审美心态的同一性在这些忿怒神面前遭到摧毁,甚到让他“不能原谅”。但他所不能原谅的内容,恰恰就是宗教文化在这些神灵身上极力要表现的东西和所要提倡的价值和意义。
  2.在斗争中成长
  西藏佛教在与西藏原始宗教——本教长期激烈的斗争中、充分体现了它丰富的理论学说与竞争意识。它收容兼并本教的鬼卒进入佛门作为奴仆,它融入本教巫术、妖法、火祭等传统仪式来征服人心,加之佛教中,各种神灵的涌现、前所未有的乐善好施、慈悲平和与本教的理论学说相比,更能从全方位诱导与满足人们在心理上的需求。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藏传佛教竭力主张的“摧伏一切妖魔蘖障之力”。这种“力”成为佛教在西藏漫长的传播、斗争、直到成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成为各种护法神灵所要体现的主要目的。众多的佛、菩萨以及历代高僧圣人除了他们在芸芸众生面前所表现的慈悲善施之力、教诲引导之力外、同时俱备驱邪镇魔、拉枯摧朽之力。而这种力量往往是通过他们神变后的幻化身来得以体现和施展,一些重要的护法本尊神就是他们在施展这种力量时的忿怒状态:或多头多臀、或马头牛头,或手持令牌、警棍、人头骨碗、滴血的心脏,或脚踏畜牲和扭曲的人形……。昔日的平和安祥之态度变幻成了另一个极端。如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为藏传佛教最先尊崇的偶像,完全是善和美的化身。但他作愤怒状态的形象为马头人身,赤肉色,三面,双身外露,皆有威猛火焰,表现其大忿怒和威猛摧伏之势。又如格鲁派所修的本尊“大威德金刚”、为无量寿佛的忿怒化身。其像九头、三十四臀、十六足,身为蓝色裸体,头上喷发火焰,拥抱明妃罗浪杂娃,手持噶巴拉人头碗,脚踏卧牛,牛下降伏一裸体男人。而在桑耶宗教法会的跳神表演中、一个戴着紫红面具的威猛护法神、口衔人的心脏,极尽狰狞恐怖,但这就是降伏了众多妖魔的高僧、藏传佛教的传播者、莲花生大师的八大神变形象之一。
  3.美与丑
  所以代表着众多护法神祗的西藏忿怒面具艺术,是藏传佛教面对“邪恶”所提倡的“威摄之力、镇压之力”的凝聚和表现。它们怒目圆瞪,巨齿獠牙,口衔尸体,脚踏八方鬼众,还是手中的人头念珠搓着咯咯作响,都是对一切邪恶和敌人的威协和警告。它以“蓄威蕴怒。山临岳发之势”忠实的守卫着佛法大门。从宗教文化的审美价值来讲“有伏恶之势,谓之大威,有护善之功,谓之大德”。所以西藏的忿怒面具是善与美在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特殊表现。是一门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来征服人心的文化。它不属于那种“能在精神上唤起愉悦”的纯感官的审美范畴。而是以它强烈的个性特征,以它的狰狞之美、蛮暗之美、暴烈之美来表现它振憾人心的力量来唤起人们的敬畏、尊崇与觉悟。正如罗丹所说:“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示出它的‘性格’……。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唯独如此、藏传佛教中的忿怒护法面具才能在长年的香火供养中受人顶礼膜拜,才能在以“酬神醮鬼、驱邪禳灾”为宗旨的羌姆神舞中、显示它的力量和威风。
  四、面具的特点
  密宗面具艺术,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几乎都具有恐怖、狰狞、怪诞的外表。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大致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1.独特审美观孕育的色彩世界。藏族面具艺术在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其色彩具有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运用抽象、象征、比喻等手法给色彩赋予了性格化特征。面具的造型和色彩本身也带有严肃的宗教寓意和哲理,如具身密之威的红面具,具语密之威的黄面具,具意密之威的蓝面具。同时不同形象的面具代表密宗中不同神佛、菩萨、本尊、护法等。即使是同一个节日,同一个神灵,不同地区、不同教派的面具形式也不尽相同。
  每一种面具颜色代表一类较固定的角色。
  2.夸张的造型:藏传密宗是以隐秘、深邃、诡谲的教仪为其特点,表现在面具艺术上必然是以强化的视觉效果进行的说教。包括造型和色彩的夸张、浓烈。佛教经典《造像量度经》对这一类忿怒护法神作了如此描述:“面形男方女圆、三目大睁、红且圆、颦蹙二眉,发眉须胡皆赤黄色、炽燃作火焰状,张口龇牙而卷呑、五骸骨为冠……”。无不给人以恐惧和威力无比之感。
  3.繁富的装饰:这源于藏族人民爱美、向往美的审美观念,这和藏传佛教壁画、唐卡的精细刻划,雕塑中细微末节的塑造,建筑艺术的金碧辉煌和藏族服饰艺术中饰品的华贵琳琅如出一辙。尤其是对以圣器出现的神、佛、护法的神圣面孔更需作意精制细作,纹饰的匠心创意和丰富变化,用料的考究精选,色彩的大胆渲染,制作工艺的高超。
  五、传承意义
  藏族人们对于艰苦单调生活在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补偿,在面具上也得到自然的表露。以纯洁的心灵虔诚的态度去对待,使得那些面具显得神圣典雅。也同样因为,用料的考究,大胆的色彩,高超的制作工艺,繁复的纹饰使得面具艺术在一般人手中很难被制作出来。
  有正确的理解了宗教神像的造像和寓意,才会恍然大悟,明白它经历百年依然兴盛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它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具有广泛深刻的象征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
  面具艺术一千多年来一直在藏族地区流传,基本上廊括了整个藏区的文化,政治,宗教,民俗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史。真实的写照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也记录了藏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参考文献:
  [1]霍巍李永宪.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一、书法,浦口传承千年的精神脉络  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而就地域而言,书法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则可以看作是一个城市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精神脉络。  浦口地区历史上书风浓郁,地方志记载的书法创作活动传承绵延不绝,南唐及宋代浦口的书法创作活动至今留有痕迹和记录。据专家考证,我区南朝古寺惠济寺禅院“汤泉禅院”碑为韩熙载撰文,碑额“汤泉禅院之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的必要性,结合实践,电子阅览室的功能,电子阅览室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以及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服务工作提出一些想法。  关键词 :读者服务;电子阅览室;公共图书馆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和计算机、多媒体、远程通讯技术、因特网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正以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信息提供及及时快捷方便的检索能力风靡全球,人类的信息文明时代已经来临。2012
期刊
摘要:加拿大作家翁达杰的作品《时代相传》应该说是一部个性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很多评论它的人说它是传记式小说。这部小说,作者分别把两种相互对立的关系处理的非常好,例如,作者把历史和小说,主观和客观,作者和读者融为了一体,把小说看成了“战场”,作者导演了一场“战争”戏。但是,在翁达杰的笔下,这种“战争”并不是传统中对立的双方的你争我夺或者是你死我活,而是一场和平共处的对话。  关键词:翁达杰;《世代相传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祭祀宗教和道教产生于同一个文化母体,但二者在最终诉求、祭祀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道教曾一度强烈批评传统祭祀宗教中的血食祭祀,甚至试图用自己的方式改革它,但传统祭祀宗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生活中和习俗中,无法撼动。宋代之后,尤其是明清以降,道教为了取得主流社会的认同以及招揽信徒而不得不妥协,转而有选择地将传统祭祀宗教中部分有功于民,或影响较大的神灵纳入自己的神仙体系中,对血食祭祀睁
期刊
摘要:杰克·伦敦在美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正是他打破了十九世纪那种迎合资产阶级的文学坚冰,开始描写社会的真实面貌,使文学与现实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伦敦在其作品中对资本主义社会黑暗面的大胆揭露,以及对工人阶级的同情,使得其作品在社会主义中国被广泛的流传。  关键字:杰克·伦敦;反抗资本主义;消极逃避;主动反击  对伦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方小说和太平洋岛故事,而且是从自然主义角度来分析的。对其短篇
期刊
淮词,大家并不陌生,明清时期的南京秦淮河,淮词真正的发源地,十里秦淮温柔乡,才子佳人聚画舫,吹箫弹琴话衷肠,爱情故事从此扬,由此产生陈圆圆、李香君、董小宛诸多一代名媛。十里河堤传来“潇潇的柔波”、“悠扬的琴韵”、“莺莺的浅唱”,打动多少痴男善女。各地有各地的音韵特色,山东大鼓、苏州评弹、扬州清曲、江浙小调、常德丝弦等等。阜阳淮词,作为秦淮河的淮词一支,有别于阜阳土生土长的民歌、鼓书,通过阜阳明清时
期刊
摘要:王安石的散文名垂千古,很多都渗透着他的政治见解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法学与文学的高度融合。文章拟从文学和法学相融合的角度,对这位大家的散文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对其创作、变法进行概述,提出其中的法律意识以及其价值,然后对散文中的法律意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文学与法学在其文中相融合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 王安石;法律思想;散文  一、对象:王安石其人其作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期刊
摘要:《高山流水》作为古筝曲的代表曲目,其演奏技法有三个流派的诸多版本。文章以具有代表性的浙江派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作为代表,探析不同风格流派的差异性,以及意境和内涵的不同,以期古筝学习者正确把握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演奏风格,以及音乐欣赏者对不同流派《高山流水》的辨别。  关键词:高山流水;浙江筝派;山东筝派;风格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流传有多种谱本,并有琴曲和筝曲两
期刊
摘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与柳永《望海潮》堪称描写杭州的双壁。文章从文本的语言,宫调,曲牌的不同比较出他们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不同,这是由于他们时代的不同,描写对象的,所处位置的差异,所以选择相应语言,宫调,曲牌来表达。  关键词:柳永;关汉卿;杭州;比较  杭州历来为文人骚客的吟咏不绝,创作了很多关于杭州美景的名篇。作为开一代词风,因大量使用俗词对元曲的风格有一定影响的柳永,与有着曲祖之称
期刊
当时间的脚步进入中世纪,西方人终于开始被他们自己创造出来的“神灵”所禁锢,失去了作为人的意义所在,成为上帝的“神学奴仆”。在此期间,艺术家不能表现自我,完全服从于上帝。这种禁锢人们思想的行为最终走上了衰亡。“文艺复兴”原意为“古代文化的复兴”或译为“古典风格的再生”。意大利艺术家瓦萨里的《绘画、雕塑、建筑名人传》中,最先使用这一词语来概括那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  一、尼德兰绘画特点  继意大利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