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中引进多媒体教学课件,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大大提高学生形象思维的效率。课件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教师应该如何运用教学课件,来激活语文课堂?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使图像与声音进入课堂,这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
1.1 运用图片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觉冲击
俗话说“眼见为实”,课堂中,教学课件能将无形的课文内容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幻灯片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为学生创新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将适用于展示的课文内容做成图片活动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纳粹法西斯的罪恶。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当今时代有所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幸福。
1.2 利用声音创设情境,带给学生听觉刺激
音乐是艺术性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放松状态下让学生进入听觉情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堂课上,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如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月色下荷塘的优美宁静,对学生启发很大。
1.3 借助视频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听享受
视频,是将声音、图像结合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授学生完全陌生的场景描写和事物时能够拉近距离,降低陌生感。如在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剪辑了电视剧《水浒》中相关情节的视频、音乐等,营造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探索的过程。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语文课的教学,以往的重点、难点的学习都是通过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实现的,其过程不但使学生厌烦,而且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如《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情,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因为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笔者在运用课件教授这首诗时,设计了三个步骤来突破重难点。
1)诵读感悟。为了训练学生美读美诵的能力,让学生伴随动画视频反复诵读此诗,在读的过程中令其悟意境。
2)欣赏《再别康桥》歌曲版Flash动画,在那细腻动情的歌声中使学生默想意象,用心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与志摩英灵超越天人的永隔产生强烈的共鸣。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笔者用幻灯片展示关于本诗赏析的文字资料,令学生阅读质疑,提出问题来共同探讨。笔者在这一环节里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熟悉此诗之后,笔者再请2~3位学生以《再别康桥》朗诵版卡拉 OK 的形式自由选择背景音乐、吟咏此诗,其余学生现场点评。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和突破。
3 启发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借助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和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方便他们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先给学生看一段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的视频资料,然后启发他们讨论这个故事的含义。在讨论中,学生很快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则故事赞美了执著追求的精神。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提示他们要注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并理解钱钟书先生写作本文的主旨。在这节课中,视频资料的引入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辅助效果。总之,心动不如行动,积极创造条件,体味魅力无穷的语文多媒体教学,释放更加迷人的教学魅力吧!
1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够使图像与声音进入课堂,这对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积极作用。
1.1 运用图片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觉冲击
俗话说“眼见为实”,课堂中,教学课件能将无形的课文内容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学幻灯片的视觉效果,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为学生创新一个民主的学习环境,将适用于展示的课文内容做成图片活动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进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时,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一系列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首先从感性上体会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纳粹法西斯的罪恶。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并对当今时代有所认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牢记历史教训,珍惜幸福。
1.2 利用声音创设情境,带给学生听觉刺激
音乐是艺术性表现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放松状态下让学生进入听觉情境,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堂课上,学生的思想都会由下课时的松弛变为上课时的紧张,教师在上课前播放一段韵律优美的轻音乐,优美的乐曲调节了课堂里的气氛,改变了教室里紧张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如教学散文《荷塘月色》时,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月色下荷塘的优美宁静,对学生启发很大。
1.3 借助视频创设情境,带给学生视听享受
视频,是将声音、图像结合为一体的多媒体资源。创设特定的意境,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视频来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授学生完全陌生的场景描写和事物时能够拉近距离,降低陌生感。如在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笔者精心设计了导入,剪辑了电视剧《水浒》中相关情节的视频、音乐等,营造了逼真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这样,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探索的过程。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于语文课的教学,以往的重点、难点的学习都是通过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学生的死记硬背而实现的,其过程不但使学生厌烦,而且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也是比较肤浅的。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如《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重点是领悟诗情,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因为学生间存在个体的差异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笔者在运用课件教授这首诗时,设计了三个步骤来突破重难点。
1)诵读感悟。为了训练学生美读美诵的能力,让学生伴随动画视频反复诵读此诗,在读的过程中令其悟意境。
2)欣赏《再别康桥》歌曲版Flash动画,在那细腻动情的歌声中使学生默想意象,用心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与志摩英灵超越天人的永隔产生强烈的共鸣。
3)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笔者用幻灯片展示关于本诗赏析的文字资料,令学生阅读质疑,提出问题来共同探讨。笔者在这一环节里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熟悉此诗之后,笔者再请2~3位学生以《再别康桥》朗诵版卡拉 OK 的形式自由选择背景音乐、吟咏此诗,其余学生现场点评。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得到了很好的掌握和突破。
3 启发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大多是名篇佳作,借助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和视频,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方便他们快速进入课文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很有帮助。
例如,在讲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一课时,教师利用课件,先给学生看一段中国古代成语故事“南辕北辙”的视频资料,然后启发他们讨论这个故事的含义。在讨论中,学生很快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种目的和行为完全相反的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则故事赞美了执著追求的精神。教师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提示他们要注意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并理解钱钟书先生写作本文的主旨。在这节课中,视频资料的引入诱发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其发挥应有的辅助效果。总之,心动不如行动,积极创造条件,体味魅力无穷的语文多媒体教学,释放更加迷人的教学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