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他们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思维训练的氛围,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必要的环境与条件。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一些认识。
一、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质疑是学生对文本的再思索,体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是学生独立地对文本进行解读时的新的创造。而独立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因为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1.激发质疑的精神,养成质疑习惯。要想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读、所思时的独特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应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当每一堂课,教师能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解读、点评,那么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小学生因知识结构、积累、理解水平等原因,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还不能深入探析句子、文章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可以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句子的内涵等方面去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 等处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二、想象,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自由想象中,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善于将观察到的运用到对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發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是不行的。
三、求异,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道:“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注意课堂教学时的生成,在生成中发现闪光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一、质疑,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质疑是学生对文本的再思索,体现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也是学生独立地对文本进行解读时的新的创造。而独立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因为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
1.激发质疑的精神,养成质疑习惯。要想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教师要大胆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所读、所思时的独特见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敢于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还应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回答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当每一堂课,教师能针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加以解读、点评,那么会更进一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
2.教给方法,提高质疑水平。小学生因知识结构、积累、理解水平等原因,他们对于文本的解读还不能深入探析句子、文章的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指导。可以从文章语言因素、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思想感情、句子的内涵等方面去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和语文教材特点的不着边际的滥问。以语言因素为例,教师指导学生在标点不同处、字词精当处、语句重复 等处质疑。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质疑水平会逐步提高,一些学生能提出具有较高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燕子》最后一节有这样的句子:“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有个学生读到这里,提出自己的疑问:这里的细线指的是电线,为什么不用“条”或“根”,而用“痕”呢?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独立思考、深入读书的主动求知心理。
二、想象,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在自由想象中,学生可以打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使他们善于将观察到的运用到对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發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两个方面。
(1)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入情入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象,又通过想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象,可在理解课文词句时进行。如教学《荷花》一课,根据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读着这么优美的句子,教师不妨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去听听蜻蜓和小鱼会对自己说些什么。此外,让学生根据有关描述进行即兴表演或绘画,将古诗改写成短文等,这些都不失为拓宽学生空间、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方法。
(2)作文。小学作文训练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运用想象思维指导学生写作,利用写作培养学生创造想象,是打开学生思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可以通过编故事、续故事、续写、扩写、科幻作文、写童话、看图作文等等富有创造性想象因素的作文训练形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以看图作文为例,让学生根据静止的画面想象画外的“动”,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具体的情节等等,再把画面本身和想象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表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想象思维的参与是不行的。
三、求异,为培养创造性思维提供多向性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到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狭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的思维。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道:“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总结。也需要我们不断去注意课堂教学时的生成,在生成中发现闪光点,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质疑问难,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