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阅读课堂中的练习比作一根杠杆,因为它撬动了僵化的教学模式,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使阅读训练落到了实处。的确,课堂练习使阅读课告别了长期以来重体验强分析的模式,增加了学生语言学习与言语实践的机会,提高了阅读效率。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的教师光有练的意识,对课堂练习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清,使练习出现种种问题。阅读教学无形中又走上了高耗低效的老路。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五上《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检查新词掌握情况。教师抓住“咀嚼”这一词语,先正字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再用加一加的方法分析“嚼”的字形,之后又问学生“嚼”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咀嚼”的意思;完成《课堂作业》中的选词练习。课堂的前20分钟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字词训练上。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四个童年生活片段的赏析就只能是浅尝辄止。
透视:该案例中教师对年段目标把握的欠缺,而使练习肤浅无效。教师把五年级语文学习的训练重心放在了词语教学上,光一个“咀嚼”就足足化了5分钟,而接下来的重头戏——文章的主要内容、文本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的领悟,却如蜻蜓点水,轻轻带过。可见,教师如果缺乏对学段、年段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训练就会抓不住重点,练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镜头二: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教师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出人意料”设计两个练习,品味小男孩的无私和爱心,从而展开整堂课的教学。
初读课文填写:当男孩得知保罗的车是保罗的哥哥送的礼物时,男孩惊叹了。保罗以为(男孩也想要这样一辆车),但男孩却希望(当这样的哥哥)。当男孩坐上车时,保罗认为这个男孩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但男孩却是(想让弟弟看一看新车)。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后,再次读课文,完成练习:在这之前,弟弟从未出过家门,从来没有看见过(商店,游乐场,大海……),然而,有了这辆车就可以(逛商店,玩个痛快,拥抱大海……)。
透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准,使练习重人文而轻工具。两个练习都着眼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练习中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课堂练习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却缺失了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课堂上反复听到的强音就是“男孩的心灵是多么美好”“他是多么善良,多么无私”。这样的语文课,显得说教有余,扎实不够。
镜头三:四上《颐和园》一课,教师以练习引领学生阅读。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出示练习,填写游览顺序。逐段研读,发现第二段写了长廊的长和美丽的特点。接着读第三段,填空练习,从高耸、金碧辉煌等词语中发现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特点;读第四段,学生再填空,发现作者在这一语段中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从“碧玉”“白塔”等词中体会色彩美,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透视:以上案例中教师有以练导学的意识,文章的写作顺序、内容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都包含其中,但练习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明晰的练习线索,内容细碎烦琐,形式单一。这样的练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如果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不够细致,对学情考虑不充分,就会使练习设计缺少思考和整合,缺乏整体性和灵动感,课堂练习便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目标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对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文本特点把握不清,而使课堂练习偏离年段学段要求,偏离文本特点;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整合,对教学目标各维度间的联系认识不够,使练习设计或重情感而轻知识技能,或重结果而轻过程方法,甚至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技能训练;有的教师虽有目标意识,但制定的目标泛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如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切合学情考虑不够,使课堂练习零散,缺乏联系,在向着目标教学时,出现偏差或不到位。
二、应对策略
(一)把握整体——练习设计的支点
教学目标犹如航标,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凭借,是课堂练习落实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课时目标。课堂练习的内容则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体现年段特点、课型特点和文本特点。笔者在执教五上《松鼠》一文时,把握学段目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依据课时目标设计练习如下。
1.浏览课文抓住要点。(用3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比比谁的速度快)
出示练习,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吃食)(活动)和(搭窝)等生活习性。
2.再读课文悟写法。
学生第二次默读课文,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松鼠的特点的。出示练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的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灵敏,非常机警。)
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了。)
松鼠(非常能干),(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苔藓挤紧,踏平,使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练习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再品味重点词语,从面容清秀等词闪闪发光等词矫健体会拟人的写法,突出松鼠外貌的漂亮,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非常……非常……”短句表达对松鼠的赞美之情。松鼠搭窝通过“搬、放、挤紧、踏平”等动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以及“足够……足够……”这一对词组中透露的作者对松鼠由衷的赞美之情。
3.练笔: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运用拟人的方法,试着运用短句表达赞美之情。
这是五上的一篇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准确地阐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年段特点,要求学生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第一次默读,能大致说出文章的要点;第二次默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法特点,而后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写作练习凸显了文本的特点,是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练习设计从年段目标着眼,从文本特点入手,引领着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效率。只有找准练习的支点,课堂练习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整合目标——练习实施的力臂
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并有效整合。同样,练习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以选择的练习点有很多,然而,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也必须精心选择,有效整合,必须具备整体观念。每个练习在课文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并力求各个练习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且看,四上《卡罗纳》一文的几个板块的练习。
板块一:梳理内容,感知爱。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和大家关心他的句子。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式。
当卡罗纳( )时,老师( );当卡罗纳( )时,同学们( );当卡罗纳( )时,“我”( );当卡罗纳( )时,“我”的母亲( )。
板块二:品味语言,捕捉爱。
1.品味老师对卡罗纳说的一段话,感受语言描写中老师对他的爱。爱还藏在动作和目光中,找出相关语句。
2.小练笔: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课间,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想象一下,写下来。
板块三:推荐《爱的教育》,升华爱。
爱是这篇文章的主旋律,可以看出教师以爱这个情感目标贯穿这堂课。课文内容梳理读懂爱,课文语言品味感受爱,练笔想象表达爱,课外阅读延伸爱;又以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表达为整堂课的核心,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课堂练习中。三个板块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架构起整堂课。学生在轻轻松松地读、扎扎实实地练中收获了情感的熏陶,而且读书的方法、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可见,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加强练习设计的整体意识,是练习实施获得成效的关键。整体而精当的练习就如延长了杠杆的动力臂,使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快捷。
(三)细化目标——练习增效的动力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达成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储备等进行全面了解,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从学生的需要和起点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如四上《蟋蟀的住宅》一文,课文长,知识点多,单一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所以笔者在制定目标时充分关注学习的难点,从激发兴趣、促进语言发展入手,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怎样建成的”这一目标细化为以下三点:(1)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画图的方法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以辩论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感受工程的伟大。(3)借助动词复述蟋蟀建造住宅的经过。据此设计以下练习。
练习一.让我们来画画结构图。引导学生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练习二.开展小小辩论赛。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吗?注意认真读书,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分的证据。
练习三.蟋蟀究竟是怎样建造住宅的?读课文,圈出描写蟋蟀动作的词语,复述时用上这些动词。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两个方面,四上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独立理清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画结构图,简单明了的图示,科学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了形象的感知。辩论赛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兴致盎然地读书,积极倾听同学的发言,想方设法进行反驳,发现蟋蟀住宅的种种优点。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浓厚。蟋蟀住宅建造过程的复述,教师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关注语言的运用和积累。
丰富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策略。正是对教学目标清晰细致地把握,练习的设计才会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练习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阅读课堂增添了动力。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课堂练习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只有对目标明晰准确地定位,练习的设计才会有的放矢,练习的实施才会切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准确理解“三个维度”的内涵和关系,让课堂练习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学习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课堂的种种因素,使课堂练习真正发挥撬起学生阅读能力的杠杆作用!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300)
一、镜头及透视
镜头一:一位教师执教五上《冬阳·童年·骆驼队》,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师检查新词掌握情况。教师抓住“咀嚼”这一词语,先正字音,指名读、开火车读,再用加一加的方法分析“嚼”的字形,之后又问学生“嚼”的另一个读音并组词,然后让学生说说“咀嚼”的意思;完成《课堂作业》中的选词练习。课堂的前20分钟的重心几乎都放在了字词训练上。对于课文内容的把握,四个童年生活片段的赏析就只能是浅尝辄止。
透视:该案例中教师对年段目标把握的欠缺,而使练习肤浅无效。教师把五年级语文学习的训练重心放在了词语教学上,光一个“咀嚼”就足足化了5分钟,而接下来的重头戏——文章的主要内容、文本的思想感情、表达方法的领悟,却如蜻蜓点水,轻轻带过。可见,教师如果缺乏对学段、年段目标的整体把握能力,训练就会抓不住重点,练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镜头二:四上《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教师抓住“文中的哪些地方出人意料”设计两个练习,品味小男孩的无私和爱心,从而展开整堂课的教学。
初读课文填写:当男孩得知保罗的车是保罗的哥哥送的礼物时,男孩惊叹了。保罗以为(男孩也想要这样一辆车),但男孩却希望(当这样的哥哥)。当男孩坐上车时,保罗认为这个男孩是想(在邻居面前炫耀),但男孩却是(想让弟弟看一看新车)。
学生交流以上问题后,再次读课文,完成练习:在这之前,弟弟从未出过家门,从来没有看见过(商店,游乐场,大海……),然而,有了这辆车就可以(逛商店,玩个痛快,拥抱大海……)。
透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把握不准,使练习重人文而轻工具。两个练习都着眼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在练习中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课堂练习充分体现了文本的人文性,却缺失了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实践。课堂上反复听到的强音就是“男孩的心灵是多么美好”“他是多么善良,多么无私”。这样的语文课,显得说教有余,扎实不够。
镜头三:四上《颐和园》一课,教师以练习引领学生阅读。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出示练习,填写游览顺序。逐段研读,发现第二段写了长廊的长和美丽的特点。接着读第三段,填空练习,从高耸、金碧辉煌等词语中发现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特点;读第四段,学生再填空,发现作者在这一语段中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从“碧玉”“白塔”等词中体会色彩美,感受昆明湖的美丽。
透视:以上案例中教师有以练导学的意识,文章的写作顺序、内容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特点都包含其中,但练习之间缺乏联系,没有明晰的练习线索,内容细碎烦琐,形式单一。这样的练习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因此,如果教师对目标的把握不够细致,对学情考虑不充分,就会使练习设计缺少思考和整合,缺乏整体性和灵动感,课堂练习便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课堂练习与教学目标脱节的现象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教师对目标把握缺乏整体意识,对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文本特点把握不清,而使课堂练习偏离年段学段要求,偏离文本特点;有的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整合,对教学目标各维度间的联系认识不够,使练习设计或重情感而轻知识技能,或重结果而轻过程方法,甚至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技能训练;有的教师虽有目标意识,但制定的目标泛化,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如何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如何切合学情考虑不够,使课堂练习零散,缺乏联系,在向着目标教学时,出现偏差或不到位。
二、应对策略
(一)把握整体——练习设计的支点
教学目标犹如航标,是教学过程展开的凭借,是课堂练习落实的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师要在把握教学的总目标、学段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文本特点精心设计课时目标。课堂练习的内容则应与教学目标相匹配,体现年段特点、课型特点和文本特点。笔者在执教五上《松鼠》一文时,把握学段目标和说明文的文体特点,依据课时目标设计练习如下。
1.浏览课文抓住要点。(用3分钟时间默读课文,比比谁的速度快)
出示练习,试着用最简单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吃食)(活动)和(搭窝)等生活习性。
2.再读课文悟写法。
学生第二次默读课文,感受松鼠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松鼠的特点的。出示练习: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它们的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灵敏,非常机警。)
松鼠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树干,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了。)
松鼠(非常能干),(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地放在一起再用一些苔藓挤紧,踏平,使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
练习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抓住特点写具体的方法,再品味重点词语,从面容清秀等词闪闪发光等词矫健体会拟人的写法,突出松鼠外貌的漂亮,又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运用“非常……非常……”短句表达对松鼠的赞美之情。松鼠搭窝通过“搬、放、挤紧、踏平”等动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以及“足够……足够……”这一对词组中透露的作者对松鼠由衷的赞美之情。
3.练笔: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运用拟人的方法,试着运用短句表达赞美之情。
这是五上的一篇略读课文,练习设计准确地阐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说明方法。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年段特点,要求学生的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第一次默读,能大致说出文章的要点;第二次默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写法特点,而后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写作练习凸显了文本的特点,是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 练习设计从年段目标着眼,从文本特点入手,引领着学生在一遍遍的读书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切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见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效率。只有找准练习的支点,课堂练习的设计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整合目标——练习实施的力臂
适切的教学目标,应该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整体进行思考,并有效整合。同样,练习的设计也要考虑到将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以选择的练习点有很多,然而,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练习设计也必须精心选择,有效整合,必须具备整体观念。每个练习在课文教学中承担什么任务,完成什么目标,设计时都要考虑清楚,并力求各个练习互相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结构。且看,四上《卡罗纳》一文的几个板块的练习。
板块一:梳理内容,感知爱。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和大家关心他的句子。
2.学生交流,教师出示句式。
当卡罗纳( )时,老师( );当卡罗纳( )时,同学们( );当卡罗纳( )时,“我”( );当卡罗纳( )时,“我”的母亲( )。
板块二:品味语言,捕捉爱。
1.品味老师对卡罗纳说的一段话,感受语言描写中老师对他的爱。爱还藏在动作和目光中,找出相关语句。
2.小练笔:如果你是卡罗纳的同学,课间,你会看到什么?你会对他说什么,做什么?想象一下,写下来。
板块三:推荐《爱的教育》,升华爱。
爱是这篇文章的主旋律,可以看出教师以爱这个情感目标贯穿这堂课。课文内容梳理读懂爱,课文语言品味感受爱,练笔想象表达爱,课外阅读延伸爱;又以语言文字的品味和表达为整堂课的核心,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在课堂练习中。三个板块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架构起整堂课。学生在轻轻松松地读、扎扎实实地练中收获了情感的熏陶,而且读书的方法、感受、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综合提升。可见,把握三维目标的内在联系,加强练习设计的整体意识,是练习实施获得成效的关键。整体而精当的练习就如延长了杠杆的动力臂,使目标的达成变得轻松快捷。
(三)细化目标——练习增效的动力
教学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学习能达成状态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要求,是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行为变化。所以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储备等进行全面了解,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障碍点、发展点,从学生的需要和起点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如四上《蟋蟀的住宅》一文,课文长,知识点多,单一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所以笔者在制定目标时充分关注学习的难点,从激发兴趣、促进语言发展入手,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怎样建成的”这一目标细化为以下三点:(1)能联系上下文通过画图的方法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2)以辩论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读懂蟋蟀住宅的特点,感受工程的伟大。(3)借助动词复述蟋蟀建造住宅的经过。据此设计以下练习。
练习一.让我们来画画结构图。引导学生读懂“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练习二.开展小小辩论赛。你认为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吗?注意认真读书,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充分的证据。
练习三.蟋蟀究竟是怎样建造住宅的?读课文,圈出描写蟋蟀动作的词语,复述时用上这些动词。
课文的第二段写了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两个方面,四上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独立理清段落中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教学难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画结构图,简单明了的图示,科学有趣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句子的结构有了形象的感知。辩论赛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他们兴致盎然地读书,积极倾听同学的发言,想方设法进行反驳,发现蟋蟀住宅的种种优点。学生思维活跃,学习气氛浓厚。蟋蟀住宅建造过程的复述,教师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关注语言的运用和积累。
丰富的练习不但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多种阅读策略。正是对教学目标清晰细致地把握,练习的设计才会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切合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练习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阅读课堂增添了动力。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是课堂练习设计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只有对目标明晰准确地定位,练习的设计才会有的放矢,练习的实施才会切合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准确理解“三个维度”的内涵和关系,让课堂练习充盈着浓浓的语文味。同时,教师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学习的实际需要,综合考虑课堂的种种因素,使课堂练习真正发挥撬起学生阅读能力的杠杆作用!
(浙江省慈溪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