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图右史”说的是古人在阅读史书时对地图的重视。如今,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中,地图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以十分简洁的线条,勾画出原来需要以复杂文字描绘的场面和事件;它既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又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双重作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接下来,笔者以高中历史新课程必修Ⅰ、Ⅱ中的地图为例谈三点教学体会。
一、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要根据不同类型地图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以地图涉及的视野来划分,可以把课文中的地图大致分为三类,即宏观地图、中观地图和微观地图。
所谓宏观地图,是从较为广阔的视野(全球范围)来反映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事件或概况,如必修Ⅱ第24页《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对这一类型的地图,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注意把握大的方面,而不要过多地注意细节。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时,教师只需根据这幅地图一一指出15世纪前后四次著名的航海活动的方向、到达地点、船队的领导人等,让课文的内容“跃上”地图,即可对这些事件一目了然。
第二类微观地图是从比较微观、具体的角度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如必修Ⅰ第81页《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分阶段进行渡江作战的情况。对这类地图,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必要细讲,点到为止即可。那些学有余力、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在课下自己去钻研。
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是中观地图,这部分地图反映的是某个时间段内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区域历史发展的情况。如果说对宏观地图可以讲得比较概括、抽象,对微观地图可以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那么对中观地图在讲课时恐怕很难绕开。
如必修Ⅱ第59页《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它反映的时间段比较长,可以说是几乎概括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与步骤。对这一重点,教师如果先后利用这幅地图来讲解,应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先想到在上课时如何合理地使用地图,做到“心中有图”。
二、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要注意挖掘地图中的隐含内容
所谓地图中的隐含内容,是指那些在课本中没有讲到或讲得很少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少地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并了解了那些在地图中隐含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如必修Ⅰ第80页《三大战役示意图》,其中标明了三大战役的具体时间、在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进攻的方向、战场。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对于三大战役是运用何种战略战术而展开,教材未予以说明。如果教师根据这幅图地理位置的标注逐一来说明在各大战场战略战术的运用,如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战术,淮海战役中的“围点打援”战术,平津战役中的“瓮中捉鳖”战术等,那么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到书本以外的丰富知识。
三、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除了要注意把握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外,还要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知识网络性的特点。它与政治、语文、人文地理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地图使用中要注意运用这些联系,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现如今新课改下的高考更加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历史与其他文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对新教材中地图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实际的用途。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并充分地利用地图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使它更具有吸引力,更加“活泼”,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
(责任编辑庞丹丹)
一、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要根据不同类型地图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般来说,以地图涉及的视野来划分,可以把课文中的地图大致分为三类,即宏观地图、中观地图和微观地图。
所谓宏观地图,是从较为广阔的视野(全球范围)来反映历史上某一时间段的历史事件或概况,如必修Ⅱ第24页《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对这一类型的地图,在使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注意把握大的方面,而不要过多地注意细节。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内容时,教师只需根据这幅地图一一指出15世纪前后四次著名的航海活动的方向、到达地点、船队的领导人等,让课文的内容“跃上”地图,即可对这些事件一目了然。
第二类微观地图是从比较微观、具体的角度反映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况。如必修Ⅰ第81页《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示意图》,它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分阶段进行渡江作战的情况。对这类地图,教师在讲课时没有必要细讲,点到为止即可。那些学有余力、对此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在课下自己去钻研。
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的是中观地图,这部分地图反映的是某个时间段内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区域历史发展的情况。如果说对宏观地图可以讲得比较概括、抽象,对微观地图可以一带而过,或者根本不讲,那么对中观地图在讲课时恐怕很难绕开。
如必修Ⅱ第59页《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它反映的时间段比较长,可以说是几乎概括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与步骤。对这一重点,教师如果先后利用这幅地图来讲解,应该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先想到在上课时如何合理地使用地图,做到“心中有图”。
二、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要注意挖掘地图中的隐含内容
所谓地图中的隐含内容,是指那些在课本中没有讲到或讲得很少的内容。这些内容,在不少地图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并了解了那些在地图中隐含的内容,将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扩大知识面。
如必修Ⅰ第80页《三大战役示意图》,其中标明了三大战役的具体时间、在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进攻的方向、战场。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对于三大战役是运用何种战略战术而展开,教材未予以说明。如果教师根据这幅图地理位置的标注逐一来说明在各大战场战略战术的运用,如辽沈战役中的“关门打狗”战术,淮海战役中的“围点打援”战术,平津战役中的“瓮中捉鳖”战术等,那么无疑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了解到书本以外的丰富知识。
三、使用新教材中的地图,除了要注意把握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外,还要注意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身就具有知识网络性的特点。它与政治、语文、人文地理等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地图使用中要注意运用这些联系,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特别是现如今新课改下的高考更加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历史与其他文科知识的有机结合。所以,对新教材中地图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实际的用途。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师要善于并充分地利用地图这一教学辅助手段,使它更具有吸引力,更加“活泼”,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需要!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