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教育环节。城市学校有足够的器材,但场地狭小,乡村学校有大片土地,却缺乏资金和器材。为了更好的上好体育课和搞好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自制简易器材的动手能力和把这些器材用于教学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投入各项体育教育工作和教学活动。
关键词:体育专业 素质教育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自制器材
道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在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在数量上的需要,而现在则要满足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要。尤其需要具备“多能一专”的高素质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现有的答案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真正的“人”。培养学生自制器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1 自制体育器材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地域特征决定了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地大物博,城乡差别大,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充足的体育器材,但场地相对拥挤。而乡村学校虽拥有大片土地,但相对来说缺乏资金和体育器材。为了解决这些地域性差异,培养出既适应城市需要,又适应乡镇的全能型人才,着力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创新体育器材的能力势在必行。
1.2 场地器材紧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客观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场地与器材就像文化课教师的黑板和粉笔,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体育教师要利用各种器材完成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及增强体质的教学任务,学生也要通过体育器材来完成每一项身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果没有场地和器材,会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正常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正常需要。据毛振明等学者的统计,我国目前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不足。全国选择缺少场地的比例为:城市占4.05﹪、县镇占3.08﹪、农村占2.95﹪。缺少器材的比例为:城市占1.85﹪、县镇占2.98﹪、农村占2.87﹪。要想把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搞好,就得依靠各学校的体育教师动脑筋想办法,着手自制适当的体育器材。体育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体育教师,所谓明日之师今日始,在大学期间就得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体育器材,可以开发其创新精神,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教师。
1.3 自制体育器材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艰苦朴素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利用废旧物品动手自制体育器材,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废物利用,就地取材,保护我们的地球,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获得很大提高,但是仍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忍受体育场地和器材缺乏的困难。为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让山区的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师需要具备应对困难环境的多种能力,学会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自己动手自制体育器材。这就要求引导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养成善于创造、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他们为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做好充分的技能与思想准备。
1.4 自制器材可以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制器材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校因经费不足而使体育教学陷入窘境的情况发生。2003年,我随同全国“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参观某校的大课间活动时,一走进校园就看到该校教师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的体育器材把学校的场地布置得井井有条,让整个学校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全校性的课外活动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器材问题而不能参与活动。同学们的手里都拿着一至两样自制的器材进行活动,这些器材有的是教师制作的,有的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整个活动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让所有参观的人惊叹不已。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该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自制器材的专利及发明奖。
1.5 教师是自制器材的引导者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人类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是如果这些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就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拥有“多能一专”的能力,有创新精神。體育先驱马约翰十分重视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强调体育对完善学生整体素质所具有的价值和功用。体育、体育教育存在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对人、对学生的生活与发展产生作用。这也是体育教育者应该时刻铭记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指导者。教师的因素要格外重视。教师只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
2.1 自制的体育器材
从1995年开始,本人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器材的教学实验,通过对95级、98级及2001级中师生的教学实践,每学期选择一个有特色或者结合小学教材的器材开展自制器材创作教学。
2.2 自制器材的过程
2.2.1 启发学生平时注意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就看我们会不会加以利用。例如,酒瓶盖、包装绳、拖把柄、碎布条、小石子等都可以利用。 2.2.2?摇选择其中一些废旧物品教会学生自制体育器材的方法,然后通过集思广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激情,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制作出更多的体育器材来。具体的自制过程如下图:
制作过程是按当年师范学校年级教学制安排的,结合小学主教材,每学期安排一项制作内容,用假期作业的形式完成。提前收集原材料,放假前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布置假期作业,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然后把自制的器材融入到学期教学里,每次课都必须人人手拿自制器材来上课。
2.3 自制器材的应用
学生自制出体育器材后,还要努力做到一物多用,每一个器材都教会学生三种以上使用法。第一种是基本功课课练。教师可根据每学期的要求安排,每次课给出五分钟练习(跳绳、踢毽子等)。第二种是教师根据自制器材创编器械操,利用准备活动教会学生,然后每个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创编五至七个动作的练习操,用于基本功考核。第三种是创编体育儿童舞和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进行再创作,要求不管是操、舞、游戏都不能重复使用教师或者前面同学使用过的动作与内容,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内容有:用手铃创编的手铃韵律操、手铃基本功节奏操、手铃体育儿童舞“阿细乐”。用花竿创编的棍棒操、白族唱游“跳花竿”和体育游戏“赶猪”。用毽子创编的毽子健美操、体育儿童舞“嘀哩嘀哩”和踢毽子基本功课课练等。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良好。学生当上老师后无论是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及班级活动中都能用得上,对他们的帮助很大。1998年参加云南省中师体育课赛分区赛时,结合教学内容,我把学生结合自制的体育器材创编的韵律操和白族体育游戏“跳花竿”进行教学展示。同行们觉得很新奇,评委们对两种教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承办学校还要了部分手铃用作参照物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废物得到了充分利用,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3 自制体育器材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教会学生自制器材,就使他们学会了一种技能,而技能是不会消退的,只会越用越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制作体育器材,就增添了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用一砖一瓦去堆积一样,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体育比赛都必须用体育器材去完成与体现。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如果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照搬前人的东西就会停滞不前。只有学会创新,知识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方法,才能应对一切难题,攻克难关,得心应手地应对自己的工作。教会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体育器材,就相当于教会了学生建造大楼的方法,他们学会了建造的方法,要想怎样建,是添砖还是加瓦,建什么样式,全由自己去操作。打好了基础,式样就是一种形式创新。
对教师来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中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各体育院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体育院校,应该把自制体育器材与创编器械操、体育儿童舞、体育游戲等内容揉合在一起,形成一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专业任选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开设。只有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受到社会欢迎的大学生,我们的办学才会有出路。
参考文献:
[1]陈少坚,兰润生主编.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实习[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8):51
[2][4]王健,黄爱峰,吴旭东著.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93—196
[3]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7
关键词:体育专业 素质教育 动手能力 创新能力 自制器材
道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体育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它能在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过去的教学主要是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在数量上的需要,而现在则要满足基础教育对高素质体育教师的需要。尤其需要具备“多能一专”的高素质体育教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是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教育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接受现有的答案和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学会发现,学会创造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真正的“人”。培养学生自制器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1 自制体育器材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意义
1.1 地域特征决定了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我国地大物博,城乡差别大,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拥有充足的体育器材,但场地相对拥挤。而乡村学校虽拥有大片土地,但相对来说缺乏资金和体育器材。为了解决这些地域性差异,培养出既适应城市需要,又适应乡镇的全能型人才,着力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创新体育器材的能力势在必行。
1.2 场地器材紧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客观需求
在体育教学中,场地与器材就像文化课教师的黑板和粉笔,是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体育教师要利用各种器材完成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及增强体质的教学任务,学生也要通过体育器材来完成每一项身体练习,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如果没有场地和器材,会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正常教学,也不能满足学生活动的正常需要。据毛振明等学者的统计,我国目前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场地器材不足。全国选择缺少场地的比例为:城市占4.05﹪、县镇占3.08﹪、农村占2.95﹪。缺少器材的比例为:城市占1.85﹪、县镇占2.98﹪、农村占2.87﹪。要想把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搞好,就得依靠各学校的体育教师动脑筋想办法,着手自制适当的体育器材。体育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而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的体育教师,所谓明日之师今日始,在大学期间就得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利用废旧物品动手制作体育器材,可以开发其创新精神,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能一专”的复合型教师。
1.3 自制体育器材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艰苦朴素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育教学不仅要育体,还要育心。社会越向前发展,对人的道德情操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利用废旧物品动手自制体育器材,既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养成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还可以废物利用,就地取材,保护我们的地球,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获得很大提高,但是仍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有很长一段时间需要忍受体育场地和器材缺乏的困难。为了让每个孩子享受同等教育的权利,让山区的孩子接受尽可能好的体育教育,体育教师需要具备应对困难环境的多种能力,学会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地自己动手自制体育器材。这就要求引导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养成善于创造、艰苦朴素和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他们为适应各种教学环境做好充分的技能与思想准备。
1.4 自制器材可以弥补资金不足带来的困难
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自制器材的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校因经费不足而使体育教学陷入窘境的情况发生。2003年,我随同全国“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会议的代表们参观某校的大课间活动时,一走进校园就看到该校教师利用废旧物品自制的体育器材把学校的场地布置得井井有条,让整个学校的大课间和课外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全校性的课外活动没有一个学生因为器材问题而不能参与活动。同学们的手里都拿着一至两样自制的器材进行活动,这些器材有的是教师制作的,有的是同学们自己制作的,整个活动充满着欢乐愉快的气氛,让所有参观的人惊叹不已。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该教师获得了多项国家自制器材的专利及发明奖。
1.5 教师是自制器材的引导者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人类虽然拥有无穷的创造潜能,但是如果这些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这种潜能就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开拓创新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质。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拥有“多能一专”的能力,有创新精神。體育先驱马约翰十分重视体育对人的“身心改造”的作用,强调体育对完善学生整体素质所具有的价值和功用。体育、体育教育存在的原因,就是它能够对人、对学生的生活与发展产生作用。这也是体育教育者应该时刻铭记的原则。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指导者。教师的因素要格外重视。教师只有具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 自制体育器材的过程
2.1 自制的体育器材
从1995年开始,本人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对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利用废旧物品自制器材的教学实验,通过对95级、98级及2001级中师生的教学实践,每学期选择一个有特色或者结合小学教材的器材开展自制器材创作教学。
2.2 自制器材的过程
2.2.1 启发学生平时注意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可以利用的废旧物品,就看我们会不会加以利用。例如,酒瓶盖、包装绳、拖把柄、碎布条、小石子等都可以利用。 2.2.2?摇选择其中一些废旧物品教会学生自制体育器材的方法,然后通过集思广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激情,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创作思路制作出更多的体育器材来。具体的自制过程如下图:
制作过程是按当年师范学校年级教学制安排的,结合小学主教材,每学期安排一项制作内容,用假期作业的形式完成。提前收集原材料,放假前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布置假期作业,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然后把自制的器材融入到学期教学里,每次课都必须人人手拿自制器材来上课。
2.3 自制器材的应用
学生自制出体育器材后,还要努力做到一物多用,每一个器材都教会学生三种以上使用法。第一种是基本功课课练。教师可根据每学期的要求安排,每次课给出五分钟练习(跳绳、踢毽子等)。第二种是教师根据自制器材创编器械操,利用准备活动教会学生,然后每个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创编五至七个动作的练习操,用于基本功考核。第三种是创编体育儿童舞和体育游戏,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然后让学生进行再创作,要求不管是操、舞、游戏都不能重复使用教师或者前面同学使用过的动作与内容,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内容有:用手铃创编的手铃韵律操、手铃基本功节奏操、手铃体育儿童舞“阿细乐”。用花竿创编的棍棒操、白族唱游“跳花竿”和体育游戏“赶猪”。用毽子创编的毽子健美操、体育儿童舞“嘀哩嘀哩”和踢毽子基本功课课练等。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良好。学生当上老师后无论是在体育课、课外活动、少先队活动及班级活动中都能用得上,对他们的帮助很大。1998年参加云南省中师体育课赛分区赛时,结合教学内容,我把学生结合自制的体育器材创编的韵律操和白族体育游戏“跳花竿”进行教学展示。同行们觉得很新奇,评委们对两种教具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承办学校还要了部分手铃用作参照物以指导学生学习。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废物得到了充分利用,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达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3 自制体育器材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教会学生自制器材,就使他们学会了一种技能,而技能是不会消退的,只会越用越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制作体育器材,就增添了应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要用一砖一瓦去堆积一样,体育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体育比赛都必须用体育器材去完成与体现。教学不能墨守成规,如果只是不断地模仿和照搬前人的东西就会停滞不前。只有学会创新,知识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掌握了创新的方法,才能应对一切难题,攻克难关,得心应手地应对自己的工作。教会学生利用废旧物品自制体育器材,就相当于教会了学生建造大楼的方法,他们学会了建造的方法,要想怎样建,是添砖还是加瓦,建什么样式,全由自己去操作。打好了基础,式样就是一种形式创新。
对教师来说,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教学中要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各体育院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体育院校,应该把自制体育器材与创编器械操、体育儿童舞、体育游戲等内容揉合在一起,形成一门开发学生智力,提高综合能力的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专业任选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中开设。只有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受到社会欢迎的大学生,我们的办学才会有出路。
参考文献:
[1]陈少坚,兰润生主编.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实习[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8):51
[2][4]王健,黄爱峰,吴旭东著.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93—196
[3]毛振明等著.学校课外体育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