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协同论又称协同学,协同效应,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将协同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不仅能提升教育的价值功效,并且能更好的实现教育全面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协同论 整体性 统一性 教学
协同论又称协同学,协同效应,是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与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并称为“新三论”。协同学的名称来自希腊语即“协调合作之学”,主要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上去研究自组织机制。哈肯说“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元、力学元、光子、气管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本书将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
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多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而且也与其它人文学科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将协同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协同,使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助于教育的协同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协同论的特点
协同论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是否存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结构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其特点主要有:
(一)整体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结构整体,协同学就是研究协同作用对整体运动的影响,并通过协调系统内部的具体机制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状态。但在功能上却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一个小孩手上有一辆玩具汽车,他很快就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跑,于是把他拆成各个零件。但当他们发现他们无法将那些零件重新拼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时,往往坐在一摊零件中哭鼻子,于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就体会到一句箴言的含义,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正如歌德所说:部分已在我掌中;所惜仍欠精神锁链。”
(二)协作性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如激光中的原子和光子,生物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社会系统中的工厂、农村、团体和个人等等,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他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才使得系统以很有规律的方式结合着并维持着其平衡,达到了能量守恒。
(三)统一性
哈肯在协同学应用过程中发现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各子系统之间应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才有可能使各子系统在相互作用和协作时产生新的有序状态。
(四)动态性
协同学认为,构成系统的物质、能量要素是不断更新的,系统是不断发生质变的,构成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一个以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机构,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相互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联运动。无论系统是处在无序状态还是处在有序状态,它都不会绝对稳定在某一个值上,而是随着系统各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而产生波动。
二、协同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比如我们常常无法描述一个个体的命运,但却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又如,针对合作效应和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协同论思想虽然确立不久,但已在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随着科学技术所研究和解决的系统对象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刻,协同论思想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领域。
(一)利用协同论的整体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教育途径传递给学生,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一个人的素养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下的统一整体。因而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只有整体和谐才有教育力。利用协同论的整体性实施教学,不仅强调了教育目标与过程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教育观,而且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观,从而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协同论的统一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因此,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对于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比自然世界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但是它也具有统一的宗旨: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统一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等等。教育不能没有统一性,如果丧失了统一性,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目的性。因此利用协同论的统一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
(三)利用协同论的协作性实施教学,有助于加强教育学科间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向融合式教育发展,强调将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各科融合,交叉,以达到整体效果。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曾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割开;尤其是把‘软’学科和‘硬’学科分割开。”可见哈肯也赞同不同学科的融合,其融合方式就是利用协同理论。再看一下我国此次的课改与过去相比也更突出综合化的倾向,并“可以发现其间透出强烈的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耦合意向,由此凸显了人文与审美教育,形成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因此,利用协同论的协作性研究教育教学,将有助于加强教育学科间的融合,不仅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储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其它育人的良策。
(四)利用协同论的动态性实施教学,有助于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向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历史性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性的产物,与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如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一些著名教学法、教育思想被介绍到我国,影响了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应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教育范式也显现一系列范式的转移,使的教育教学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实现了教育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对于人的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义也得到充分肯定。“协同论是要研究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利用协同论的动态性研究教育教学,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把握影响教育教学的各要素之间,内部与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满足,以他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它的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如动力系统理论和统计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因此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毫无疑问,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运用杠杆定律可用较小的力举起极大的重量一样,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也可用较小的努力在教育上获得极大的效应。
关键词:协同论 整体性 统一性 教学
协同论又称协同学,协同效应,是由德国学者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的一种系统科学理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与突变论、耗散结构论并称为“新三论”。协同学的名称来自希腊语即“协调合作之学”,主要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上去研究自组织机制。哈肯说“协同学是研究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元、力学元、光子、气管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本书将研究这些子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才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尤其要集中研究以自组织形式出现的那类结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支配着自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
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多元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不仅涉及自然学科的知识,而且也与其它人文学科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将协同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可以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协同,使之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储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助于教育的协同作用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一、协同论的特点
协同论的中心议题是探讨是否存在支配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结构或功能的自组织形成过程的某些普遍原理。其特点主要有:
(一)整体性
系统论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结构整体,协同学就是研究协同作用对整体运动的影响,并通过协调系统内部的具体机制使系统达到最优化状态。但在功能上却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一个小孩手上有一辆玩具汽车,他很快就想知道他为什么会跑,于是把他拆成各个零件。但当他们发现他们无法将那些零件重新拼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时,往往坐在一摊零件中哭鼻子,于是,“他们小小的年纪就体会到一句箴言的含义,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正如歌德所说:部分已在我掌中;所惜仍欠精神锁链。”
(二)协作性
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是相互影响相互合作的关系。如激光中的原子和光子,生物系统中的动物和植物,社会系统中的工厂、农村、团体和个人等等,它们的性质虽然完全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他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才使得系统以很有规律的方式结合着并维持着其平衡,达到了能量守恒。
(三)统一性
哈肯在协同学应用过程中发现起主导作用的原则是各子系统之间应有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应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才有可能使各子系统在相互作用和协作时产生新的有序状态。
(四)动态性
协同学认为,构成系统的物质、能量要素是不断更新的,系统是不断发生质变的,构成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一个以立体网络形式相互作用的自组织机构,不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其相互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联运动。无论系统是处在无序状态还是处在有序状态,它都不会绝对稳定在某一个值上,而是随着系统各要素的独立运动或在局部产生的各种协同运动以及环境因素的随机干扰而产生波动。
二、协同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协同论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科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应用成果。比如我们常常无法描述一个个体的命运,但却能够通过协同论去探求群体的“客观”性质。又如,针对合作效应和组织现象能够解决一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可以应用协同论去建立一个协调的组织系统以实现工作的目标。协同论思想虽然确立不久,但已在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随着科学技术所研究和解决的系统对象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对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协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越来越深刻,协同论思想也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教学实践领域。
(一)利用协同论的整体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的实质是将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成果,通过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教育途径传递给学生,经过学生的内化、积淀,使其成为学生人生发展中持久的禀赋。一个人的素养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影响下的统一整体。因而教育必须具有整体性,只有整体和谐才有教育力。利用协同论的整体性实施教学,不仅强调了教育目标与过程应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教育观,而且体现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观,从而有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利用协同论的统一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方向和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的价值观决定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决定了教育活动。因此,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对于我们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它比自然世界更复杂、更丰富、更多样。但是它也具有统一的宗旨: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统一的本质特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等等。教育不能没有统一性,如果丧失了统一性,也就意味着它失去了目的性。因此利用协同论的统一性实施教学,有助于教师正确把握教育的目的性。
(三)利用协同论的协作性实施教学,有助于加强教育学科间的融合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向融合式教育发展,强调将教育看成一个整体,各科融合,交叉,以达到整体效果。哈肯在阐述协同论时曾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大山脚下从不同的两边挖一条隧道,这个大山至今把不同的学科分割开;尤其是把‘软’学科和‘硬’学科分割开。”可见哈肯也赞同不同学科的融合,其融合方式就是利用协同理论。再看一下我国此次的课改与过去相比也更突出综合化的倾向,并“可以发现其间透出强烈的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耦合意向,由此凸显了人文与审美教育,形成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因此,利用协同论的协作性研究教育教学,将有助于加强教育学科间的融合,不仅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储备丰富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教育教学过程中寻找其它育人的良策。
(四)利用协同论的动态性实施教学,有助于及时把握教育教学的发展脉向
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变化不仅是历史性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性的产物,与当时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如随着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一些著名教学法、教育思想被介绍到我国,影响了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应用于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随着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教育范式也显现一系列范式的转移,使的教育教学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实现了教育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对于人的创造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义也得到充分肯定。“协同论是要研究所构成的各种系统是通过怎样的合作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空间、时间或功能结构的,从而寻找与子系统性质无关的,支配着组织过程的一般原理。”利用协同论的动态性研究教育教学,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把握影响教育教学的各要素之间,内部与外部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满足,以他之长,补己之短。
总之,协同论的领域与许多学科有关,它的一些理论是建立在多学科联系的基础上的(如动力系统理论和统计物理学之间的联系),因此协同论的发展与许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并且正在形成自己的跨学科框架。毫无疑问,协同论的出现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我们进行正确的教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运用杠杆定律可用较小的力举起极大的重量一样,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也可用较小的努力在教育上获得极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