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课内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榜样激励,调动学生阅读动机;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品味精彩,分享学生阅读体验等策略来有效提升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期待;方法;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标》还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有阅读的热情。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设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了课外。
例如,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课到结尾时,我播放 “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比赛”的视频,然后让同学们以“来就来!第二次摔跤开始了”为开头,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用几句话写写第二次摔跤时的情景,同时要求同学们尝试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汇,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写完之后,我用投影投出学生的小练笔,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指导。然后我相机引导:“原著中也有一段写他们第二次摔跤的片段,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样描述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想”。我紧接着说:“答案就在著名作家徐光耀爷爷写的《小兵张嘎》小说中。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找原著来阅读,看看徐光耀爷爷写的和你们写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小嘎子是怎样在老罗叔、老钟叔、区队长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的?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我在教学中发现,课文只是引子,课外才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广阔天空,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品味,从而找到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点,达到以一篇带一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的目的。
二、榜样激励,调动学生阅读动机
1.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如果想让自己的学生沐浴在书籍的海洋之中,自己也应该成为爱书之人。如果教师本身就喜爱阅读各类书籍,从阅读过程中获益良多,并把上述读书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无疑会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读书。
在教学中,我时常对学生讲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比如,在谈到水浒传的时候,我会谈起至今难忘的人物,比如宋江的聪慧,武松的侠义心肠,林冲火烧山神庙的冲动,等等。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引导,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收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多读好书,并最终达到启发心智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榜样作用
研究发现,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经常会以身边的玩伴或者本班同学为榜样。根据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通过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阅读情况,利用其作为例子来和学生共同分享其阅读体验和经历,学生的接受度很高,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百家姓”的来历,有的学生很熟悉赤壁大战的历史,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学生通过来源于身边的新鲜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对阅读产生了较高的期待感,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其主动进行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阅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源时,高效地汲取读物中的营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各种有用的表达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即仔细研读书籍,反复琢磨,反复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指定相关材料,课上可以让学生归纳出基本观点,运用例子联想等进行检验。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略读法,即主要针对书籍的细节,以及部分不需要精读的书籍,让学生快读阅读绪论、目录、开头和结尾,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快速的巡读。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汲取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3)速读法,即对文章采用“扫视法”,培养学生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整体阅读的习惯。
(4)批注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相应的记录和批注,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进行思考,并写上几句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上述方法,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显著提高,在课堂上出现了引经据典讨论的好现象。
2.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句的方法
(1)诵读好词佳句。对于文字优美,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词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赏读,直到诵记于心。
(2)出手抄报。在教学中,我会定期指导学生将自主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做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品味精彩,分享学生阅读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许和认可等正强化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通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古诗词接力大赛、知识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比如定期开展的古诗词接力大赛,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参赛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在交流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阅读不仅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还可以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掌握新词汇的积极性,对于在上课回答问题、写作时采用好词佳句的同学,应立即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分享阅读体验,学生不但提升了词汇的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的终身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在充满个性的阅读中进行深入体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要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扎实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就定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临江城西小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策略;期待;方法;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标》还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课标》还对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学生有了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才会有阅读的热情。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巧设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到了课外。
例如,我在教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时,课到结尾时,我播放 “小嘎子和胖墩儿第二次摔跤比赛”的视频,然后让同学们以“来就来!第二次摔跤开始了”为开头,结合自己所看到的和自己想到的,用几句话写写第二次摔跤时的情景,同时要求同学们尝试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汇,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学生写完之后,我用投影投出学生的小练笔,并给予正面的评价和指导。然后我相机引导:“原著中也有一段写他们第二次摔跤的片段,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原著中是怎样描述的?”同学们纷纷表示“想”。我紧接着说:“答案就在著名作家徐光耀爷爷写的《小兵张嘎》小说中。建议同学们课后找找原著来阅读,看看徐光耀爷爷写的和你们写的有什么不同?还有小嘎子是怎样在老罗叔、老钟叔、区队长的帮助下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八路军战士的?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书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我在教学中发现,课文只是引子,课外才是学生进行阅读的广阔天空,教材中有很多经典的课文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理解和品味,从而找到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点,达到以一篇带一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的目的。
二、榜样激励,调动学生阅读动机
1.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带动作用
心理学研究发现,教师的榜样作用,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如果想让自己的学生沐浴在书籍的海洋之中,自己也应该成为爱书之人。如果教师本身就喜爱阅读各类书籍,从阅读过程中获益良多,并把上述读书的经历分享给学生,无疑会起到强烈的暗示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读书。
在教学中,我时常对学生讲起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故事。比如,在谈到水浒传的时候,我会谈起至今难忘的人物,比如宋江的聪慧,武松的侠义心肠,林冲火烧山神庙的冲动,等等。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有效引导,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多和学生分享自己读书时的感悟和收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多读好书,并最终达到启发心智的教学目标。
2.充分发挥本班学生的榜样作用
研究发现,小学生正处于模仿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经常会以身边的玩伴或者本班同学为榜样。根据小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通过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阅读情况,利用其作为例子来和学生共同分享其阅读体验和经历,学生的接受度很高,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掌握了“百家姓”的来历,有的学生很熟悉赤壁大战的历史,有的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学生通过来源于身边的新鲜有趣的故事,潜移默化地对阅读产生了较高的期待感,进而有效地激发了其主动进行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阅读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授之以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面对浩如烟海的阅读资源时,高效地汲取读物中的营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各种有用的表达方式,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1.教给学生基本的读书方法
(1)精读法,即仔细研读书籍,反复琢磨,反复研究的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指定相关材料,课上可以让学生归纳出基本观点,运用例子联想等进行检验。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2)略读法,即主要针对书籍的细节,以及部分不需要精读的书籍,让学生快读阅读绪论、目录、开头和结尾,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快速的巡读。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汲取大量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3)速读法,即对文章采用“扫视法”,培养学生以词句为单位进行整体阅读的习惯。
(4)批注法,即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相应的记录和批注,引导学生边阅读边进行思考,并写上几句自己阅读的心得和体会,使学生通过手脑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通过实践能够比较熟练地应用上述方法,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显著提高,在课堂上出现了引经据典讨论的好现象。
2.教给学生积累好词句的方法
(1)诵读好词佳句。对于文字优美,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词句,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赏读,直到诵记于心。
(2)出手抄报。在教学中,我会定期指导学生将自主阅读中的优美词句做成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品味精彩,分享学生阅读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赞许和认可等正强化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效课外阅读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小学生群体这一重要的心理特征,通过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古诗词接力大赛、知识竞赛、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比如定期开展的古诗词接力大赛,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参赛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在交流中,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阅读不仅仅可以给自己带来快乐,还可以把快乐传递给别人。
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掌握新词汇的积极性,对于在上课回答问题、写作时采用好词佳句的同学,应立即给予正面的引导和鼓励。
通过分享阅读体验,学生不但提升了词汇的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了分享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都是得益于课外阅读。”因此,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对孩子的终身学习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推动学生在充满个性的阅读中进行深入体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要从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入手,扎实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就定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上杭临江城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