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育》——我的良师益友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m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江西教育》的联系已有25年了。我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大学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对世界现代史颇有兴趣,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还被《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优秀毕业论文发表,这更坚定了自己毕业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意愿。没想到,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了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当时,我多次找过领导,希望能进政教系教历史,但领导说不能改了。于是,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搞起教育来了。说实在的,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茫然,毕竟“隔行如隔山”,教育中的人物、思想、流派等等我都不清楚,有些东西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怎么办?既然无从选择,那就只有勇于前行。于是,我另起炉灶,从头学起,跑图书馆、听老教师的课、向同行请教、外出进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注意到“本乡本土”的《江西教育》了。她栏目设置科学,内容丰富深刻,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政策法规到目标宗旨,从教育理念到办学实践,从教师修养到学生教育,从流派分析到心得体会,等等,应有尽有。领导的讲话,驾驭全局,引领教改方向;专家的宏论,视角独到,把握前沿动态;一线教师的美文,提炼经验,反映实践智慧……这位无声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她助我慢慢地了解了教育、喜欢上了教育。
  之后,我便跟《江西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承蒙编辑的厚爱,不久,我便由单纯的读者成为读者兼作者,数度受邀参加重点作者座谈会,前几年还被编辑部聘请为审读专家,做了两三年的审读工作。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作为作者的我与《江西教育》的关系。一句话概括,作者与刊物共成长!一方面,只有每位作者的文章都有比较新的视角、比较高的质量,刊物才能不断地做出特色,提高质量,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另一方面,刊物可以培养作者,本人就曾得益于《江西教育》的诸多帮助,这不是恭维话,而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编辑组稿的重点对作者如何关注教育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引导;编辑对文稿的修改、校定过程对培养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一个有效的示范;文章得以发表对作者持续开展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是一种有力的肯定和鼓励。我很乐意把自己的文章给《江西教育》刊发,因为我的文章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是我在长期从事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与学员交流时所发现的。借助《江西教育》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和意见,更能引起一线中小学教师包括很多曾经参加过各种培训的学员的关注。经常有读者跟我说,在《江西教育》某期上看到我发表的某篇文章;也常常有读者打电话给我,谈他读了我某篇文章之后的想法,跟我进行交流、讨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江西教育》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晓度和影响。所以,我内心一直很感激《江西教育》,始终把她看作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值刊物60华诞之际,很乐意写上以上文字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和祝贺!◆
  (作者系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其他文献
我手头有这样一份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的充满“微言大义”的“禁补令”,不妨摘录其中一些暧昧性的词句:“严格禁止中小学假期补课,但毕业班级可以根据本校教学进度适当推迟放假和提前上课;非毕业班级一律不得组织集体补课,但可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利用假期对部分学生进行适当的提优和补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节假日补课不休的现象所下达的各种“减负诏”“禁补令”,早先还有一点功效,可时至今
据报载,成都市规定,校长不重视学生体育锻炼,诫勉谈话一次再不改正就要“下课”。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在学习日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也必须至少安排一节体育锻炼时间,并将其排入课表。对随意停开、少开和挤占体育课时,不能依法保证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的学校,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笔者不禁为此大声叫好!  然而,叫好之余,不免有些失落。失落的是,这样重视体育锻炼的地方和学校太少了。 
所谓神话思维,主要指神话产生时的创作主体意识对客体概括反映的特点,即要求创作主体有想象和夸张的审美能力.我们通过文化诗学这种综合性强的研究方法,对印度神话和中国神话
回眸历史轨迹,更知现在将来。1950年,新中国刚建立不久,清匪反特,土地改革,民主建政,恢复生产,接收、整顿、重建小学、中学、大学各级各类教育,百废待兴,任务十分艰巨。为了指导、配合、推动各项工作,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在1949年6月决定创办《江西日报》之后,接着在1950年4月即决定创办《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1959年1月,《教育工作》更名为《江西教育》。《江西日报》《江西教育
《江西教育》60华诞到来之际,作为她的读者、作者和好朋友,我衷心希望她再创辉煌,为江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江西教育》在我几十年的教育人生中,对我的起步、成长、成名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之间的情缘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1958年,我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西师院附中任教,很快就成为物理学科的骨干教师,并在省、市物理教师队伍中崭露头角。记得我的第一篇教学总结文章就是在《江
璀璨,本是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我确信,经历过60个春秋的《江西教育》,说她是镶嵌在赣鄱大地上的一块玉石,一点也不为过。  1950年4月创刊的《教育工作》(《江西教育》的前身)是江西省创办的第一本期刊。后经“文化大革命”冲击又是首家恢复出版的刊物。过了不久,她又成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现在,《江西教育》发展成为A、B、C三个版别(旬刊),办刊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于特殊的原由,我在30年前就与《江西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江西省教育厅工作近40年,先后从事过教育行政、教材编写、教学研究、教育科研等工作,在省教科所领导岗位上工作了20年。回首自己的成长道路和专业生涯,不能不对《江西教育》怀有感激之情。  复刊之后的《江西教育》,是在我当时工作的省教材编写组的基础上筹建的,刊物的领导和采编人员,都是我熟识的领导和同事。由于同在一幢楼里办公,同住在一个院
1980年,《江西教育》复刊时,我有幸参与刊物的组建和编辑工作,一直干到1993年离休。由于负责编审《园丁赞》一类栏目,我编辑过成百上千篇记叙优秀教师事迹的稿件。教师们爱岗敬业的品德,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受到震撼,灵魂一次次得到洗礼。  南昌二中英语教师、高三(四)班班主任虞华来,大学毕业后选中了教师这一职业。1982年4月,医生在他的病历上无情地做出了生殖细胞癌的诊断,并预言他只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