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跟《江西教育》的联系已有25年了。我是1985年参加工作的,大学学的是历史学专业,对世界现代史颇有兴趣,大学毕业论文写的就是这方面的内容,还被《江西师范大学学报》作为优秀毕业论文发表,这更坚定了自己毕业后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意愿。没想到,毕业后我却被分配到了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当时,我多次找过领导,希望能进政教系教历史,但领导说不能改了。于是,我就这样阴差阳错地搞起教育来了。说实在的,开始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很茫然,毕竟“隔行如隔山”,教育中的人物、思想、流派等等我都不清楚,有些东西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怎么办?既然无从选择,那就只有勇于前行。于是,我另起炉灶,从头学起,跑图书馆、听老教师的课、向同行请教、外出进修……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开始注意到“本乡本土”的《江西教育》了。她栏目设置科学,内容丰富深刻,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政策法规到目标宗旨,从教育理念到办学实践,从教师修养到学生教育,从流派分析到心得体会,等等,应有尽有。领导的讲话,驾驭全局,引领教改方向;专家的宏论,视角独到,把握前沿动态;一线教师的美文,提炼经验,反映实践智慧……这位无声的老师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是她助我慢慢地了解了教育、喜欢上了教育。
之后,我便跟《江西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承蒙编辑的厚爱,不久,我便由单纯的读者成为读者兼作者,数度受邀参加重点作者座谈会,前几年还被编辑部聘请为审读专家,做了两三年的审读工作。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作为作者的我与《江西教育》的关系。一句话概括,作者与刊物共成长!一方面,只有每位作者的文章都有比较新的视角、比较高的质量,刊物才能不断地做出特色,提高质量,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另一方面,刊物可以培养作者,本人就曾得益于《江西教育》的诸多帮助,这不是恭维话,而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编辑组稿的重点对作者如何关注教育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引导;编辑对文稿的修改、校定过程对培养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一个有效的示范;文章得以发表对作者持续开展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是一种有力的肯定和鼓励。我很乐意把自己的文章给《江西教育》刊发,因为我的文章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是我在长期从事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与学员交流时所发现的。借助《江西教育》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和意见,更能引起一线中小学教师包括很多曾经参加过各种培训的学员的关注。经常有读者跟我说,在《江西教育》某期上看到我发表的某篇文章;也常常有读者打电话给我,谈他读了我某篇文章之后的想法,跟我进行交流、讨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江西教育》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晓度和影响。所以,我内心一直很感激《江西教育》,始终把她看作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值刊物60华诞之际,很乐意写上以上文字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和祝贺!◆
(作者系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
之后,我便跟《江西教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联系。承蒙编辑的厚爱,不久,我便由单纯的读者成为读者兼作者,数度受邀参加重点作者座谈会,前几年还被编辑部聘请为审读专家,做了两三年的审读工作。限于篇幅,这里只谈作为作者的我与《江西教育》的关系。一句话概括,作者与刊物共成长!一方面,只有每位作者的文章都有比较新的视角、比较高的质量,刊物才能不断地做出特色,提高质量,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另一方面,刊物可以培养作者,本人就曾得益于《江西教育》的诸多帮助,这不是恭维话,而是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编辑组稿的重点对作者如何关注教育的难点、焦点、热点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引导;编辑对文稿的修改、校定过程对培养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一个有效的示范;文章得以发表对作者持续开展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是一种有力的肯定和鼓励。我很乐意把自己的文章给《江西教育》刊发,因为我的文章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实际问题,具体来说,这些问题是我在长期从事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与学员交流时所发现的。借助《江西教育》这个平台,发表自己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解和意见,更能引起一线中小学教师包括很多曾经参加过各种培训的学员的关注。经常有读者跟我说,在《江西教育》某期上看到我发表的某篇文章;也常常有读者打电话给我,谈他读了我某篇文章之后的想法,跟我进行交流、讨论。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感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江西教育》这个平台成就了自己,扩大了自己在同行中的知晓度和影响。所以,我内心一直很感激《江西教育》,始终把她看作是自己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值刊物60华诞之际,很乐意写上以上文字表示我诚挚的谢意和祝贺!◆
(作者系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