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佳事流芳千古,好书播惠九洲。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坚定的步伐,经历了灿烂的阳光,也经历了坎坷的风雨,《江西教育》走过了60个春秋,迎来了她创刊60周年纪念日。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捧读《江西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多年以来,《江西教育》与我一路相伴。
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我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1979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我任校团委书记兼普师班班主任,面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学生,初为人师的我渴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于是在教学之余,便把眼光投到了学校订阅的几份杂志上,我一眼看中的便是封面朴素大方的《江西教育》,早就听说这份杂志理念超前,内涵丰富,颇具权威性。从此,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之结下了深厚情缘。
通过阅读《江西教育》,我懂得了怎样教育学生,怎样有效地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使我很快走出了教育启蒙期。当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感到失望彷徨时,又是《江西教育》这位良师益友给我指点了迷津,让我在任班主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成熟,使我学会了怎样与年龄相当的学生交朋友,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教育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任班主任的普师班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我也被命名为“江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由于组织的安排,本想当一辈子教师的我在1982年离开了三尺讲台,先后在乡镇武装部长、团委书记、乡长、党委书记、农业局长等岗位工作了20年。这期间,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旧挤出时间阅读《江西教育》,它成了我进德修业的益友良师。1997年,时任南昌县八一乡党委书记的我从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信息:浙江一位高中生杀母,另有一位学化学的大学生用双氧水毁了同窗好友的面容。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里,我向当老师的妻子要了她订阅的《江西教育》,一本本认真翻阅,上面刊发的关于如何破解青少年心理教育难题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我夜不能寐,次日清晨,当爱妻仍在熟睡中,我便在床沿上铺开稿纸奋笔疾书,蘸水笔摩擦方格纸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爱妻女儿轻微的鼾声编织成只有一个听众的交响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永恒的话题》一文就这样在床沿边一气呵成,此文先后发表于《江西教育》和江西省委讲师团创办的《理论导报》。
2002年9月8日,我又重新回到了教育岗位,县委安排我任南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开始了我的教育事业的新历程。端坐于办公桌前,再次捧读《江西教育》,此时的她,封面更加大气,格调更加高雅,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
身为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肩负着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任。到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我清醒地认识到:南昌县曾是全国教育先进县,这凝聚了全县教育工作者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是全县人民的骄傲,要保持全国先进这一荣誉,并让这一荣誉焕发出新的光彩,并非易事。面对全县拖欠教师工资近千万元、拖欠教师应报医药费1000多万元、学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对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县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要办人民满意教育显得任重而道远。此时,《江西教育》的“局长论坛”栏目再次如一盏明灯,引领了我的工作思路,拓展了我的工作空间。
经过思考,我决定从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师结构入手,推动教育发展。为此,我建议县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一是实行工资统筹。在还清原来所拖欠教师工资的基础上,2003年7月将原来乡镇财政中发给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总额上划县财政,并按规定设立“教职工工资资金专户”,成立了教师工资统筹统发中心,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实行医疗统一保险。2004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制度,并且争取到县财政每年安排200多万元,为6400多名农村教师进行医疗投保,并建立了教师大病救助体系。三是实行师资统一招聘。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七年来,全县通过统一考试面向社会择优招录教师1345人。四是实行校长统一选聘。近年来,成功地公开竞聘了中小学正副校长83人,公推公选正副校长7人,居全省县区前列。
2005年,《江西教育》大篇幅报道了铜鼓县教育局卢局长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先进事迹,我看到了榜样,于是建议由县分管领导带队召集全县校长来到铜鼓县参观取经。参观取经归来后,相关部门及其领导达成了共识,决定结合本县实际,拓宽“十种渠道”,即通过获得政府投资、争取中央专款、实施银行融资、获得企业捐款、获得名人赞助、举行校庆筹资、实行建筑商垫资、扩大招商引资、争取希望工程项目、加大学校筹资等渠道来改善现有办学条件。近几年来,我县筹集校建资金5.8亿余元,新建校舍196栋,新建校舍面积42万多平方米,新增教室2000多间,新增多媒体教室90多间,曾创县日增校舍面积258平方米、七天新增一栋楼的历史纪录。
不抓课堂教学的教育局局长是一位不称职的局长。2002年,也就是我就任现职之前,南昌县就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国新课改实验基地,离开教育、离开课堂二十多年,我对新课程改革一无所知。那时,我一方面于到任上班的第二天就参加全省主管教学局长新课改培训班,另一方面就是向《江西教育》求教,每期杂志我都会认真阅读,每个学期深入课堂听课不下50堂。这样一来,我逐渐了解了新课改,熟悉了如何指挥新课改。我撰写的《转换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一文阐述了教师要改变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尽快向当组织者、参与者、探索者的角色转换的新思想、新做法、新方式,并在《江西教育》发表。由于我注重用理论加实践去指导全县新课改,全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06年,我县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并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近三年,我县分别荣获“江西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规范管理年先进单位”“江西省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江西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县”等称号。面对成绩,我由衷地感谢《江西教育》,她使我的教育情结得到了升华,使我在发展全县教育事业的道路上思路更宽、更新,步子更稳。
几十年来,《江西教育》的历代编辑们肩负使命,不断创新,殚精竭虑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文风严谨,使《江西教育》成为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我省教育改革的旗帜和号角,其中充满理性和睿智的文章给了我许多启迪。作为《江西教育》的热心读者,年近花甲的我于2008年被正式聘为江西教育期刊社通讯员,我倍感荣幸,同时也衷心祝愿《江西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杂志方阵的一棵长青树,我愿成为《江西教育》的终生追随者和崇拜者。◆(作者系南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教育报刊中,每逢捧读《江西教育》,闻着油墨的芬芳,我都会倍感亲切和温暖。因为,多年以来,《江西教育》与我一路相伴。
考试制度改革的第一年,我被南昌师范学校录取,1979年底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时,我任校团委书记兼普师班班主任,面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学生,初为人师的我渴望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于是在教学之余,便把眼光投到了学校订阅的几份杂志上,我一眼看中的便是封面朴素大方的《江西教育》,早就听说这份杂志理念超前,内涵丰富,颇具权威性。从此,我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与之结下了深厚情缘。
通过阅读《江西教育》,我懂得了怎样教育学生,怎样有效地运用教育方法和策略,使我很快走出了教育启蒙期。当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面临各种棘手的问题,感到失望彷徨时,又是《江西教育》这位良师益友给我指点了迷津,让我在任班主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逐渐成熟,使我学会了怎样与年龄相当的学生交朋友,指导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教育他们忠诚于党的教育方针,立志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任班主任的普师班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先进班级,我也被命名为“江西省新长征突击手”。
由于组织的安排,本想当一辈子教师的我在1982年离开了三尺讲台,先后在乡镇武装部长、团委书记、乡长、党委书记、农业局长等岗位工作了20年。这期间,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依旧挤出时间阅读《江西教育》,它成了我进德修业的益友良师。1997年,时任南昌县八一乡党委书记的我从媒体上看到这样的信息:浙江一位高中生杀母,另有一位学化学的大学生用双氧水毁了同窗好友的面容。我百思不得其解,回到家里,我向当老师的妻子要了她订阅的《江西教育》,一本本认真翻阅,上面刊发的关于如何破解青少年心理教育难题的文章使我深受启发。我夜不能寐,次日清晨,当爱妻仍在熟睡中,我便在床沿上铺开稿纸奋笔疾书,蘸水笔摩擦方格纸发出的沙沙声,伴随着爱妻女儿轻微的鼾声编织成只有一个听众的交响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永恒的话题》一文就这样在床沿边一气呵成,此文先后发表于《江西教育》和江西省委讲师团创办的《理论导报》。
2002年9月8日,我又重新回到了教育岗位,县委安排我任南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开始了我的教育事业的新历程。端坐于办公桌前,再次捧读《江西教育》,此时的她,封面更加大气,格调更加高雅,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和专业性。
身为县教育体育局局长,肩负着全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重任。到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我清醒地认识到:南昌县曾是全国教育先进县,这凝聚了全县教育工作者的无数心血和汗水,是全县人民的骄傲,要保持全国先进这一荣誉,并让这一荣誉焕发出新的光彩,并非易事。面对全县拖欠教师工资近千万元、拖欠教师应报医药费1000多万元、学校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现状,对照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与全县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要办人民满意教育显得任重而道远。此时,《江西教育》的“局长论坛”栏目再次如一盏明灯,引领了我的工作思路,拓展了我的工作空间。
经过思考,我决定从改善教师待遇和教师结构入手,推动教育发展。为此,我建议县政府采取以下措施,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一是实行工资统筹。在还清原来所拖欠教师工资的基础上,2003年7月将原来乡镇财政中发给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总额上划县财政,并按规定设立“教职工工资资金专户”,成立了教师工资统筹统发中心,确保全县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二是实行医疗统一保险。2004年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教师医疗保险制度,并且争取到县财政每年安排200多万元,为6400多名农村教师进行医疗投保,并建立了教师大病救助体系。三是实行师资统一招聘。推行凡进必考制度,七年来,全县通过统一考试面向社会择优招录教师1345人。四是实行校长统一选聘。近年来,成功地公开竞聘了中小学正副校长83人,公推公选正副校长7人,居全省县区前列。
2005年,《江西教育》大篇幅报道了铜鼓县教育局卢局长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先进事迹,我看到了榜样,于是建议由县分管领导带队召集全县校长来到铜鼓县参观取经。参观取经归来后,相关部门及其领导达成了共识,决定结合本县实际,拓宽“十种渠道”,即通过获得政府投资、争取中央专款、实施银行融资、获得企业捐款、获得名人赞助、举行校庆筹资、实行建筑商垫资、扩大招商引资、争取希望工程项目、加大学校筹资等渠道来改善现有办学条件。近几年来,我县筹集校建资金5.8亿余元,新建校舍196栋,新建校舍面积42万多平方米,新增教室2000多间,新增多媒体教室90多间,曾创县日增校舍面积258平方米、七天新增一栋楼的历史纪录。
不抓课堂教学的教育局局长是一位不称职的局长。2002年,也就是我就任现职之前,南昌县就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全国新课改实验基地,离开教育、离开课堂二十多年,我对新课程改革一无所知。那时,我一方面于到任上班的第二天就参加全省主管教学局长新课改培训班,另一方面就是向《江西教育》求教,每期杂志我都会认真阅读,每个学期深入课堂听课不下50堂。这样一来,我逐渐了解了新课改,熟悉了如何指挥新课改。我撰写的《转换教师在课堂的角色》一文阐述了教师要改变独霸课堂、“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要与时俱进,尽快向当组织者、参与者、探索者的角色转换的新思想、新做法、新方式,并在《江西教育》发表。由于我注重用理论加实践去指导全县新课改,全县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06年,我县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并荣获“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县”称号,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近三年,我县分别荣获“江西省两基工作先进集体”“江西省规范管理年先进单位”“江西省创新发展年先进单位”“江西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先进县”等称号。面对成绩,我由衷地感谢《江西教育》,她使我的教育情结得到了升华,使我在发展全县教育事业的道路上思路更宽、更新,步子更稳。
几十年来,《江西教育》的历代编辑们肩负使命,不断创新,殚精竭虑为教育而鼓、为教师而歌,文风严谨,使《江西教育》成为我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成为当之无愧的引领我省教育改革的旗帜和号角,其中充满理性和睿智的文章给了我许多启迪。作为《江西教育》的热心读者,年近花甲的我于2008年被正式聘为江西教育期刊社通讯员,我倍感荣幸,同时也衷心祝愿《江西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杂志方阵的一棵长青树,我愿成为《江西教育》的终生追随者和崇拜者。◆(作者系南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