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界限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e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用命题分析的方法,划分出了语言的界限。因为世界就是被言说的世界,世界依赖于言说。所以,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界限之内的是可以言说的,而且都能够说清楚。界限之外的世界则只能保持沉默。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分析维特根斯坦这样划分的原因,以及这样划分的意义何在。重点对这个可说的世界进行阐述,对语言的界限之外的世界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命题分析 界限 言说 沉默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088-01
  引言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是分析哲学的一部经典作品,其主旨在前言中描述为:本书将要为思想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并非为思想划定界限,而是为思想的表达方式划定界限。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表达能力是有界限的,有些东西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有些则不能。根据这个界限,维特根斯坦把世界也分成了两个部分:界限之内是可说的、而且完全可以说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世界的“如何”;界限的那一边则是不可说的神秘之域,也就是世界的“为何”,这个领域是言语不可及的禁区,只能由可说的领域显示出来。
  一、关于“命题”的理论
  “命题”问题由来已久,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命题主要是从判断的角度来研究的,其中思维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概念。人的逻辑思维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一个过程,概念在认识上是最先的。英国哲学家边沁则认为表达一个完整思想的是命题,而非词语。此观点对后来的分析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分析哲学的开创者弗雷格和罗素,并未直接受到边沁等人的影响,但是他们是按照这一语义学上的转变路线发展的。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把“说明命题的本质”作为自己的“全部任务”,显然是直接承袭了弗雷格和罗素开拓的命题分析的哲学思路。
  句子与命题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真假可能性的句子才是命题,即命题一定要有所断定。维特根斯坦认为“命题有本质的特征和偶然的特征。偶然的特征是由于命题指号的特殊的生成方式而得来的那些特征。本质的特征则是唯一使命题能表达其意义的那些特征”。可见,维特根斯坦所关心的并不是单个命题的偶然特征,而是所有命题所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而同时“普遍的命题形式是命题的本质”。
  维特根斯坦对于命题的本质特征的描述,便是对“命题”的界定方法。而对于本质的追寻,则是其命题分析的核心。
  二、命题分析的方法和意义
  命题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些具体类型的命题进行分析;另一种是试图发现命题共同具有的本质特征,以确立命题具有意义的一般条件和标准。《逻辑哲学论》所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
  语言是人们借以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但此工具在进行哲学讨论时往往被误用。因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可用语言表达任何意义而无需知道每个词如何意谓和意谓什么”,而这样去谈论哲学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导致误用。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就是去纠正对语言的误用。“全部哲学乃是‘语言批判’”。
  “语言批判”的具体实施方法就是命题分析,而命题分析,则是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解决语言误用的主要方法。命题分析的方法,不仅仅减少语言的误用,而且他区分了有意义和无意义的命题,给“我”的世界划分了界限。“我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中的认识主体“我”,“主体不属于世界,但是它是世界的一个界限”。
  这个界限表达了两层含义,第一是借此来区分自然科学和哲学。他写道“真命题的总和是全部自然科学”。“哲学不是一门自然科学”即自然科学命题是有意义的,哲学命题则不是。第二层含义指出,这种无意义是指我们没有办法谈论哲学问题,命题分析也只能是在“有意义的”世界中。如他所言“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对于不能谈论的事情,就必须保持沉默”。更多的哲学问题,在保持沉默的范围内。
  三、结语
  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根据六个大命题展开的,命题的理论是对语言的进一步解说,因为正如“句子”与“命题”的区别那样,没有断定的句子便没有主体的“我”的参与,对这个“我”的世界而言,是没有意义的。这在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中有所体现:“唯我论的命题是完全正确的,只是它不可说,而是显示出来。世界是我的世界,这一点就显示在语言(唯独能为我所理解的语言)的界限意谓我的世界的界限。”在《逻辑哲学论》中语言和言说均有特定的内涵:语言是命题的总和,言说是用语言描述实在。
  维特根斯坦把世界划分成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可说的用语言表达准确,不可说的保持沉默,而哲学家们永远不可能成功地搭建起一架足以逾越语言之界限的天梯,但这个事业总还是不停地进行着。
  【参考文献】
  [1]李国山.言说与沉默[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维特根斯坦,陈启伟(译).逻辑哲学论[M].收于《维特根斯坦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宁波市某公司诉徐某等损害公司权益案,是在新公司法颁布一年后,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所审判的一个案件。案件本身不是很复杂,但是各方对案件存在的争议点比较多。虽然案件现在已经尘埃落定,宁波市鄞州区法院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判决。但是笔者还是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本案,谈谈自己关于归入权一些问题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归入权 竞业禁止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
[摘要]女性专用车厢,是为了方便女性上下班高峰时段能够顺利乘坐地铁或者电车而专门设立的一项特别设施。目前全世界有九个城市实行了这种特殊举措。中国在2009年曾一度提出过草案,但很快被否决。九个特设的城市中有三个都在日本,我国可否从日本的经验教训中寻找到一条解决交通问题的合理化道路成为研究重点。  [关键词]女性 专用车厢 歧视 保护  [中图分类号]G1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写于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是一篇坚持调查研究、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建设亦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将来,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都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从《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出发来更好地学习这篇文章,以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反对本本主义 实事求是
[摘要]壮族民歌经劳动人民集体创作,是壮族人民表达思想感情、寄予美好愿望的一种特定形式,而对于壮族民歌教育与流传过程中愈演愈烈的“汉化”现象,针对其传承方式的研究变得刻不容缓。本文以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为例,重点论述其在传承工作上创新性的发展,以期能借鉴歌手班创办的成功经验,探求如何建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平台,以此进一步带动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相关工作。  [关键词]壮族民歌 教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和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高职院校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和谐性也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在了解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现状基础上,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和合理建议,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校园建设目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和谐校园 建设状况 建议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
[摘要]学校教育应该遵循“以德为先”的原则,民族师范学校更应该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本文以汉语学科中议论性散文单元的教学为例,阐释了汉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式与注意点。  [关键词]汉语教学 德育渗透 议论性散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4-01    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德育  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可以说是教育
[摘要]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转型使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被民间以及政府重视。作为职业学校,关注国家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动漫 职业 产业链 定位 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79-01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
[摘要]寓意作为隐性理解文章的方式,可以较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维和文章的深层含义。爱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使用了很多寓意的诠释,深刻地将文章的主题与各个情节的冲突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用寓意解读文中的物品或者主题人物,可以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并在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寓意的解读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刻画的特点、心灵矛盾以及对事物认知差异的思索。  [关键词]日用家当 房子 日用品 被子 名字 寓意 分析  [
[摘要]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语文素养是由三个维度组成的,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本文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谈一下如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素养 课改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65-01    新课程改革似一股浩浩春
[摘要]伊阿古頭脑清醒,非常聪明。他能说会道、通晓人情世故,给人以诚实的印象。但他却非常自私自利、冷静残忍,造成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的悲剧。然而,最终他还是一败涂地。  [关键词]诚实 自私 个人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4-0093-01    引言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作家塑造了一个嫉妒者的典范——伊阿古的形象。伊阿古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