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从小处行,方往心里去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
  当今中国,环境问题无疑是每个国人心头的痛。环境保护,教育为先,环境教育理应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们的环境教育虽然也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环保知识传递得多,环保行动践行得少;说教灌输多,参与体验少……在这样“大而泛泛,华而不实”的环境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小学生一边背诵着“走,我们去植树,让祖国的大好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边对自己或他人丢下的纸屑视而不见。真是令人唏嘘。
  那么,如何才能让环保意识真正有效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深处呢?笔者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师,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应该“多从小处行,方往心里去”。
  对小学生的环境教育,不能简单理解为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而应站在儿童生命成长的维度去认识和思考。环境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生命健康、和谐地成长,可以孕育出儿童健全的人格,使儿童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小学正处于行为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教师更应该从小处着眼,在平时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环境教育。在儿童生命成长的启蒙阶段,就播下保护环境的种子,使他们从小就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爱家庭、爱班级、爱学校、爱社区、爱自己生活的城市,进而爱我们的祖国和这个世界。通过环境教育,引导儿童用举手投足间的行动让自己更美丽,让家庭更温馨,让班级更整洁,让校园更清新,让社区更清爽,让城市更美好,让世界更迷人。
  一、从注重个人卫生细节抓起,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
  古人最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本身就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于儿童的环境教育,首先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儿童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班级环境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
  如何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从细节处把它落实,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不咬笔头和手指……为此,我在班上专门成立了卫生督查小组,在检查教室卫生的同时,会随时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情况,做得好的同学会在班级群里受到表扬,做得不好的同学,就会相应在个人卫生方面被扣分,最后纳入班级考核。如此坚持,儿童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少也会让他们树立一个意识——让自己美丽,也是对环境的贡献。
  儿童环境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在家里,家长需要监督孩子做好家庭卫生,从整理好自己的个人内务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我班每个孩子都牢记在心的警句。我的教育主张也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我的班里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自我管理能力强,学习主动认真,她的家长因为工作忙,从不在学习上对孩子有特别的要求,但是在个人卫生上却对她十分严格。比如回到家中,一定要把鞋子放整齐,书桌上任何时候都应该摆放有序。有一次,她的爸爸给我发来一条长长的信息,叙述了早晨发生的事情:原来因为早晨时间紧,女儿梳完头发后没有顺手把地上的头发清理干净,待她上学以后,是她爸爸帮她收拾的。这位父亲拜托我教育一下孩子,提醒她这都是举手之劳,不应该忘记。这位家长的认真让我非常感动。“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是因为家长注重每一个细节,才能把女儿教育得那么优秀。我把这件事在班上进行了分享,孩子们的触动都很大。
  二、从维护班级小环境做起,养成公共
  空间意识
  余秋雨先生认为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不足,即缺少“公共空间的意识”。高声喧哗、乱涂乱画“到此一游”、随手乱扔垃圾等这些破坏环境的现象,都是缺少公共空间意识的体现。公共空间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爱护,我们对儿童的环境教育,尤其需要提升公共空间的意识和道德。
  班级和学校正是小学生所处的最基本的公共空间。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在学校的大部分时间又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因而班级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格外重要。为了营造美好的班级环境,我给学生介绍我在新加坡的见闻:谁要是乱扔垃圾,就会被挂上一个写有“我是垃圾虫”的牌子,受到严厉惩罚。这让孩子们既感到有趣又受到启迪。刚接班的时候我跟学生说:“在我们的教室里有一块‘宝地’,坐在那里学习,不仅身体健康,心情愉快,成绩也会天天向上。”孩子们一下都来了兴趣,各个都表示想坐在“宝地”的位置。于是我便和他们讲“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的道理:只要你们保持自己的座位干净整洁,你们的位置就是“宝地”。如此简洁明了的道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接下来就是落实到行动中了。通过学生自主商议,达成班级公约——“伸手之处无垃圾”。当这条公约内化在孩子们心中,教室卫生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身在其中学习生活的我们也更加愉悦舒畅。
  我鼓励学生把自己养的鲜花和绿植放在教室里,由各小组负责认领,给植物浇水、施肥,主动关心植物的生长,同时观察植物生长及发育需要的自然条件。这些绿色小生命与孩子们共同成长,无声无息地发挥着美德熏陶作用,让环境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着。
  三、从开展点滴活动入手,树立环境
  保护意识
  对儿童的环境教育,不应该是板起脸来一本正经说教,而应该渗透到日常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环境保护的知识,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作为语文教师,我努力将环保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每当教材中出现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时,我便会以此为基础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我们把《走,我们去植树》《云雀的心愿》等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领会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我们还组织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比如我们开展了“绿色银行储蓄”活动,设立绿色银行行长、副行长、各组长等,通过银行储蓄的活动让学生懂得不能随地乱扔垃圾,学会垃圾的分类和回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也意识到外出游玩时,应主动把果皮、纸屑等扔进垃圾箱,不随意采摘花草,不乱写乱画,等等。
  前不久有一则引起热议的新闻:龙应台在香港大学演讲时,全场唱起了《我的祖国》这首歌。对于这样的热点新闻话题,我就敏锐地发觉到它的“环境教育”价值。我利用晨会时间,先让学生观看这段新闻视频,再静心倾听这首虽已年代久远却历久弥新的经典歌曲。随后,我启发学生思考,听到这样的歌曲,你有什么感受?
  有学生说:听到“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这样的歌词,我有一些忧伤。现在由于雾霾、河流污染等很多问题,歌中描绘的美好场景今天都变了模样。接过学生的话头,我说:乔羽老爷爷写这首歌词时说“每个人记忆中都有一条大河”,即便有的人家乡只有一条清亮亮的小溪,但当它盛满了童年的回忆、故土的思念、成长的故事、父母年轻的身影,那么它也是我们生命中的“大河”。河,就是人生最好的比喻。想起童年的河,就想起家乡,祖国的形象也清晰起来。我想今天我们歌唱“一条大河”,不仅仅是怀念那段英雄的岁月,也是希望能够还山以青,还水以绿,稻花芬芳,白帆鼓张,还有自由呼吸的清新空气……
  通过这样有声有色、有情有义的环境教育,于细微处见真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逐步培养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环保意识。
  【赵凯宁,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何 蕊
  读者热线:010-62003990
  欄目投稿信箱:zgdy_huati@163.com
其他文献
立德树人 学以成人  熊建辉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历来是我们党和国家教育的根本问题。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明确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再到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立德
期刊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計”,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主要涵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期刊
学校是传递知识和真理的场所,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不仅是学校自然散发出来的“味道”,也是学校借以育人的重要资源。为此,文化育人被《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列为“德育六大实施途径”之一。相对于课程育人、活动育人这些显性的教育方式,文化育人方式比较隐性,它意在让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的功能。本期话题从宏观和微觀两个角度组稿,意在让读者对“文化育人”这一概念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期刊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德育工作来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协同育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面积虽仅有9.98平方公里,但文化底蕴丰厚的天津市和平区,很早便致力于“三结合”教育的探索,
期刊
摘 要农村寄宿制学校因编制限制可能聘用临时人员进行宿舍管理。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缺乏正确的学生管理知识,为了树立权威来维持宿舍纪律,在“借用”正式权力的同时,与在编教师“合谋”,建构了以处理学生身体为核心的惩罚术,使基于关爱体系的寄宿制陷入悖论之中,以致弱化了其德育功能。管理者必须具有爱的素养,回归寄宿制学校的关爱本质使儿童在爱中濡染美好品德。  关 键 词宿舍管理;惩罚;关爱体系;权威与爱  农村
期刊
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主题是爱荷华州高中教师在多大程度上将教育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以支持学生在21世纪技能(合作、交流、创新、批判性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以及教师如何看待学校对教育技术使用的支持。研究结果表明,要求学生使用技术来支持21世纪技能发展的教师比例因所教科目和教学经验而异。比如数学教师要求学生每月使用两种不同的技术进行合作、交流和创新的比例最低,拥有4~9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使用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可以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強调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横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强调环境中各个因素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以社会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实现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建立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心理辅导制度、心理健康课程、心理辅导与咨询诸个领域,
期刊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落实,难点也在落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明确“落实什么”和“如何落实”。“落实什么”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和内容,“如何落实”指向立德树人的机制和方式。明确“落实什么”,才可能保证“如何落实”不偏离目标。  立德树人以德为引领,指
期刊
蔡辰梅,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基础教育教师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伦理学会常务理事。  日常生活中,谈及师德培训,很多老师会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但是,作为师德研究者,我希望人们不再轻视,甚至带有偏见地看待师德培训,而是能够郑重以待,心向往之。为此,我们作为师德培训者首先要郑重地探讨,认真地研究。我们之所以郑重,是因为希望藉由重建师者之德性,重建
期刊
摘 要:将某一方面知识列入中小学科目,是每个时代、不同群体都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聚焦于法治課程的科目化,以法治教育相关学者的论述为质性材料入手,聚焦法治科目形成的中观层面争议发现,法治课程的设立经历了成为一门科目的尝试、获取较高科目地位以及学术部落间的交锋等过程。在实质内容上,法治课程的设立涉及学术性、教育性与实用性的考量。此外,在参与科目形塑的学术社群之间,存在着内行与外行、负担与赋能的争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