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探忧”到“解忧”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今很多作品都会涉及“生命”的主题,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可以尝试着把这类相似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来进行延展性阅读。就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命意识做了个阅读范例,尝试着从同类作品中去发现和探究“生命之忧”,然后又回到文本中去解开这些“生命之忧”,以此来带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带领学生积极联想和思考。
  [关键词]生命主题延展性阅读探忧解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07
  千百年来,文学作品的主题基本都能概括为生命、死亡、爱情、战争、母爱、思乡、离别、怀远等,很多作品都在同一个主题上有过类似的表达,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把同类主题的作品放在一起来做延展性阅读的尝试,不仅是在看书的行动上,更是在思维的延展上,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动起来。
  一、在阅读教学中发现探究点
  最近,笔者在进行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文的教学时,发现王羲之有一个与常人不同的思考:在这样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下的流觞曲水活动中,王羲之却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为什么会由美好的聚会想到生死呢?于是我把这作为一个探究点,决定与学生一起继续去发现教材或其他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类似生命主题,探究其中的“生命之忧”,然后从另外一些生命主题的作品中去寻找一些“解忧”的途径或方法。下面是笔者就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做的一个延展性阅读尝试。
  二、寻找同类作品中出现的“生命之忧”
  一朵鲜花,有开就有谢;一次聚会,有聚就有散;一次出游,天大地大,万物永恒,却感人生蜉蝣。这些都是生命的不同形态,有生存,有死亡,有永恒,有短暂,很多人由此而产生无限“生命之忧”的感慨。忧从中来,何以解忧?说不定换一种心态,换一种思考,就能释然开怀。
  问题是从文本中来的,答案就回到文本中去寻找吧!于是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些与此内容相关的延展性阅读篇目或书目,以及重点要关注的问题。
  1.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关注点:两篇文章都写到了对“花开”的感受和理解。
  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关注点:王羲之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都写到了人生的聚散观。
  3.苏轼的《赤壁赋》
  关注点:夜游赤壁看到美景后引发对人生渺小、短暂的悲叹,但是又从清风明月中获得慰藉和解脱。
  4.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
  关注点:什么样的人生境界能帮我们从“生命之忧”中走出来?
  三、探讨“生命之忧”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要熟读相关作品,更要体会文本所传达出的一些生命意识。为了减轻大家的阅读量,为了把阅读做到细致,也为了学习成果的共享,这部分可以分小组来阅读,开展读书报告会。笔者把学生分为四组,两组“探忧”,两组“解忧”。以下是师生对这些主题相近的文本共同完成的读书感悟。
  “探忧”组一:花开——吹响“葬礼的号角”
  原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中写道,在热海的旅馆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他哀的不是花儿的现在,而是花儿怒放之后的下一步走向——花的凋谢。这本是自然规律,繁华过后,必定迎来落幕。如果把生命看做一条线段,最美丽的时刻在线段的中间,前段部分是生命的孕育和蓬勃阶段,那么后段部分就是生命的衰颓和谢幕阶段,它的每一步前进,都是更接近生命的终点。
  由这篇延展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七节中对牵牛花亦有类似的描述:“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一边是牵牛花蓬勃生命的赞歌,一边却是谢幕葬礼的哀鸣!
  绚丽璀璨的生和凋零毁灭的死如此人工地近距离联系起来,不由得我们不感到忧从中来。
  “探忧”组二:聚会——感慨“死生亦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一次多么高端的聚会,一次多么高雅的流觞曲水活动,这里有欢声笑语,有诗词歌赋,有良辰美景,有赏心乐事。如此愉快的聚会中,王羲之提笔感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本是无限欢快的聚会,瞬间让人无限留恋,无限忧伤,聚和散、生和死是如此接近,如此天壤之别!
  由课内迁移到课外,无独有偶,因聚会而想到散场的还有后来的曹雪芹,他的“聚散观”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表达出来了:“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聚会是难得的交流机会,而因为聚会想到的散场、冷清、生死,虽是辩证思考,但也不免带给我们一番对生命的忧思。
  四、从同类作品中寻找“解忧”的途径
  同样是面对大自然,无论是花还是山,同样是聚会,无论是与人聚还是与物聚,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认知,我们可以从豪放派苏轼、从参透禅意看人生或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这些“生命之忧”。于是笔者带领另外两组学生来为之前“探忧”的学生“解忧”。
  “解忧”组一:享用眼前的自然宝藏
  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此时只能与鱼虾麋鹿为友,难免也发出了心底的悲音:他悲一世之雄今不再,何况自己乃渔樵之夫;他悲自己身如蜉蝣寄天地,沧海一粟天地间;他悲生命须臾不可骤得,不似长江绵绵无绝期。这是有志之士的生命感慨,又是凡夫俗子的生命悲叹。
  文章会在这里戛然而止吗?如果真的这样,那就不会是人人都欣赏的苏轼了!他一定会用他的乐观旷达、超然物外来让自己的心情与这美丽的夜晚相得益彰。果然他在第四段中就这样来慰藉自己和客: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闻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是大自然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它们是可以无限享用的,那就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吧!   苏轼对生命发出的悲音,他从大自然中得到了慰藉,找到了心灵的出口,很快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出了这种生命弱小、渺小、短暂的悲情局面。
  “解忧”组二:“看山还是山”的自然心态
  佛家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聚会、开花而体现出来的悲观的生命意识,只能说作者还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第二重境界,这时候看到的确实很前瞻,但也过于暗淡;而苏轼的夜游赤壁,却给我们“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重最高境界,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重最简单的境界,简单的也就是快乐的。万事万物的尽头处纵然使人悲伤,但是只要未到尽头处,沿途都有美景!在生活劳顿或不如意之时,怀着一颗简单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灵,哪怕是给我们的生活披上暂时的霞光,也要一路唱着歌儿,去赞叹那份上天赐予的美好。这种心态下看到的就是自然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深层次的想象之境。
  “解忧”组三:拥有一份“天地境界”
  冯友兰在《人生的境界》一文中把人生分为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苏轼是在自然的清风与明月当中慰藉自己对生命短暂渺小的悲叹,他达到了哪种境界呢?他不是冯友兰说的“自然境界”,因为自然境界是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的,而苏轼此时已经非常明白自己现在的处境,他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辨生命如水如月般的永恒,能用宿命的观点来告诉自己物各有主,命中无时不强求,能有意识地去大自然中寻求无禁不竭的赏心悦目的宝藏,所以他达到了冯友兰说的“天地境界”。他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置于宇宙之内,在自觉地进行内心的调节,这已经超乎自然超乎功利超乎道德之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专家点评——李薇】
  读到张小华老师名师工作坊团队进行的语文延展性阅读文章,感到很高兴。当下,高中语文教师和高中生面临着高考升学压力和课外拓展阅读的矛盾,而张小华老师带领的研究团队能够针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不仅对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力提高有利,更为学生今后长远的个人素养的提升负责,非常具有推广价值。具体说来有如下一些亮点:
  一、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以必修教材为依托发现探究点,既兼顾到了语文学科的应试要求,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一举双得。
  二、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探究点,再通过课外阅读深入发掘和理解课文的重要问题,这样能够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方向性和计划性。
  三、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延展性阅读,就会针对教材的内容,形成一系列的课外阅读资料,这些资料的积累,也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部分。
  四、延展性阅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也会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在语文延展性阅读探究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模式探究,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形成知识分享提升的语文学习氛围。
  总之,语文延展性阅读模式探究和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和教材联系得更紧密,探究过程可长久,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更实际。
  【李薇简介】
  李薇,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中语文教研员,广西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高中语文中心组成员,2014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优秀评卷员。连续十年被评为南宁二中优秀教师。在教科研工作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组织2015届高三年级中心组成员编写《南宁市2015届学科高考备考计划及指导意见》,竭力提升全市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撰写的《浅谈我的感恩教育心得》获广西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征文一等奖;《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一文发表在《广西教育》2012年第9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文发表在《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增刊。参加区级“十二五”课题“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案设计有效度的探究与实践运用”的研究。2009年至2013年在《当代生活报》《南国早报》等报纸上发表多篇高考点评文章。参与编写《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等多本教学教辅用书。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读图找出欧洲西部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并能据图说出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利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形地势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通过实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难点:地形与
[摘要]剖析目前初中学生阅读困难、阅读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提出新课程理念下阅读教学的主要步骤、主要环节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英语阅读初中实践反思      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要求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让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理念,注重课程的实践性。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与探究、发现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
[摘 要]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作文要真实地表现自己,用笔书写发自内心的情感。“以我手写我心”,尽情表达我的快乐,真实宣泄我的忧郁,大胆写出我的关注。  [关键词]作文 表现自我 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6-0024  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字,是创造性的,个性的。”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如
[摘要]选择题得分的高与低,成为决定考生高考历史学科成绩优劣的关键所在。本文认为影响学生考试得分的重要因素有三个即知识能力、方法规律、考试心态,而学生考试解题出错有三大原因即概念不清或基础不牢、审题不清或思路错误、粗心大意或心态失常。  [关键词]历史高考选择题审题失分关键环节启迪思维高效得分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10107  近
[摘 要]在《诚信是金》一课教学中,教师根据初中政治课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营造氛围等教学策略来创设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生活化 创设情境 设计活动 营造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30044  【案例背景】  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政治教学生活化,是现实发展
[摘要]本文从甘肃省某县各乡镇初级中学的历史教育教学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了解,探讨和揭示某县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在新课程改革外在力量的推动下,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机会学会合作、学会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方法,从而促进中学历史教师自身专业的成长和整体发展,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历史新课标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视越来越突出。近年来,高考改革不断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  依据《辞海》的解释,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包括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
[摘要]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讲解轻体验,学生接受的只是生硬的知识,难以获得自己的感悟。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学生能深入文本去体验、品评,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分析当前体验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创设体验情境、立足文本诵读、依托文史资料、注重写作拓展等方面提出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体验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
[摘要]转化后进生属于个别教育的内容,个别教育具有针对性、随和性和交流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个别教育更便于因材施教,个别教育如果抓得好,可以达到集体教育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教师具备“五心”是后进生转化的法宝。  [关键词]后进生转化爱心赏识心耐心信心恒心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08  转化后进生属于个别教育的内容,个别教育具有针对
[摘要]教学设计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对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優化,提升课堂教学针对性,这对升级教学品种有重要促进作用。教学设计优化要对课堂各种教学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只有选定最佳优化切入点展开操作,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关键词]初中音乐创新设计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20070  新课改倡导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