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历史新课标对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视越来越突出。近年来,高考改革不断深入,材料解析题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更加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史料处理、历史阐释和文字表达的能力。历史教学界对史料教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
依据《辞海》的解释,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包括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音像、实物、口述等等。关于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学界讨论很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笔者根据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谈谈运用史料的情况,希望对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说是一次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笔者认为在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怀着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
二、运用于突破新课内容重点、难点之时
毋庸置疑,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而有些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确存在着理论性较强,或有些内容因种种原因仅给出了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教师在讲授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生涩,很难理解。
如何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融入教学中,用史料来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让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教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于对同一历史问题有不尽相同的评价之时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此时采用史料教学,将不同的评价列出,这样就形成对立的意境。
学生通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评价的史料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地分析史料,学生思维就会发生碰撞,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容易形成对它们的客观、完整的评价。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又能培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四、运用于教学内容过渡之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承上启下,以起到串联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增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对学生来说,有利于理清内容间的关系,明了此间的前因后果,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五、运用于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时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中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讲得那么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在内容简略处,恰当地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养成探究精神。
六、运用于课堂小结之时
整个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存在内在联系的。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角度来具体分析如何将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课程的各章节教学内容却存在着各自特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实施“融史料教学于历史课堂”的艺术性很强,我们还应该避免走入误区,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使用史料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运用史料,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责编 庞丹丹)
依据《辞海》的解释,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包括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传史料等。史料有两种产生方式,一种是原始的史料,一种是后人记载、加工而产生的史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史料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文字、数据、表格、图片、音像、实物、口述等等。关于历史教学中史料的运用,学界讨论很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笔者根据整个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谈谈运用史料的情况,希望对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有所裨益。
一、运用于新课导入之时
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说是一次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学习历史的动机,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是历史教学首先要解决的任务。
笔者认为在讲授新课导入时,引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史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学生注意力也会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怀着求知欲望,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提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效果。
二、运用于突破新课内容重点、难点之时
毋庸置疑,重点、难点是教学中的重头戏。而有些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的确存在着理论性较强,或有些内容因种种原因仅给出了高度概括,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或略于过程说明。教师在讲授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的,学生往往会对这些内容感到枯燥、生涩,很难理解。
如何去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史料融入教学中,用史料来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服务,让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这些材料,加之教师在一旁的讲解,便能更容易、更深刻地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理解与掌握。
三、运用于对同一历史问题有不尽相同的评价之时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此时采用史料教学,将不同的评价列出,这样就形成对立的意境。
学生通过对同一历史问题的不同评价的史料分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地分析史料,学生思维就会发生碰撞,对各种观点展开研究、批判,并且解释其中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就容易形成对它们的客观、完整的评价。这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又能培养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四、运用于教学内容过渡之时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若干不同教学环节构成的,在其衔接过渡的环节处,教师适当引用史料,承上启下,以起到串联各部分内容的衔接作用,这样就能很好地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使整个教学活动的连贯性增强,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同时,对学生来说,有利于理清内容间的关系,明了此间的前因后果,加深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增强对历史知识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辩证思维与认识能力。
五、运用于课本内容过于简略之时
由于篇幅等原因,教材中不可能把每个问题讲得那么详细明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史料,以丰富教学内容。
在内容简略处,恰当地运用史料,创设历史情境,传达历史真实感,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通过对这些史料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的定势,养成探究精神。
六、运用于课堂小结之时
整个教材内容是环环相扣、因果相承,存在内在联系的。课堂小结可以说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通过对史料的设问进行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思考,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新课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规则和方法。并通过对这些规则和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摆脱传统那种靠死记硬背来接受知识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养成主动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笔者在本文中试图从整个历史课堂教学的设计角度来具体分析如何将史料运用于历史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是课程的各章节教学内容却存在着各自特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实施“融史料教学于历史课堂”的艺术性很强,我们还应该避免走入误区,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使用史料教学,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合理筛选,巧妙整合运用史料,以增强历史教学的效果。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