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本教材也大大增加了诗词比重。为了让诗词课堂充满浓浓的情趣和韵味,我们通过诗画相融、主题阅读、联系生活、读写结合等途径开展多元诗词教学,让学生感受诗词的无穷魅力。
一、情景交融,让诗词课堂“如痴如醉”
诗词语言精练、情感含蓄,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如果采用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方式,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记忆。
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现在的孩子大多“禾苗韭菜分不清”,更没有机会接触茅草屋、青青草、织鸡笼、剥莲蓬等乡村美景,为了引导学生读出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感语调,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入境方式:
1.画诗入境
先来看看这户人家有几口人。(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再来看看这户人家周边有何景。(青草、小溪、茅屋、莲蓬)
这一处处景,这一个个人。你们能不能读成一幅幅画呢?
边读边想象:当你读到哪个句子或词语,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1)词中哪个画面吸引了你?画出句子,圈出关键词。
(2)边读边想象:当我读到______,眼前浮现出______。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们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了这幅美好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这样把抽象的文字化为自己想象中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空间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2.音乐渲情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在朗读时需要有欢快、兴奋的语气语调,但同时也需要凸显一种惊喜、宁静的心境。为此,在诵读时我们选择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的村居,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宁静和谐、自由自在)
置身其中的词人心情如何呢?词中哪个字眼最能传达词人的心情?(喜)
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各得其乐。我们都陶醉于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让我们把这份喜悦与陶醉和着音乐,美美地读出来吧!
音乐智能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不仅渲染了一种温馨、明朗的课堂氛围,还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在不知不觉中披文入境,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高度融合。朗读技巧是个人情感的衍生品,在引导学生诵读方面,我们还可以联系相關典故,展开语言描述,或者寻找诗眼,等等,只要用心,自然会觅得条条小“径”。
二、主题阅读,让诗词课堂“汪洋恣肆”
统编本教材有意将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编排方式也给我们以启示:采用主题阅读,引导学生透过教材中的几首古诗词,去窥探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文化。
1.围绕题材悟诗情
古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表达的是诗人不同的情感态度、人生感悟。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以点带面,拓展延伸,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轼的《浣溪沙》,抒写了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志趣与豁达情怀。课堂上,我们拓展了晏殊的《浣溪沙》、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的《满江红》,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开展了一次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学生比较讨论这些词作的异同。
“苏轼的《浣溪沙》给人一种不服输、不服老的感觉,而晏殊的《浣溪沙》则充满淡淡的哀伤,容易让人意志消沉。”
“辛弃疾的《破阵子》和岳飞的《满江红》都体现了词人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但是《破阵子》有一种壮志未酬的凄凉和无奈,而《满江红》更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升到了国家沉浮、民族命运的高度,表达了毛泽东长期以来心萦国事、壮志凌云的远大胸怀。”
“传统节日觅风俗”“春夏秋冬赏美景”“送别路上话深情”“山水田园享闲情”“借物抒情表志向”……以点带面,拓展延伸,相同主题的诗词便无需再作过多解读。
2.围绕作者探心路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三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其中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拓展了杜甫的《春望》和《江南逢李龟年》,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了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当时长安已经沦陷了。在纷飞的战火中,诗人回到长安,看到的只是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景象,于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个伤痛的春天! ——《春望》
杜甫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八年,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于是他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这“生平第一快诗”,这也是在春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欣喜过后才发现繁华早已不再,这个时候,杜甫在江南遇到了李龟年。一个文坛才子,一个乐坛高手,曾经都是达官显贵家的座上宾,何等风光,何等荣耀,何等意气风发。几十年后,蓦然相逢,已是物是人非,只能一声长叹。这还是在春天!
——《江南逢李龟年》
将这三首诗放到一起讲,学生就好像在听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听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听一个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有人说课改的核心是“效率”,是“人文”,主题阅读就很好地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人文素养。以教材为基点,开展主题阅读,不管是以诗词的题材有效拓展,还是以作者作品无限外延,都能够引导学生在诗词的海洋里“汪洋恣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这样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推理、归纳、分类等逻辑能力。
三、古为今用,让诗词课堂“永葆活力”
古诗词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如果巧妙利用它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引导自己的人生,古为今用,它便可焕发生机,永葆活力。
1.借用诗词培语感 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古诗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不管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小家情绪,还是建功立业、誓死为国的大家情怀,都能够巧妙展现。引导学生去揣摩、感悟、发现,就能将古诗词变成语感培养的绝佳素材。如,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用词之巧,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比喻之美,感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拟人之妙。
2.透过诗词学选材
诗词的语言是美的,稀松平常的生活小事、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都可以饶有情趣,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都可以写得新颖脱俗。如古诗词中有很多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孩子那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样子就体现在这些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生活的美好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写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要让古诗词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使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学习当中,为人所用。
四、读写结合,让诗词课堂“莲开并蒂”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标极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课堂上,我们常结合某一教学点组织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让诗词的课堂“莲开并蒂”,悄然升华了学生的解读意识与写作能力。
如《江雪》和《渔歌子》,都是渔夫的独钓,都有对现实的不满,但一个表现失意时的孤高,一个表现隐者之乐。为了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心情,我们设计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果人物可以穿越,张志和、柳宗元两个人相遇了,他们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这不仅是训练语言的表达,还是感受相似遭遇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意,不同的美,却同样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第一句比喻新穎,别致新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仿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写一个句子。学生兴致很高,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诗句,如,“腰是柳条姿,唇是樱桃红。”“荷是美人羞,柳是秀发飘。”“雪是仙子舞,露是泪珠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创新教法,既能让古诗词教学闪烁时代的光彩,焕发勃勃生机,又能让这一中华民族文化之花在经济社会、信息时代里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县云龙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一、情景交融,让诗词课堂“如痴如醉”
诗词语言精练、情感含蓄,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如果采用图片、视频、音乐等直观方式,不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和记忆。
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现在的孩子大多“禾苗韭菜分不清”,更没有机会接触茅草屋、青青草、织鸡笼、剥莲蓬等乡村美景,为了引导学生读出田园生活的美妙意境,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感语调,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种入境方式:
1.画诗入境
先来看看这户人家有几口人。(翁媪、大儿、中儿、小儿)
再来看看这户人家周边有何景。(青草、小溪、茅屋、莲蓬)
这一处处景,这一个个人。你们能不能读成一幅幅画呢?
边读边想象:当你读到哪个句子或词语,眼前仿佛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可以尝试运用这些方法:
(1)词中哪个画面吸引了你?画出句子,圈出关键词。
(2)边读边想象:当我读到______,眼前浮现出______。
根据学生的交流,我们在黑板上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了这幅美好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这样把抽象的文字化为自己想象中的图画,更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空间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2.音乐渲情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在朗读时需要有欢快、兴奋的语气语调,但同时也需要凸显一种惊喜、宁静的心境。为此,在诵读时我们选择了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
这样的村居,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宁静和谐、自由自在)
置身其中的词人心情如何呢?词中哪个字眼最能传达词人的心情?(喜)
每个人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儿,各得其乐。我们都陶醉于这美好的田园生活之中。让我们把这份喜悦与陶醉和着音乐,美美地读出来吧!
音乐智能主要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音乐不仅渲染了一种温馨、明朗的课堂氛围,还打开了学生情感的闸门,在不知不觉中披文入境,让学生的情感与诗文高度融合。朗读技巧是个人情感的衍生品,在引导学生诵读方面,我们还可以联系相關典故,展开语言描述,或者寻找诗眼,等等,只要用心,自然会觅得条条小“径”。
二、主题阅读,让诗词课堂“汪洋恣肆”
统编本教材有意将同一主题的诗词放在一起教学,这样的编排方式也给我们以启示:采用主题阅读,引导学生透过教材中的几首古诗词,去窥探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文化。
1.围绕题材悟诗情
古诗词的题材多种多样,表达的是诗人不同的情感态度、人生感悟。在教学中,如果能够以点带面,拓展延伸,必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苏轼的《浣溪沙》,抒写了作者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人生志趣与豁达情怀。课堂上,我们拓展了晏殊的《浣溪沙》、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岳飞的《满江红》,以及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开展了一次主题阅读活动,组织学生比较讨论这些词作的异同。
“苏轼的《浣溪沙》给人一种不服输、不服老的感觉,而晏殊的《浣溪沙》则充满淡淡的哀伤,容易让人意志消沉。”
“辛弃疾的《破阵子》和岳飞的《满江红》都体现了词人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但是《破阵子》有一种壮志未酬的凄凉和无奈,而《满江红》更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上升到了国家沉浮、民族命运的高度,表达了毛泽东长期以来心萦国事、壮志凌云的远大胸怀。”
“传统节日觅风俗”“春夏秋冬赏美景”“送别路上话深情”“山水田园享闲情”“借物抒情表志向”……以点带面,拓展延伸,相同主题的诗词便无需再作过多解读。
2.围绕作者探心路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安排了三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其中一首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我们拓展了杜甫的《春望》和《江南逢李龟年》,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了一次主题阅读活动。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三年,当时长安已经沦陷了。在纷飞的战火中,诗人回到长安,看到的只是满目疮痍、杂草丛生的景象,于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一个伤痛的春天! ——《春望》
杜甫终于熬过了这漫长的八年,惊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于是他欣喜若狂,挥笔写下了这“生平第一快诗”,这也是在春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欣喜过后才发现繁华早已不再,这个时候,杜甫在江南遇到了李龟年。一个文坛才子,一个乐坛高手,曾经都是达官显贵家的座上宾,何等风光,何等荣耀,何等意气风发。几十年后,蓦然相逢,已是物是人非,只能一声长叹。这还是在春天!
——《江南逢李龟年》
将这三首诗放到一起讲,学生就好像在听一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听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听一个人曲折坎坷的人生经历。
有人说课改的核心是“效率”,是“人文”,主题阅读就很好地升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人文素养。以教材为基点,开展主题阅读,不管是以诗词的题材有效拓展,还是以作者作品无限外延,都能够引导学生在诗词的海洋里“汪洋恣肆”,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与能力,这样也能有效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推理、归纳、分类等逻辑能力。
三、古为今用,让诗词课堂“永葆活力”
古诗词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如果巧妙利用它的语言价值,让学生建构正确的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引导自己的人生,古为今用,它便可焕发生机,永葆活力。
1.借用诗词培语感 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语感的培养。古诗词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不管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小家情绪,还是建功立业、誓死为国的大家情怀,都能够巧妙展现。引导学生去揣摩、感悟、发现,就能将古诗词变成语感培养的绝佳素材。如,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用词之巧,欣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比喻之美,感受“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拟人之妙。
2.透过诗词学选材
诗词的语言是美的,稀松平常的生活小事、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都可以饶有情趣,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周而复始的四季变化都可以写得新颖脱俗。如古诗词中有很多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孩子那无忧无虑、天真可爱的样子就体现在这些平常的生活小事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将生活的美好用一种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这就是写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要让古诗词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就必须使其融入到现代生活学习当中,为人所用。
四、读写结合,让诗词课堂“莲开并蒂”
杜甫有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课标极力提倡读写结合教学策略,课堂上,我们常结合某一教学点组织学生写作,培养学生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让诗词的课堂“莲开并蒂”,悄然升华了学生的解读意识与写作能力。
如《江雪》和《渔歌子》,都是渔夫的独钓,都有对现实的不满,但一个表现失意时的孤高,一个表现隐者之乐。为了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心情,我们设计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如果人物可以穿越,张志和、柳宗元两个人相遇了,他们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这不仅是训练语言的表达,还是感受相似遭遇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诗意,不同的美,却同样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词的第一句比喻新穎,别致新奇,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仿照“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写一个句子。学生兴致很高,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诗句,如,“腰是柳条姿,唇是樱桃红。”“荷是美人羞,柳是秀发飘。”“雪是仙子舞,露是泪珠凝。”……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创新教法,既能让古诗词教学闪烁时代的光彩,焕发勃勃生机,又能让这一中华民族文化之花在经济社会、信息时代里尽情绽放!
(作者单位:湖南湘潭县云龙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