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对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他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关注潜在的发展水平。结合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为例阐述了发展性目标的设计研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发展性目标;比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二、发展性目标研究——要注重思维的“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关注潜在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以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课堂教学研究为例:
(一)教材内容分析
比和分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加入比的知识既能加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比例打好基础。在本册教材中的《比的应用》这节课最主要的就是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看,这是属于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层次的提高。
(二)发展性目标的定位与达成
这些发展性目标并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通过教师的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1.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文字、图形、算式来进行信息的分析、转化和描述的发展性目标
如书本例题:
小组活动:通过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四人小组合作将这些信息用文字、图形或算式表示出来,比比哪个小组表示的信息多。
教材例题中出现比和总量两个条件,然后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笔者根据预设的发展性目标,把例题的条件减少,先不出现总量500ml的稀释液,提供学生想象探索的空间。
第一层次:根据“我要按1∶4的比例去配置稀释液”这一数学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层次:“我要按1∶4的比例去配置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是多少?水是多少?
第三层次:如果让你再增加另外一条数学信息,你想到增加什么条件?
收集反馈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研究分析】:如果直接出现两个条件让学生解决,其实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容易造成模式化、生搬硬套的情况。而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能够把比和除法的知识进行联系,架设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并且能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描述和转化,然后再出现总量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并能通过总结归纳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的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例2的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时候教师不要忙于总结,而是增加两个环节:
反思验证:怎样验证刚才的解题方法是否正确呢?
回顾总结: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想一想这一类题目又什么特点?该怎样解决?
【研究分析】:平时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作业做完之后就来给老师批,然而当老师一批改,却发现这里错那里错,要求学生再去订正,又基本上能独立并正确地完成。所以老师平时经常说解题一定要细心,做了要仔细检查。尽管重复强调,但效果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简单地因为粗心,而是因为缺少了自我纠正、反思的习惯,形成思维的惰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
3. 突破定势,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层次的发展性目标
在两道试一试的巩固练习之后,让学生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
(1)变式练习
①学校有42个参加少代会的名额,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28人,二班有24人,三班有32人,那么三个半各有几人参加少代会?
②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的比是4∶5,面积是多少?
(2)拓展练习(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我们学校参加区运会的运动员男女生的比是5∶3,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运动员?
②我们学校参加区运会的运动员男女生的比是5∶3,男生比女生多10人,一共有多少运动员?
【研究分析】:在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之后,为了预防学生的定势思维,设计两个变式练习,变式练习第一题是缺少部分量之间的比,第二题没有直接出现总量,这样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关注间接隐藏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层次,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拓展练习设计了两道不同程度的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
三、收获与反思——从传统教学的“到此一游”到关注发展的“深度游”
(一)丰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是落实“面向全体”的有效措施,应将传统课堂中以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改变成以个体学习成功并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合理利用前测
前测,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技能等情况进行的课前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教师通过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图的前测卷,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和对分数的了解情况,通过前测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数基础,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打破了教材、教参提供的思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减小新授课的时间,关注基础差的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制定并达成更多的发展性目标,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由于学生能力和固有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需要考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分层设计练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练习和前测结合起来,将前测也设计在练习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之后对下一节新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从而将教学的模式由“教—学”转变成了“学—教—辅”,这样一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发展性目标;比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关于教学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他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帮助,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摹仿,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因此,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
二、发展性目标研究——要注重思维的“拓展延伸”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制订教学目标时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更要关注潜在的发展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以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课堂教学研究为例:
(一)教材内容分析
比和分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分数除法单元中加入比的知识既能加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又可以为以后学习比例打好基础。在本册教材中的《比的应用》这节课最主要的就是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看,这是属于比较容易掌握的内容,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而是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层次的提高。
(二)发展性目标的定位与达成
这些发展性目标并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通过教师的一些相应的教学活动得以实现。
1. 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文字、图形、算式来进行信息的分析、转化和描述的发展性目标
如书本例题:
小组活动:通过这个条件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四人小组合作将这些信息用文字、图形或算式表示出来,比比哪个小组表示的信息多。
教材例题中出现比和总量两个条件,然后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笔者根据预设的发展性目标,把例题的条件减少,先不出现总量500ml的稀释液,提供学生想象探索的空间。
第一层次:根据“我要按1∶4的比例去配置稀释液”这一数学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层次:“我要按1∶4的比例去配置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是多少?水是多少?
第三层次:如果让你再增加另外一条数学信息,你想到增加什么条件?
收集反馈出现以下几种结果:
【研究分析】:如果直接出现两个条件让学生解决,其实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容易造成模式化、生搬硬套的情况。而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学生通过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能够把比和除法的知识进行联系,架设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并且能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对信息进行分析、描述和转化,然后再出现总量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初步形成验证与反思的意识,并能通过总结归纳方法,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的发展性目标
在解决例2的问题之后,学生已经基本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时候教师不要忙于总结,而是增加两个环节:
反思验证:怎样验证刚才的解题方法是否正确呢?
回顾总结: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想一想这一类题目又什么特点?该怎样解决?
【研究分析】:平时经常发现有很多学生作业做完之后就来给老师批,然而当老师一批改,却发现这里错那里错,要求学生再去订正,又基本上能独立并正确地完成。所以老师平时经常说解题一定要细心,做了要仔细检查。尽管重复强调,但效果一般。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简单地因为粗心,而是因为缺少了自我纠正、反思的习惯,形成思维的惰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
3. 突破定势,能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层次的发展性目标
在两道试一试的巩固练习之后,让学生完成一些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
(1)变式练习
①学校有42个参加少代会的名额,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28人,二班有24人,三班有32人,那么三个半各有几人参加少代会?
②长方形的周长是36厘米,长和宽的比是4∶5,面积是多少?
(2)拓展练习(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我们学校参加区运会的运动员男女生的比是5∶3,男生有25人,一共有多少运动员?
②我们学校参加区运会的运动员男女生的比是5∶3,男生比女生多10人,一共有多少运动员?
【研究分析】:在学生了解并基本掌握了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方法之后,为了预防学生的定势思维,设计两个变式练习,变式练习第一题是缺少部分量之间的比,第二题没有直接出现总量,这样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关注间接隐藏的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思维层次,不仅仅是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为了照顾学生的差异,拓展练习设计了两道不同程度的题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
三、收获与反思——从传统教学的“到此一游”到关注发展的“深度游”
(一)丰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拓展和延伸是落实“面向全体”的有效措施,应将传统课堂中以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发展的教学目标改变成以个体学习成功并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
(二)合理利用前测
前测,是指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技能等情况进行的课前测试,充分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教师通过对前测结果进行分析,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时,教师设计了如下图的前测卷,了解学生对平均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和对分数的了解情况,通过前测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数基础,这样一来,就需要教师打破了教材、教参提供的思路,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减小新授课的时间,关注基础差的学生,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这样一来就能制定并达成更多的发展性目标,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个性化发展。
(三)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是巩固新知的有效手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最直接的反馈,它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教师本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由于学生能力和固有的基础不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需要考虑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分层设计练习。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将练习和前测结合起来,将前测也设计在练习中,这样学生可以在巩固上一节课的知识之后对下一节新课的内容进行预习,从而将教学的模式由“教—学”转变成了“学—教—辅”,这样一来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教学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