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练习设计时应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的习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把练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策略
面对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练习设计呢?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使学生一接触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
二、加强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狼山风景区游览,门票每人15元,人数满40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
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40张,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能够激励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
这道题的特点在于:(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道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3)开放性。本题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练习这道题,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四、突出实践性
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鼓励尝试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创造,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 7=□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工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①35 7=5 7 30=42;②35 7=35 5 2=42;③35 7=35 10-3。
再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提出:“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索性思维火花竞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六、强调综合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指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例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凤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
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
A.劳动节建军节 B.儿童节国庆节
C.元旦教师节 D.妇女节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练习设计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练习设计 策略
面对新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练习设计呢?
一、体现人文性
应试教育下的数学练习严肃有余,活跃不足,练习缺乏人文性,使学生一接触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数学是一种文化,在平时的教学和练习设计中就应该体现现代文明。练习中呆板枯燥的题目名称可改为体现人文关怀的导语,如:选择题可改为“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活用知识,解决问题”等,增加问题要求表述的亲和力,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充满自信。
二、加强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学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习题:假如我们班36人去狼山风景区游览,门票每人15元,人数满40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你认为怎样买票花钱最少,最少是多少钱?
学生由于智力水平、生活经验不同,所以设计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全班36人,不够40人,不能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36张共花15×36=540元。第二种方案:因为40张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所以买40张,需要花15×40×80%=480元,比第一种少花60元。第三种方案是买40张花去480元,然后把剩下的4张卖给其他游客,可以得到60元,相当于买36张只花了420元。这一练习综合了“打折”等知识,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练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全面性,而且能够激励学生智力和智慧的发展,让学生活用数学,培养应用的意识、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时空,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一道练习题:用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哪些图形,数一数,有几个角?
这道题的特点在于:(1)趣味性。这样的练习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2)实践性。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道实际问题,能使学生密切数学与生活的关系。(3)开放性。本题是一道解题策略开放的练习,因为摆的方法不同,摆出角的个数就不同。既可以摆出平面图形,还可以摆出立体图形。练习这道题,既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又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而且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人人都有收获。
四、突出实践性
活泼是儿童的天性。《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鼓励尝试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创造,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教学进位加法35 7=□这节课时,通过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索、验证运用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学生凭借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体会,设计出三个层次的研究方案:(1)用小棒摆一摆,用数学工具的方法完成计算。(2)小组协作讨论,探索计算的方法。①35 7=5 7 30=42;②35 7=35 5 2=42;③35 7=35 10-3。
再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提出:“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索性思维火花竞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六、强调综合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指培养学生对学科内各知识点之间的综合运用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综合性是指练习的内容能涉及多门学科,包含多种知识,以利于学科之间的整合。
例如:学校举行50米短跑比赛,小红用了12秒,小凤用了15秒,小强用了9秒,小立用了11秒,谁跑得快?谁跑得慢?最快的比最慢的快多少秒?
学生解答这道题必须知道跑步时用的时间少,说明他跑得快,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正确地解答这道题。
再如:学习了“年、月、日”这一知识后,设计这样一道练习: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
A.劳动节建军节 B.儿童节国庆节
C.元旦教师节 D.妇女节清明节
这一题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大月的了解,还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介绍了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了解的程度。综合性练习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练习设计策略还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先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