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的正式发布,将为基础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变化。对这一政策出台的深意,社会大众难免众说纷纭。其实,这是一个减负增效、把教育全面纳入正确轨道的大好契机,是一个真正落实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大好契机,是一个培养人的主体性、办真正的教育的大好契机,是一个逐步走向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好契机。
我深信,理解了这项政策的深意,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做法,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让教育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如果学校教育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生态环境中,即便校长、老师拼命干,也不可能真正贯彻教育方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双减”政策相当部分针对的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致力于为教育发展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例如,当前集体性的家长焦虑是怎么出现的?“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偏激理念,使家家户户跟风加码,一些本不想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家长,最后也沉不住气了。这当然有培训机构为了营利,也为了迎合家长心理在制造焦虑。这种焦虑的后果,甚至直接影响到人口的出生率。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负担,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高质量的办学环境,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二、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们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不强大,一打就倒;如果精神不强大,不打自倒。”处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许多人争相进入的名牌大学里,却有不少毕业生出国后一去不返;在高等学府里,那些会刷题的状元们,有些反而得了“空心病”。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绝不是文章里写写、口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事实上应试教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依然会阻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如果学校和家庭整天关心的只有分数,那么德育放在什么地位?立德树人怎么可能实现?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重智轻德的现象,实际上更严重的是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把老一辈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变成了“為个人实惠而读书”。在有的学校里,公然宣传“提高一分,干倒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还有个别学者公然鼓吹什么“做人上人”。这些与我们大力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背道而驰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师生、家长的过重负担怎么可能真正减下来?
三、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首先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提升学校自身的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我常常听到有人说:“说心里话,许多教育理念如‘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说得很好。但是现实不允许,考试、评比、舆论……这些束缚让你动不起来。”
现在,许多政策陆续出台,打掉学区房,实行“教师轮岗制”,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重要条件。教师和家长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但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搞好,还要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把“双师课堂”做好、做强、做优,做好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家长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开展丰富的家庭“作业”。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意味着教育既要满足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也要满足家庭望子成才、获得理想职业的愿望。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体现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双减”政策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职业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这个变化既有长远的需要,也有现实的需要。据了解,当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8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是1900万。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如果不匹配,对国家、对家庭都不是好事情。职业教育法修订方案的公布,职业技术大学(高职本科)的增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都预示着职业教育将会提到更高的地位。当然,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观念问题。传统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面子上不好看……这些是当下影响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心理障碍,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就是要办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等。但最后、最根本的因素是自我教育。如果不重视自我教育,那么“双减”政策再好,学生学习还是被动的,绝不会出现主动发展的状态,这仍然不是真正的教育。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国家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没有创造性,人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爱好;不可能树立自尊心,个人对集体的道德影响就不敏感。一个人不从事创造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没有创造性,集体成员之间就不会有智力、情感、审美和思想等精神上的相互关系。真心希望“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我们能抓住自我教育这条主线,办好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也就是办真正的教育。
我深信,理解了这项政策的深意,智慧的中国人民一定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做法,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让教育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中发展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从来都不是孤立发展的。如果学校教育处在一个不健康的生态环境中,即便校长、老师拼命干,也不可能真正贯彻教育方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次“双减”政策相当部分针对的是与学校教育相关的社会问题,致力于为教育发展创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例如,当前集体性的家长焦虑是怎么出现的?“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偏激理念,使家家户户跟风加码,一些本不想给孩子报课外辅导班的家长,最后也沉不住气了。这当然有培训机构为了营利,也为了迎合家长心理在制造焦虑。这种焦虑的后果,甚至直接影响到人口的出生率。
“双减”政策的出台,不仅仅是减少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少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负担,更重要的是营建一个高质量的办学环境,让孩子们能健康成长。
二、更好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人们常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经济不强大,一打就倒;如果精神不强大,不打自倒。”处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的确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许多人争相进入的名牌大学里,却有不少毕业生出国后一去不返;在高等学府里,那些会刷题的状元们,有些反而得了“空心病”。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绝不是文章里写写、口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事实上应试教育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依然会阻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实现。如果学校和家庭整天关心的只有分数,那么德育放在什么地位?立德树人怎么可能实现?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重智轻德的现象,实际上更严重的是价值观的导向出了问题——把老一辈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变成了“為个人实惠而读书”。在有的学校里,公然宣传“提高一分,干倒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还有个别学者公然鼓吹什么“做人上人”。这些与我们大力提倡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背道而驰吗?
应试教育的弊端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师生、家长的过重负担怎么可能真正减下来?
三、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首先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切实提升学校自身的育人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我常常听到有人说:“说心里话,许多教育理念如‘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说得很好。但是现实不允许,考试、评比、舆论……这些束缚让你动不起来。”
现在,许多政策陆续出台,打掉学区房,实行“教师轮岗制”,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重要条件。教师和家长都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不但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搞好,还要通过家校合作,共同把“双师课堂”做好、做强、做优,做好免费线上学习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家长还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开展丰富的家庭“作业”。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意味着教育既要满足国家当前和长远的需要,也要满足家庭望子成才、获得理想职业的愿望。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应体现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双减”政策有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把职业教育提到了更高的地位。
这个变化既有长远的需要,也有现实的需要。据了解,当前出现了本不应有的矛盾现象:一方面是80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是1900万。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如果不匹配,对国家、对家庭都不是好事情。职业教育法修订方案的公布,职业技术大学(高职本科)的增多,初中毕业生的分流,都预示着职业教育将会提到更高的地位。当然,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观念问题。传统中“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认为技术技能型人才低人一等,面子上不好看……这些是当下影响学生选择职业学校的心理障碍,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
办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就是要办真正的教育。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呢?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等。但最后、最根本的因素是自我教育。如果不重视自我教育,那么“双减”政策再好,学生学习还是被动的,绝不会出现主动发展的状态,这仍然不是真正的教育。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国家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没有创造性,人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爱好;不可能树立自尊心,个人对集体的道德影响就不敏感。一个人不从事创造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没有创造性,集体成员之间就不会有智力、情感、审美和思想等精神上的相互关系。真心希望“双减”政策出台之后,我们能抓住自我教育这条主线,办好人民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也就是办真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