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奖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百年诺贝尔奖展现了科学的百年辉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都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大科学家,他们在探索科学奥秘时的种种发现和发明,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回眸这些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并获得辉煌业绩的过程,我们得到了如下的启示:
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
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因此,玻尔用量子论否定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理论。他因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取得辉煌成果,而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的学生海森堡是个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德国青年。有一次玻尔作学术报告,他发现其报告中的破绽:即玻尔的理论或其构想的原子模型中包含玻尔直观的一些想象,并缺乏理论上的论证。玻尔认为海森堡提出的问题击中其理论的要害,正是他多年想解决而未彻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取代玻尔的量子论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海森堡因创立量子力学而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和海森堡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上完全体现了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的这条颠扑不破的人才成长、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读优秀科普书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优秀书刊对其影响巨大,以致影响他的一生。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的科普著作,他呼吁应重视生命科学的研究,而破译生命现象的奥秘要靠物理学和化学。书中这种新颖的观点吸引了两个有心人。是一个17岁的美国青年沃森。他读了这本科普著作后,就立志从微生物遗传学开始来研究生命科学。另一个是英国30岁的物理学研究生克里克,他也读了这本科普书。薛定谔在书中号召物理学家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受其影响,克里克就转向研究生命科学。多年后,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生物学家沃森都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由于两人在思想学术上有共识,对生命科学的共同兴趣、学科上的优势互补和融合,他两人终于在1953年成功地提出了DNA分子与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一个突破生命科学研究禁区的重大科学发现。这一辉煌成果使他两人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见,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会引导其不畏艰险地攀登科学研究的顶峰。
上述几位科学家都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玻尔的量子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以及沃森和克里克的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最为辉煌。它们奠定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基石,成为永远放射着启蒙睿智光芒的丰碑。
青少年朋友,你看了这篇短文,有何感想?!
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一个青少年对所学专业感不感兴趣是其成才的关键。获得1929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瑞典科学家冯·奥伊勒·歇尔平,他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到德国去进修美术,因其家庭经济原因,他不得不到慕尼黑大学化学系去做临时工,挣钱养活自己。在做工时,他接触了化学,觉得化学奥妙无穷,故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大大超过了他对美术的热爱,于是,他矢志不移地攻研化学,成就非凡。他因“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也许是这位半路出家的化学家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和苦钻苦研精神影响、感染、熏陶了他的儿子,其子也非常酷爱化学,这个小奥伊勒终于在1970因对“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贮藏、释放、受抑制机理”作出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敢于向权威挑战
青胜于蓝、后来居上是一条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英国科学家汤姆逊于1897年发现了电子,实际上这是对“原子不可再分”的一个挑战,他因对“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他提出了一个原子结构的“西瓜模型”,假定“西瓜模型”中的瓜籽为带负电荷的电子,西瓜瓤是带正电荷的物质,这两者相加达到平衡后,产生一个中性的原子。但汤姆逊的学生卢瑟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不同意老师的这种观点。他用一个实验否定了“西瓜模型”。他认为,原子应是一个像太阳系那样的行星模型。卢瑟福因首先提出了“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因而获得了19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有趣的是卢瑟福的学生玻尔(丹麦的著名物理学家)对其老师的理论也产生了怀疑,是因为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有不足之处:若一个原子核在模型中间,电子绕其运转,电子的能量肯定会越来越小,最终就会落到原子核上面。而卢瑟福的行星模型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玻尔把量子论引进到原子模型,即当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时,只能在某些稳定的轨道上运行,只有当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跳到能量较低的轨道上时,才产生能量或耗损能量。因此,玻尔用量子论否定了卢瑟福的行星模型理论。他因从事“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取得辉煌成果,而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的学生海森堡是个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德国青年。有一次玻尔作学术报告,他发现其报告中的破绽:即玻尔的理论或其构想的原子模型中包含玻尔直观的一些想象,并缺乏理论上的论证。玻尔认为海森堡提出的问题击中其理论的要害,正是他多年想解决而未彻底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就是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取代玻尔的量子论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海森堡因创立量子力学而获得了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和海森堡都是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大科学家,在他们的学术思想上完全体现了敢于向权威挑战,青胜于蓝、后来居上的这条颠扑不破的人才成长、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
读优秀科普书籍
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优秀书刊对其影响巨大,以致影响他的一生。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写了一本“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的科普著作,他呼吁应重视生命科学的研究,而破译生命现象的奥秘要靠物理学和化学。书中这种新颖的观点吸引了两个有心人。是一个17岁的美国青年沃森。他读了这本科普著作后,就立志从微生物遗传学开始来研究生命科学。另一个是英国30岁的物理学研究生克里克,他也读了这本科普书。薛定谔在书中号召物理学家从事生命科学的研究,受其影响,克里克就转向研究生命科学。多年后,物理学家克里克和生物学家沃森都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生命科学研究。由于两人在思想学术上有共识,对生命科学的共同兴趣、学科上的优势互补和融合,他两人终于在1953年成功地提出了DNA分子与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一个突破生命科学研究禁区的重大科学发现。这一辉煌成果使他两人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可见,一本优秀的科普著作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会引导其不畏艰险地攀登科学研究的顶峰。
上述几位科学家都对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以玻尔的量子论、海森堡的量子力学以及沃森和克里克的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最为辉煌。它们奠定了20世纪科学发展的基石,成为永远放射着启蒙睿智光芒的丰碑。
青少年朋友,你看了这篇短文,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