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1-153-01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我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某些课堂效率依旧低下,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如教学方法泛化,教师过分追求“创新”,忽视“继承”,舍本逐末。教学层次低下,教学中存在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扬而表扬;为作业而作业等现象。教学活动外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师滥用课件,溺爱媒体演示,淡化板书设计等现象。预设生成中的冲突,教师重视照“案”上课,疏忽课堂生成,缺少有效调控。三维目标割裂,教学目标不清晰,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以上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即是教师备课的不充分。近年来,我校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二是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三是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四是精心设计训练。五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双基”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听课,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中疏忽“双基”教学,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几乎都是文选型的。语文知识分得很零散,有的列为课文、有的形成短文,有的附在课文后,有的缀在练习后,根本不成规模,显得无足轻重。二是语文知识的内容多、项目多、层次多,教师难以统筹,难以驾驭。三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逻辑思维能力弱,对课文学习、能力训练、课外活动比较容易接受,甚至还感兴趣,而对语文知识往往不大喜欢,漠然视之。以上因素影响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很不利的。我在抓学生“双基”训练时,采用这样一些做法:首先对学生已学过和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面谈、问卷、测试和运用等方式进行调查摸底,找准其知识薄弱的症结所在,然后从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重新补讲;对少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特殊补课;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知识,适当补充连缀……。这样辅以科学训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
三、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法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包容量大。语文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结合实践,加强创新。
(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发展与创新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导”的作用主要体现于“诱导”、“引导”“疏导”和“指导”。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把教材分成层块进行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给予点拨,排除障碍,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变“难学”为“易学”。“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真正地体现出来。
(二)要探索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教学方法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
1、精讲实练。选取典范教材精讲实练。即讲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有目地讲,有效率地练,以期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这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以练代讲。有些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事先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指导学生练习上,让学生自己从材料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读写结合。一些写作特色明显而又宜于仿写的课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要求学生仿写。
4、边学边议。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参考注解,查工具书自己阅读,老师只讲一些古今汉语不同的字、词、句等难点。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实词,又能熟悉一些虚词用法并把握常见文言句式,真正让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要优化教学手段。选到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教师要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采用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或播放录音,或借助多媒体等直观形式去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气势。这样,学生对作品细腻动人的描写才会有更直接的理解;对教材中人物的“心灵美”、大自然的“意趣美”才会有鲜明而亲切的美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就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我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许多热热闹闹的课堂背后,某些课堂效率依旧低下,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如教学方法泛化,教师过分追求“创新”,忽视“继承”,舍本逐末。教学层次低下,教学中存在为提问题而提问题;为讨论而讨论;为表扬而表扬;为作业而作业等现象。教学活动外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教师滥用课件,溺爱媒体演示,淡化板书设计等现象。预设生成中的冲突,教师重视照“案”上课,疏忽课堂生成,缺少有效调控。三维目标割裂,教学目标不清晰,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以上教学低效现象的原因即是教师备课的不充分。近年来,我校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是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二是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三是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四是精心设计训练。五是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注重“双基”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听课,不难发现大部分教师教学中疏忽“双基”教学,缺乏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初中语文教材几乎都是文选型的。语文知识分得很零散,有的列为课文、有的形成短文,有的附在课文后,有的缀在练习后,根本不成规模,显得无足轻重。二是语文知识的内容多、项目多、层次多,教师难以统筹,难以驾驭。三是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逻辑思维能力弱,对课文学习、能力训练、课外活动比较容易接受,甚至还感兴趣,而对语文知识往往不大喜欢,漠然视之。以上因素影响教师对语文知识教学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是很不利的。我在抓学生“双基”训练时,采用这样一些做法:首先对学生已学过和应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通过面谈、问卷、测试和运用等方式进行调查摸底,找准其知识薄弱的症结所在,然后从拼音、文字、词汇、语法、标点、修辞、文学常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对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重新补讲;对少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特殊补课;对缺乏连贯性、系统性的知识,适当补充连缀……。这样辅以科学训练,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奠定扎实的语文功底。
三、要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创新教法
语文学科知识面广、包容量大。语文教育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不断结合实践,加强创新。
(一)要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发展与创新的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促进学生“学”的关键,为此“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导”的作用主要体现于“诱导”、“引导”“疏导”和“指导”。诱导就是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就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恰当的把教材分成层块进行引导,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疏导”,就是指学生思维受阻,或思维偏差时,教师给予点拨,排除障碍,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变“难学”为“易学”。“指导”,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起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真正地体现出来。
(二)要探索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教学方法适合于初中语文教学。
1、精讲实练。选取典范教材精讲实练。即讲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有目地讲,有效率地练,以期能收到举一反三之效。这在精讲多练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以练代讲。有些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师在学生事先阅读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指导学生练习上,让学生自己从材料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读写结合。一些写作特色明显而又宜于仿写的课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要求学生仿写。
4、边学边议。在教学古诗文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参考注解,查工具书自己阅读,老师只讲一些古今汉语不同的字、词、句等难点。这样既可让学生掌握大量的实词,又能熟悉一些虚词用法并把握常见文言句式,真正让学生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要优化教学手段。选到语文教科书里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语言文字规范,思想内容健康。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所以教师要在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基础上,采用美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美、领悟美、创造美,或播放录音,或借助多媒体等直观形式去品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意蕴和气势。这样,学生对作品细腻动人的描写才会有更直接的理解;对教材中人物的“心灵美”、大自然的“意趣美”才会有鲜明而亲切的美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