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每节课都获得一点“干货”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2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是我们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中说的比较多的8个字。
  得什么,概括地讲,就是学生能够得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干货”。
  一节习作指导课,指导的内容是“说说心里话”,教学过程大体是:解读习作要求→口述“心里话”→编写习作提纲→习作。课堂教学氛围并不沉闷,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都完成了习作。课后,教研组对学情进行了严肃认真的调查分析:①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写出一篇文章外,认知、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没有留下点什么。②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会不会写出同质的文章。调查分析后,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是一节学生没有得到“干货”的课。
  什么样的货是“干货”呢?以“说说心里话”这节习作指导课为契机,我们开始了有关“干货”的研究之旅。“说说心里话”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习作内容。四年级学生有心里话,而且也敢说,问题是怎么说别人能接受、能理解。由此,我们将这节课指导的目标放在帮助学生领悟“写出自己内心的话,并让别人能理解、能接受”的方法上。课堂上,通过大量的阅读材料,特别是著名绘本《妈妈,你好吗?》,让学生感知方法。通过表达实践,让学生运用方法。最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想要让别人能理解、能接受自己内心的话,除了要写“我”的想法,把道理讲明白外,还要写他人的表现,把当时的情况写清楚。这节课结束,学生不仅完成了习作任务,而且获得了表达的方法。这一方法对学生而言,是受益终身的,这就是“干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有用的,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干货”。
  实际上,“干货”的种类是非常广泛的。上文主要指的学生受用终身的方法。除此以外,还包括知识、技能、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个单元叫“了解异域文化”,感知异域文化,让学生从小具有国际视野,这也是“干货”。教材中有个单元叫“令人感动的故事”,学习英雄人物,建立向上向善情感,同样是“干货”。
  学科不同,教学的内容不同,“干货”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说,一节课下来,要给学生留下一点终身受益的东西。
  怎样让学生每节课都获得一点“干货”呢?
  首先,要转换教师角色——变被动的课程实施者为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者。实践证明,这是让学生每节课都获得点“干货”的前提。
  为推动教师角色转换,我们开展了两项普通而极富意义的改革。
  一是改革学期课程计划的拟订。学期课程计划是对一个学期内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是一个学期内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具有统领作用。制订学期课程计划,是教师教育专业工作的体现和开启。
  制订时间——从上学期期末开始到新学期开学初完成,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
  计划项目——至少包括“课程目标与内容”“学情分析”“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周历”等要素,要素之间要形成结构。如该学期的目标之一是“新认识200个汉字”,学情分析,就要分析这200个汉字,哪些学生已经认识,哪些学生凭借已有的识字经验可以轻松认识,还有哪些学生认识有难度等。课程设计与实施时,则要设计通过哪些课程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认识这200个汉字,怎么判断学生是否认识了这200个汉字。教学周历,将认识这200个汉字的课时安排细化分解到每周。
  制订主体——年级组、教研组同组教师可以讨论,可以征求学生、家长及社会其他人士意见,但制订主体是执教教师本人。执教老师需要根据本班学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学期课程计划,绝不允许一个年级组甚至一所学校通用一个课程计划。
  计划运用——计划一旦形成,必须严格执行。教师本人要将计划置之案头,对照计划组织教学工作。学校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是改革备课。备课是对学期课程计划实施的具体化,要围绕课程计划进行。备课的重点是确立课时教学目标和设计目标的达成方案。课时教学目标要一口清,明确具体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确立这一目标。达成方案要系统化,有周密的过程安排,过程之间有关联、有层次,且高度聚焦目标达成。
  其次,要明晰教学目标——变笼统、模糊、繁琐目标为具体、明确、单项、可感、可测目标。这是让学生每节课都获得点“干货”的关键。
  单位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多个目标,教师要从繁琐的教学目标中走出,拨开云雾,努力做减法,坚持一节课只确定一个重点目标。这对有些学科(如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是非常困难的。困难的原因,既有学科特性,又有这些年来的错误引导,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目标意识太淡薄。为此,我们在区域范围内开展了一次专项晒教活动。说是“晒教”,就是“晒目标”,旨在营造氛围,推动“一节课只确定一个重点目标”的计划落地。
  正因为一节课只确定一个重点目标,所以对这一目标要深入研究:要把目标的内涵弄清楚,把目标所关联的知识、操作程序等弄明白。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古诗两首”外,教材编排了3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之珠》。细读这几篇文章,不难发现它们在构段、构篇上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总分式。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年段的特点(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三、四年级以段的训练为重点),我们将本单元教学重点目标确定为“学习总分式的构段方式”。仅确定这一重点目标还不够,教师还要对这一目标的内涵深入分析:什么是总分式构段方式,总分式构段有哪些表现形态,这样构段有哪些优点;阅读时,怎样把握这种构段方式;表达时,怎么运用这种表达技巧。
  教师自身只有深研目标,教学时才能有效指导,帮助学生获得点“干货”。
  最后,要完善教學评价——变主观、随意评价为客观、定向评价。
  一节课是优是劣,最终的评价标准应看学生是否有所收获及其成长程度。学生无获无得,尽管教师讲得再精彩,运用的手段再先进,都是差课、劣课。
  怎么检验学生有所获得,我们稳步开展了评价改革。一是将课标中的“目标与内容”细化分解到每一个具体教学内容中,探索建立了各学科教学目标体系。二是针对每一个教学目标,拟订了评价标准和方法。如小学三年级下学期朗读检测的目标是,让学生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能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具体要求见表一)。三是研制了部分评价工具,包括网络评价系统、学生成长记录袋等。
  以评促改,这样评价产生的直接效果是每位教师上课前考虑的是,这节课我会让学生获得什么;上课时紧盯的是,这节课学生是不是在获得;上课后反思的是,这节课学生应该获得的获得了没有。
  每节课,让学生都有所获得,最好获得点“干货”,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其他文献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事件或现象,将其加工成教学内容并运用于教学,能矫正思想品德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问题,让教学在生活的沃土上开花、结果。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是简单的道德知识与技能的转移和传递,而应该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德行的过程。因此,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道德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点明了在实施阅读教学时“对话”的重要性。笔者以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4课《清明上河图》为例,谈谈如何进行有效深入的对话,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定教学思路  要与文本实现有效对话,可以从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写法等方面入手。  从文章内容和结构来看,《清明上河图》是一篇精读课文,全文
作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入平板电脑,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延伸教学时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变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以《旅游攻略》教学为例,谈谈平板电脑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把握学情,追求实效  学情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教师只有准确地把握学情,才能及时调控课堂,提高教学实效。把握学情要求教师既要做好课前预设,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不断生成的教学资源,
一、读中品,与文本对话  《七颗钻石》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中,“爱”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本课的语言算不上优美生动,但它用一个个充满神奇的想象串联起整个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点,感受童话的神奇。如:  师:在故事中,水罐出现了一次次神奇的变化。请大家
“四环节立体式”教学模式中自主学习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就物理这一学科而言,在自主学习环节中,我们通常围绕两大主线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一、教师的主导作用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将成为一个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应该说,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任务更重,掌控课堂的能力要更强。  1.引导学生形成一个定势的物理学习思维  为了
上卷·加勒比的日与夜    南美洲岛国San Esperito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面积为1200平方公里的热带岛屿有着碧海蓝天、白沙椰林和茂密的植被。可惜这个本该是度假胜地的国度却有着一个野心勃勃的残暴军政府,在其铁腕统治之下,这个岛屿变得乌烟瘴气。本来“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并没打算理会岛上人民的自由呼声,但一份关于国际核黑市秘密交易的情报却引起了中央情报局(CIA)的重视:San Esperi
比喻是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巧用比喻架起陌生知识与熟悉生活之间的桥梁,妙用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学得轻松,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巧比“牛鼻子”,妙画“平移图”。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巧设比喻用形象化语言解释数学方法,使其不再抽象枯燥。例如在《图形平移》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凭感觉来画,平移出来的图形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要么不完整,要么变形了,那么在教学中可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动”的作用与重要性。“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没有了动,万事万物就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课堂教学同样如此,没有“动”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也必然是低效的。当然,我们不能过于狭窄地理解此处所说的“动”,而把它与让学生无休无止的活动等同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既包括学生个体的“自动”,即自主的思考与探索;又包括学生群体的“互动”,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第一小节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学生掌握了计数单位“一”“十”“百”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伸和扩展,又是万以内的数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教学中笔者在“数形结合”思想的指导下,顺利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操作如下:  一、充分感知,形成清晰数感
《1亿有多大》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学习结束后的一节综合与实践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有多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再现  片断一 迁移引新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数,这个数(板书“100000000”)怎样读?  生1:读作一亿。  师:1亿有多大?  生2:1亿是10个一千万。  生3:1亿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