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现状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兴趣,课堂缺乏快乐的现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笔者从事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以来,一直探索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试从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巧用多媒体资源,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拼音教学难点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
1.视听结合,形象感知
利用教学课件使拼音教学内容声形并茂,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学习“d”与“t”的发音时,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这一难点时,先播放一段马儿奔跑的视频,尤其是让学生清晰地听到马儿奔跑的声音,再让学生回忆,“d”的读音学生就会非常深刻。
2.图形结合,掌握要领
平翘舌音zh、ch、sh、r与z、c、s、r的发音是拼音教学的一个難点,也一直是语文老师比较非常“头疼”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要求教师讲清发音部位,但仅仅停留传统的在口头讲解上,学生是很难掌握要领的。所以,笔者采用多媒体剖面图的形式,通过彩色动感演示,伴随读音重复强化,形象展示发zh、ch、sh、r与z、c、s、r时舌尖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一边听音,一边观察,然后模仿,配合讲解,点拨体会发音要领。这样的教学比口头讲解的方法操作性强多了,学生不至于感到太抽象,学起来也会比较轻松。
二、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能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不动的变为活动的,并启示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发现。
1.字形演化,诠释识字疑惑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思维集中,理解汉字的由来、结构、演变,从而进一步掌握字义,熟练运用,同时也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在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中,这样展开教学:先多媒体展示“舟、竹、石、泉、川、燕”的实物,再一个一个变为古文字,再演变成今天的文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这组字采用由图到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生动有趣的画面使学生对汉字产生神秘感,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料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展示对比,突破识字难点
低年级学生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的部分注重不够,写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常常把识字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字形上,运用多媒体,让偏旁、部首动了起来,通过比较,特别是用关键笔画的闪烁,来提醒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教学“驰”和“池”字时,笔者让学生明白马儿在草原上奔驰,所以用马字旁,并闪动偏旁,让学生加深印象再进行组词。接着动画出示大水的场面,马字旁被冲走,换成三点水,变成“池”,再让学生组词。这种由图到字再组词的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化繁为简,突破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观察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只有对事物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掌握了事物规律、特点和现象,才能将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使人明白易懂。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仍处于主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能抓住重点说清楚,说到点子上,教师便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口语交际《我喜欢的小动物》,训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份课件,课件的主要内容:其一,展示无数的小动物;其二,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吃胡萝卜的视频;其三,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中播放课件的第一部分内容。播完以后,让学生整体感知有趣的动物世界,让学习好点儿的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重点播放“一只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吃胡萝卜”的视频,让学生重点观察并进行介绍。待观察结束后,笔者又展示介绍小动物的方法:我喜欢的小动物是,它的全身,耳朵,眼睛,嘴巴,尾巴,爱吃。走起路来。学生围绕这一思路进行介绍,就不觉得难了,图文结合,更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铺设了一条顺畅的通道。
电教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科知识教懂、教准、教活、教透,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活学、会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总之,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扩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江苏]
一、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拼音教学难点
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语言文字作为描绘客观世界的符号,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于多媒体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客观世界的表象,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了联系,化抽象为形象。
1.视听结合,形象感知
利用教学课件使拼音教学内容声形并茂,学生眼耳并用,视听结合,以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如,学习“d”与“t”的发音时,学生很难区分,容易混淆。笔者在教学这一难点时,先播放一段马儿奔跑的视频,尤其是让学生清晰地听到马儿奔跑的声音,再让学生回忆,“d”的读音学生就会非常深刻。
2.图形结合,掌握要领
平翘舌音zh、ch、sh、r与z、c、s、r的发音是拼音教学的一个難点,也一直是语文老师比较非常“头疼”的教学内容。这个内容要求教师讲清发音部位,但仅仅停留传统的在口头讲解上,学生是很难掌握要领的。所以,笔者采用多媒体剖面图的形式,通过彩色动感演示,伴随读音重复强化,形象展示发zh、ch、sh、r与z、c、s、r时舌尖的不同位置,让学生一边听音,一边观察,然后模仿,配合讲解,点拨体会发音要领。这样的教学比口头讲解的方法操作性强多了,学生不至于感到太抽象,学起来也会比较轻松。
二、巧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识字教学难点
多媒体的优越性之一,就是能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不动的变为活动的,并启示学生去思考、去理解、去发现。
1.字形演化,诠释识字疑惑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效果,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思维集中,理解汉字的由来、结构、演变,从而进一步掌握字义,熟练运用,同时也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在苏教版第二册《识字3》中,这样展开教学:先多媒体展示“舟、竹、石、泉、川、燕”的实物,再一个一个变为古文字,再演变成今天的文字,使学生初步认识到一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这组字采用由图到字,逐渐演变的动画形式,生动有趣的画面使学生对汉字产生神秘感,通过画面与文字的演变,使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资料与眼前所见的画面产生联系,从而激起学生探索祖国文字奥秘的欲望,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2.展示对比,突破识字难点
低年级学生认识字形往往只注意大体轮廓,而对细节、隐蔽的部分注重不够,写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常常把识字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字形上,运用多媒体,让偏旁、部首动了起来,通过比较,特别是用关键笔画的闪烁,来提醒学生加深印象。例如,在教学“驰”和“池”字时,笔者让学生明白马儿在草原上奔驰,所以用马字旁,并闪动偏旁,让学生加深印象再进行组词。接着动画出示大水的场面,马字旁被冲走,换成三点水,变成“池”,再让学生组词。这种由图到字再组词的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化了学生对生字的识记,突破了教学难点,培养了观察、比较的能力。
三、巧用多媒体,化繁为简,突破口语交际教学难点
观察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只有对事物认真、仔细地进行观察,掌握了事物规律、特点和现象,才能将事物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使人明白易懂。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仍处于主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能抓住重点说清楚,说到点子上,教师便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口语交际《我喜欢的小动物》,训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介绍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首先,笔者在课前准备了一份课件,课件的主要内容:其一,展示无数的小动物;其二,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吃胡萝卜的视频;其三,介绍小动物的方法在组织教学时,首先在课堂中播放课件的第一部分内容。播完以后,让学生整体感知有趣的动物世界,让学习好点儿的学生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重点播放“一只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在吃胡萝卜”的视频,让学生重点观察并进行介绍。待观察结束后,笔者又展示介绍小动物的方法:我喜欢的小动物是,它的全身,耳朵,眼睛,嘴巴,尾巴,爱吃。走起路来。学生围绕这一思路进行介绍,就不觉得难了,图文结合,更能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运用。为学生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文字铺设了一条顺畅的通道。
电教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科知识教懂、教准、教活、教透,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活学、会学,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又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总之,运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扩散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的目的。
[作者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