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的应试性质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硬性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让学生完全没有足够的时间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教师应当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性不稳,过于好动,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于数学学习是不利的。小学数学虽然只是教授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很强的思维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非常吃力,如果不能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小学生就很可能在一次次的挫败中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最终放弃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排解困难,教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在能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情况下,更容易对数学提起兴趣,进而主动自发地学习数学。在自发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得到锻炼,达到反馈的效果。此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逻辑性紧密相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旨在让学生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分析教学现状,提出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要想设计出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分析并找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办法,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有所改善,但其应试的本质还是没有根本变化,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添加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习题的选择也大多跟着历年小升初考试题目来出,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沉重,占据大量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好处,学生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思考。
其二,由于学生不能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幼稚,教师和父母的看法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都是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家长也是大多只是通过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说,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成绩几乎代表了学生所有的学习全部,这就让小学生也对成绩极其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一切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做,意图以此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遇到有些难以解决的题目时,就直接问老师,死记教师给出的解题模式,然后在之后的解题中一味套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非常被动的。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使其完全失去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机。
3.科学落实教学,优化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硬性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学习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乘法的运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跟学生说,一只小鸡有两条腿、两只翅膀、一个尾巴,然后让学生回答两只有几条腿,学生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两只小鸡的样子,一下就发现是四条腿,即2×2,然后是三只鸡、四只鸡,最后,教师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只要加以思考就能说出:如果有n只鸡,就有2×n条腿,2×n只翅膀。这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趣味化教学内容。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数学的重要性又不容学生放弃,学生只能煎熬着学习数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化教学的方法,在数学内容中加入生活元素,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自己为素材,将自己变成教学道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趣味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高,学生能够大致看出,但无法准确说出,教师进而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4的倍数,让学生继续猜测,最后再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6的倍数,这样,学生再根据目测的大致身高和4与6的公倍数,就能得出教师身高是多少。这样的趣味性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从根源处设计恰当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
1.明确教学目标,把握独立思考能力培养作用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性不稳,过于好动,这样的性格特点对于数学学习是不利的。小学数学虽然只是教授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但依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及很强的思维性,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常常会感到非常吃力,如果不能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小学生就很可能在一次次的挫败中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最终放弃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帮助小学生排解困难,教授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小学生在能够有效进行数学学习的情况下,更容易对数学提起兴趣,进而主动自发地学习数学。在自发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又能够得到锻炼,达到反馈的效果。此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逻辑性紧密相关,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旨在让学生有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2.分析教学现状,提出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要想设计出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需要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分析并找出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办法,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教师缺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有所改善,但其应试的本质还是没有根本变化,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学生添加了繁重的课业负担。平时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习题的选择也大多跟着历年小升初考试题目来出,而忽略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课业负担不但沉重,占据大量时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好处,学生自然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独立思考。
其二,由于学生不能主动进行独立思考。小学生的心理比较幼稚,教师和父母的看法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影响,一直以来,教师都是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家长也是大多只是通过考试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就是说,在教师和家长眼中,成绩几乎代表了学生所有的学习全部,这就让小学生也对成绩极其看重,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主体作用,一切只是按照教师的安排来做,意图以此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遇到有些难以解决的题目时,就直接问老师,死记教师给出的解题模式,然后在之后的解题中一味套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非常被动的。在解题过程中套用固定的解题模式,会严重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使其完全失去进行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机。
3.科学落实教学,优化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机械地给学生灌输硬性知识,不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这样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学习的主体应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主导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例如,在教授学生乘法的运算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先跟学生说,一只小鸡有两条腿、两只翅膀、一个尾巴,然后让学生回答两只有几条腿,学生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两只小鸡的样子,一下就发现是四条腿,即2×2,然后是三只鸡、四只鸡,最后,教师问学生发现什么规律,学生只要加以思考就能说出:如果有n只鸡,就有2×n条腿,2×n只翅膀。这样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发挥主体作用,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趣味化教学内容。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对数学难以产生兴趣,但数学的重要性又不容学生放弃,学生只能煎熬着学习数学。对此,教师可以采用趣味化教学的方法,在数学内容中加入生活元素,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以自己为素材,将自己变成教学道具,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趣味化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测自己的身高,学生能够大致看出,但无法准确说出,教师进而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4的倍数,让学生继续猜测,最后再给出提示,教师的身高是6的倍数,这样,学生再根据目测的大致身高和4与6的公倍数,就能得出教师身高是多少。这样的趣味性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从根源处设计恰当地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