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变式教学在七年级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一阶段,学生对数学概念逐渐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而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用习题变式教学的方式,进行“一题一课”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 数学复习课 习题变式教学 教学策略
  复习课在初一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复习是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通过习题变式教学,使一题多变、多题重组,能给人新鲜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学生只有在初一数学复习课中有所收获,将基础打好,才能在初二和初三的复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
  一、习题变式教学对数学复习课的意义
  习题课教学指的是以学生解题为主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其对于学生深入理解基本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中吸取广博的实际知识、技能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对习题课教学进行研究,优化习题教学的实际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想要学好数学,除认真听讲外,更重要的是对所学内容,可通过做习题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喜欢做熟悉的题目,但问题的背景发生一点变化就会手忙脚乱。因此习题变式教学便呼之欲出,教师通常将精心设计的变式情境呈现于课堂,课堂因变化而显得生动,学生的兴趣也由此被激发,注意力被吸引,教师的这种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很受学生欢迎。当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索“变”的规律,在变式的过程中体验如何去变,使学生不仅能解决“变”出来的问题,更要学会如何去变,这样的习题变式教学才会更有效和深入。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一些最简单的命题入手,设计一些有层次、有梯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例题、习题,训练学生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发展学生的广阔思维。
  二、习题变式教学的具体策略
  现在的教学资源很丰富,用哪种复习资料,教师和学生很难作出选择。通过与几位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的交流,加上自己所做的研究,我认为教师所选用的复习习题首先要“源于课本”,然后对它进行变式,使它“高于课本”,变式时要紧扣复习目标。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搞好习题变式的教学,特别是搞好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如何进行课本习题的变式教学?下面我对此谈谈看法。
  1.题目条件一般化
  题目条件一般化是指将原题中特殊条件,改为具有普遍性的条件,使题目具有一般性。将课本习题条件一般化,引导学生挖掘条件,是设计变式题首先考虑的一种方法。
  2.改变题目背景
  改变题目背景是指在某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另一些条件的形式,使问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教学过程中,变换习题的形式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
  联系生活实际是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强烈的数学应用意识,教师在习题变式过程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的身边”,通过联系实际的习题变式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4.改变题目条件和结论
  改变题目条件和结论是将原题的条件和结论都有所变动和加深,但所用的知识不离开“源题”的范围,这种变式习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授课类型而定。
  将常规题变为探索题,是设计变式题的又一途径。由常规题变出来的探索题,对学生来说更具创造性和挑战性。
  三、反思
  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方式就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由课堂教学方式所决定的,因为这样的习题变式教学是结合新课标所提供的一种成功经验。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再以传统模式为基础,而是以变式问题链条方式提出本节需要解决及等待解决的问题,真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呈现知识产生、发展及应用过程。将点、串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四、总结
  在数学复习课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问题由点构成线;引导学生一题多变,让问题由线构成面;引导学生一题多用,让问题由面构成体,才能充分挖掘题目的潜在价值,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复习课中享受到乐趣,才能使学生更轻松愉快地学习,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岿.数学教学中变式教学的理论探索[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08:103-104.
  [2]项卫丽.数学复习课“变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考试周刊,2013,17:32-34.
  [3]夏飞.谈谈变式训练的设题方法[J].中国数学教育,2011,Z3:57-59.
  [4]陈虹.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4:5.
其他文献
摘 要: 概念图及概念构图作为一种知识可视化工具,在目前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以中学数学教学为例,对概念构图在其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以对当前概念构图应用效果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 概念构图 中学数学教学 教学应用  概念构图最早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仅是作为一种研究及评价工具使用。但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其理论也开始应用于教育教学中,并且人们发现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知识框架的系统化构建
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高中教学开始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每位教师都应认真研读教材,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教师角色转换;创设教学情境;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探究能力 创造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不仅针对知识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能力形成提出了新
摘 要: 教师如何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如何高效地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真正地贯彻好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的新课改理念,就需要教师发挥智慧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五环导学 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引言  随着学生减负工作的深入,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时间明显缩短了。这使得不少教师压力倍增。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摆在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曾经有位数学家说:“蹩脚的演奏会把最迷人的乐曲
1.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数学较初中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2.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
在小学简单的数学基础之上,学生抱着对数学的憧憬进入了初中。然而,作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小学数学基础相同而且智商相当的学生在初中学习了一段时间数学之后,无论是成绩还是思维,都出现了不小的差距。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及对自己教学方式的不断摸索,我最终得出了答案:兴趣。  下定决心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后,我准备利用初一上半学年的半个学期作为试验期,对我的新想法进行试验。由于这段时间知识点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让我们的小组讨论交流课堂模式实施得更有效果,就应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及时扫除小组讨论交流中的障碍,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展现自我的舞台。  一、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交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优生带动“差生”的优势,对教学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再好的课堂
摘 要: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数学所蕴藏的方法进行探究,不仅能够促进初中数学课程的发展,还能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不断完善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最实用的就是转化思想,这里面主要包含了数学中特有的数、式及形的相互转换,还有心理达标等各种形式内容的转换等。本文对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数学思想方法 转化思想
初中数学新课程注重的是学生的发展,提倡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作为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应积极结合教学环境,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乐学、学好的转变。  1.揭示数学价值,渗透数学情感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恰当地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当从正面考虑时会遇到很多障碍,或者根本解决不了,但从反面着手,往往可以使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善于逆向思维是思维的灵活性的一种表现.因此,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可改变其思维结构,培养思维灵活性、深刻性和双向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迅速而自然地从正面思维转到逆向思维的能力,正是数学能力不断增强的一种标志.因此,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