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ywl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更是如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课堂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的波澜,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在动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能找准最佳的“问点”,择时择机在课题处、矛盾处、关键处、疑难处、空白处设疑,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定能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充分钻研教材和学生,发掘问题,找准“问点”——提问的切入点,巧设疑问,使课堂呈现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局面。
  一、一石击起千层浪——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或揭示文章的主旨,或概括文章的内容,或明示文章的行文思路。在此处设疑,可以使学生带着问题而读书,产生明确的阅读目的及欲望,按照设疑思路去品读课文。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教师紧扣题眼——“借”,问:箭明明是“骗”来的,为什么偏偏用“借”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兴趣盎然,各抒己见,得出结论:这不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暗示了这些“箭”在以后的对曹作战中是要“还”的。抓一字而动全篇,抓住了“借”字,层层设疑,环环相扣,使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问在矛盾处
  现在的文本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内容上看起来“自相矛盾”,其实这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匠心所在。教师在这样的“矛盾处”提问,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深更透彻,深化学生的思维。
  如丰子恺的《白鹅》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在这段话中,“一样”这个词重复出现了三次,我以此作为“矛盾点”,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一番讨论。
  师:在这几句话中,“一样”这个词连续出现了三次,但老师却常常教导我们“用词不要重复相同”,一个文学大师是不是在这里出现了用词重复的错误?
  (学生一时陷入了沉思)
  师又引导:去掉“一样”我们读读看,看看是否会更舒服一些?
  (学生反复读书,最后达成共识:大师没有出现错误)
  生1:我觉得还是加上“一样”好一些,因为这里作者似乎在特别强调白鹅吃的是这三样东西。
  生2:对,就是这样。这里分成三个短句来讲,其实就是告诉我们鹅下饭非这三样东西不可。
  生3:鹅就是这三样特别简单的东西下饭的,但它还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所以常常使我们发笑。
  生4:这样简单的东西下饭,鹅还架子十足,还得有人在旁侍候,真是高傲的动物。
  ……
  在上述教例中,我抓住“一样”这个很简单的词语,巧妙设问,引导学生研读,不仅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大师在遣词造句上是多么的讲究。
  三、牵一发而动全身——问在关键处
  “击鼓要击在鼓点上。”有些课文中某一个关键词句便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教师要善于把握,进行推敲、挖掘、发问,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丰富内涵和深刻题旨,达到促动全篇的作用。
  如在教学《桥》时,我没有面面俱到地展开教学,而是在仔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斟酌再三,最终选定文中“他像一座山”这句话为“问点”,引导学生理解“老汉与山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像之处?” 学生在感情朗读、品词析句的过程中,从“老汉的形象像山一样沉稳”“老汉的话语像山一样坚定”“老汉的动作像山一样刚毅”这三个方面深入理解了“他像一座山”的内涵。这样的教学,既顾及了整体,又突出了重点;既凸显了文本的独特之处,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我和学生在一个充满张力的问题带动下,创造出了一个文本浓缩后的精彩教学片段。
  四、柳暗花明又一村——问在疑难处
  小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因为他们的知识还不够丰富,阅历还不够深刻,总会遇到一些难懂的词句。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疑难点作为“问点”,可以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吗?鲁迅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围绕疑难点来提问,既可以节省时间,又有助于引发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豁然开朗地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体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删繁就简,紧扣文本、找准问点,进行巧妙提问,课堂教学才可以像“二月花”那般春光独占,别具奇趣。
  (责编 张亚莎)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的习作教学确实有了一些变化,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生习作内容的丰富性与习作评价都有了明显转变。但是,认真审视我们的习作课堂,不难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对新课标理念简单理解或片面理解,实际教学中缺乏对习作教学的研讨与探索,造成了习作教学的不少问题,致使习作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我们的习作教学质量呢?  一、用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精美散文。作者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的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美好感情的赞美之情。题目新颖别致,能激起人的阅读兴趣,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将“爱”与“茉莉”挂钩呢?课文是通过若干的细节描写反映出来的,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体会文章的细节去领悟“爱如茉莉”,感悟爱的真谛是教学的重点。那么,文
【设计理念】  语文课应该是扎扎实实地阅读课。学生只有深入阅读文本,才会走进文本,获得体验。本设计旨在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进行整体规划,深切感受“我”和小红车主人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从而享受阅读乐趣,体验美德,并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品读课文、品悟哲理。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诚实与信任》
寓言,由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陈忠义称之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作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寓言都有着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能让学生在感知形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促进学生理性辨析能力的提升;寓言所具有的哲理性、讽喻性等特点,能让学生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拉·封丹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身体,给予人们的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有言:“比较是—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展开联想,进行比较,多维发散,系统组合,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之跳出或超越复制性思维的禁锢,充分释放学生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和突破陈规旧习的思维个性,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落实语言文字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分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个独特的文体,即编者精心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显的现代白话短文中,根据古诗的内容,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配合插图,形象地再现古诗的内容、意境。  这种编者精心编写的教材体文本的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到哪些有关语文的教学内容呢?  一、“文包诗”文体的困惑:文与诗的纠缠  “文包诗”里的“文”是带有散
“當代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不仅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越来越成为当代人最重要的存在方式。”语文学科同样担负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开展劳动教育,是语文人日益关注的重要课题。  统编语文教材已然自觉渗透了劳动的精神。从高中必修上册“劳动光荣”主题单元来看,所选课文讴歌劳动人民、劳动模范和劳动精神,旨在引领学生认识劳动的意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新课标对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帮助学生爱写话,会写话,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个性写话,我在二年级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喜欢写  1.紧扣教材中的训练素材  如二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是以春天为主题的
课的质量高低影响孩子的成长、成人乃至成才。特别是语文学科,它影响孩子的终身,陪伴他们一辈子,它是长效的,不衰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这番话让所有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原来课的质量不只是决定学生这堂课的收获、这个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决定学生的学习生命和成长的质量!  咀嚼着,反思着,我们发现,原来最美的课堂不是学生的热闹,不是教师的机智,而应是课堂内在
《狼和鹿》一课通过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揭示了要保护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如何让三年级的孩子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自然地体会这一深奥的道理呢?在教学时,我尝试运用表格这一数学教学常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使课堂洋溢出一股独特的简约、高效的语文之美。  一、 出示表格,自主学习中理思路  课堂实录  (上课伊始,学生提出了质疑: 是什么使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活泼而美丽的鹿却成了“祸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