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为人师
2009年7月,我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家庭的原因,做出了暂时停止攻读博士的决定。就这样,心怀“教育之理想”与“理想之教育”的我,来到了广州市唯一的工读学校——新穗学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事实上,这也不普通,因为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专门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顶撞老师和父母对入学前的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转眼间,从正式入职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了,追忆往昔,第一次踏进学校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整洁得让人觉得冷清的宿舍,铺得异常整齐的“床铺”,有条有理的“衣柜”和“摆物架”,一种无法言语的感情,在心里蔓延……
我想,我会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不会停止对阅读、对思考的追求,做一个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实践者,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去守护 “问题少年”,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激发他们身上固有的、潜在的向上意志,为他们重塑自我,向上向善,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爱学生,如何去爱?在我看来,首先要懂得去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在某种程度上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我的学生都是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问题少年”,在教育、转化他们的过程中,我觉得,爱、尊重、赏识、公平和信任这几个词是关键。作為一名工读教师,更是需要一种“大爱”——既渗透父亲般一言一行总关情的“严厉之爱”,也有母亲般的“温情之爱”。24小时的寄宿式教育、陪伴式教育让我和学生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就如一只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围着这群“问题少年”转,生活是在不断的再重复和被重复中度过,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的再重复和被重复,孕育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和规范训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和一个坚实的拥抱,就能唤醒了一个学生“沉睡的灵魂”,抚慰他幼小的心灵。
做一个合格的“守护神”
2011年9月教师节期间,我接受了山西出版社传媒集团主办的《教育》杂志宋记者的采访。宋记者当时首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来到工读学校? 我想了下,回答说:来到工读学校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偶然”,但是这种“偶然”中,其实包含着“必然”,因为我是学教育的,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到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再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我的“教育梦”一直在延续。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我们班级大部分人把未来工作锁定在高等教育的时候,我的目标始终没有远离过基础教育,因为我更喜欢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我更喜欢中小学,因为我觉得教育和研究儿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于来到工读学校,我更相信是一种 “缘分”,相比普通学校而言,工读学校的孩子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教育与守护”,更需要优化的环境的“侵蚀与熏陶”,更需要优质教育的“教化与濡染”,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文化性格”。
工作这8年,我时常在想,我们这里其实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于是,这8年来,我大部分时间就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前校长谢永德先生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就这样静静地上课、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照顾学生冲洗和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守望着这帮悬崖边上的孩子。有遇到突发事件的紧张与困惑,也有“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喜悦与幸福;有赛场上挥汗如雨的激情相拥,也有独守教室的孤单心情。总之,有欢乐也有惆怅,有失意也有诗意。
其实相较于“守护神”,我更喜欢“守望者”,我喜欢的“守望者”源于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心境是宁静的。在灯红酒绿,天空和大地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繁华而喧嚣的广州,每当夜幕降临,石榴岗路的新穗学校早已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剩下那些怀着忧虑之心的“守望者”们依旧在守望着大地,守望着星空,守望着这些需要帮助寻找回来之路的工读生。
在守望的日子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那是学生的点滴进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负重前进,那是学生的点滴改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忘记工读学校那贫瘠、封闭、甚至孤寂的土壤,那是学生的纯真笑容。我一直深信,会因为我们的努力、付出、教育,这群曾经违法乱纪,让父母和老师伤透了心的孩子们,开始懂得思考,懂得感恩,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立足田野的草根式研究
入职以来,我一直战斗在工读学校的第一线,担任日常的教育教学,24小时的值班管理,并负责对“问题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带了五个毕业班的政治课常规教学工作,还负责全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我认真备课,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和法制课趣味盎然,注重道德教育的积极渗透,努力打造充满“文化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工读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但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为他们的点滴进步感到骄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功学”。
我一直深信,教育应然是充满理想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事业,教育不应该是“快”的事业,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我也深知,我们必须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立足田野,从事“草根式”的研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就有目的地记录一线的教育素材,反思教育观念;我重视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少年”进行研究,分析了人际关系障碍学生、智力缺陷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学生、注意缺陷障碍学生、攻击性行为学生、情绪障碍学生等几十种个案;我也积极投身到“工读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去,主动地了解中国工读教育60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国内外关于工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 8年来,我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得以发表,主持广东省和江苏省课题研究4项(其中2项顺利结题,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工读教育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先后成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多次受到各级媒体、杂志和高校的采访与交流。
此外,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有幸被任命为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我发挥自身的教育学科优势和长期一线工作的特长,积极参政议政,关注特殊教育群体权益保护。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拓展自己在“中國工读教育”“青少年问题”“中小学德育”领域的视野,并立志通过“十年积淀”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与追求。
人生,且行且珍惜
这一路走来,有过彷徨、无助、挣扎,甚至争吵,我成长了很多,关于人生、家庭、工作、教育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生活是最重要的,因为经历许多之后,才明白“生活”的本质还是“生活”,上帝是公平的,赋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让这一天“有意义”就是幸福的事情。家和万事兴,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一家人和和睦睦、健健康康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体验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艰难性,我非常珍惜30~40岁的这一个过程。这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过程,要珍惜,积累实力,更会竭力改变。
第三,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教师不可“无礼”,所以,对待教育,要且行且珍惜。
第四,享受受教育的过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术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让读书、思考、写作作为生活的常态。
第五,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持久地研究“一个主题”,过一种“有阅读”的生活,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可以通过报告、讲座、讲课、博客或者论文发表、著书立说等形式,来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美好的期许
我始终觉得,教书育人是一种浪漫的事业,即使环境差强人意,但是,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我们就有前行的动力。带着梦想上路,工作中就更加有激情,也会更幸福!
(石 军,广州市新穗学校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著有《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09年7月,我从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由于家庭的原因,做出了暂时停止攻读博士的决定。就这样,心怀“教育之理想”与“理想之教育”的我,来到了广州市唯一的工读学校——新穗学校任教,成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事实上,这也不普通,因为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是对品德行为偏常及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专门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顶撞老师和父母对入学前的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转眼间,从正式入职到现在已经有8年时间了,追忆往昔,第一次踏进学校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整洁得让人觉得冷清的宿舍,铺得异常整齐的“床铺”,有条有理的“衣柜”和“摆物架”,一种无法言语的感情,在心里蔓延……
我想,我会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不会停止对阅读、对思考的追求,做一个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实践者,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去守护 “问题少年”,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激发他们身上固有的、潜在的向上意志,为他们重塑自我,向上向善,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爱学生,如何去爱?在我看来,首先要懂得去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在某种程度上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我的学生都是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问题少年”,在教育、转化他们的过程中,我觉得,爱、尊重、赏识、公平和信任这几个词是关键。作為一名工读教师,更是需要一种“大爱”——既渗透父亲般一言一行总关情的“严厉之爱”,也有母亲般的“温情之爱”。24小时的寄宿式教育、陪伴式教育让我和学生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就如一只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围着这群“问题少年”转,生活是在不断的再重复和被重复中度过,然而,正是这种不断的再重复和被重复,孕育了学生的行为养成和规范训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和一个坚实的拥抱,就能唤醒了一个学生“沉睡的灵魂”,抚慰他幼小的心灵。
做一个合格的“守护神”
2011年9月教师节期间,我接受了山西出版社传媒集团主办的《教育》杂志宋记者的采访。宋记者当时首先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来到工读学校? 我想了下,回答说:来到工读学校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偶然”,但是这种“偶然”中,其实包含着“必然”,因为我是学教育的,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到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再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我的“教育梦”一直在延续。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我们班级大部分人把未来工作锁定在高等教育的时候,我的目标始终没有远离过基础教育,因为我更喜欢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我更喜欢中小学,因为我觉得教育和研究儿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至于来到工读学校,我更相信是一种 “缘分”,相比普通学校而言,工读学校的孩子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教育与守护”,更需要优化的环境的“侵蚀与熏陶”,更需要优质教育的“教化与濡染”,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的专业定位和自身的“文化性格”。
工作这8年,我时常在想,我们这里其实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于是,这8年来,我大部分时间就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前校长谢永德先生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就这样静静地上课、改作业,组织学生活动,照顾学生冲洗和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守望着这帮悬崖边上的孩子。有遇到突发事件的紧张与困惑,也有“治愈”各种“疑难杂症”的喜悦与幸福;有赛场上挥汗如雨的激情相拥,也有独守教室的孤单心情。总之,有欢乐也有惆怅,有失意也有诗意。
其实相较于“守护神”,我更喜欢“守望者”,我喜欢的“守望者”源于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心境是宁静的。在灯红酒绿,天空和大地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繁华而喧嚣的广州,每当夜幕降临,石榴岗路的新穗学校早已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剩下那些怀着忧虑之心的“守望者”们依旧在守望着大地,守望着星空,守望着这些需要帮助寻找回来之路的工读生。
在守望的日子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那是学生的点滴进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负重前进,那是学生的点滴改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忘记工读学校那贫瘠、封闭、甚至孤寂的土壤,那是学生的纯真笑容。我一直深信,会因为我们的努力、付出、教育,这群曾经违法乱纪,让父母和老师伤透了心的孩子们,开始懂得思考,懂得感恩,懂得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立足田野的草根式研究
入职以来,我一直战斗在工读学校的第一线,担任日常的教育教学,24小时的值班管理,并负责对“问题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带了五个毕业班的政治课常规教学工作,还负责全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我认真备课,教学材料准备充分,力争使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和法制课趣味盎然,注重道德教育的积极渗透,努力打造充满“文化情境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工读学校的学生很多都是“学困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但我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个别差异,为他们的点滴进步感到骄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功学”。
我一直深信,教育应然是充满理想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事业,教育不应该是“快”的事业,而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经营的。我也深知,我们必须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立足田野,从事“草根式”的研究。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就有目的地记录一线的教育素材,反思教育观念;我重视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少年”进行研究,分析了人际关系障碍学生、智力缺陷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学生、注意缺陷障碍学生、攻击性行为学生、情绪障碍学生等几十种个案;我也积极投身到“工读教育”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去,主动地了解中国工读教育60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国内外关于工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 8年来,我撰写的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得以发表,主持广东省和江苏省课题研究4项(其中2项顺利结题,并获得了优秀成果奖),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工读教育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先后成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伦理学会德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协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多次受到各级媒体、杂志和高校的采访与交流。
此外,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我有幸被任命为民进广东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我发挥自身的教育学科优势和长期一线工作的特长,积极参政议政,关注特殊教育群体权益保护。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拓展自己在“中國工读教育”“青少年问题”“中小学德育”领域的视野,并立志通过“十年积淀”完成自己的学术理想与追求。
人生,且行且珍惜
这一路走来,有过彷徨、无助、挣扎,甚至争吵,我成长了很多,关于人生、家庭、工作、教育等方面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首先,生活是最重要的,因为经历许多之后,才明白“生活”的本质还是“生活”,上帝是公平的,赋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让这一天“有意义”就是幸福的事情。家和万事兴,照顾好自己的家人,一家人和和睦睦、健健康康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体验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艰难性,我非常珍惜30~40岁的这一个过程。这是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过程,要珍惜,积累实力,更会竭力改变。
第三,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教师不可“无礼”,所以,对待教育,要且行且珍惜。
第四,享受受教育的过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术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让读书、思考、写作作为生活的常态。
第五,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持久地研究“一个主题”,过一种“有阅读”的生活,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可以通过报告、讲座、讲课、博客或者论文发表、著书立说等形式,来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美好的期许
我始终觉得,教书育人是一种浪漫的事业,即使环境差强人意,但是,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我们就有前行的动力。带着梦想上路,工作中就更加有激情,也会更幸福!
(石 军,广州市新穗学校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著有《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