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典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蕴涵了诸多美的因素。“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闪耀着美的光彩,给人以深刻启迪。教师针对不同诗歌的特色采用“三美”教学,会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古诗审美水平。
关键词:绘画美 情感美 哲理美 教学 审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具有言简意丰,凝练跳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它所反映的社会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为集中。古典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蕴涵了诸多美的因素。“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闪耀着美的光彩,给人以深刻启迪。教师针对不同诗歌的特色采用“三美”教学,会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古诗审美水平。
一、图画美——绘画重现诗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借助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的享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近照,水波不兴,江面上红绿相映,红的像玛瑙一样美丽,绿的如翡翠一样透明。真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日落秋河图。不一会,太阳落山了,江面上水气升腾。俯视露珠点点晶莹悦目,仰视碧空如洗,新月在天,不禁使人陶醉于优美的自然景色里。又如“篱落蔬蔬一径深“的错落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明丽美,“明月松间照”的清新美。一句诗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
教师在教这类诗与画和谐的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沉浸于诗情画意里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之具体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更深入了解古典诗歌中所拥有的美感。比如在教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布置作业用一幅画来表现这首诗任意一句话的内涵。学生创意百出,有铅笔画,有钢笔画,有水粉画,甚至有一位同学直接用电脑绘出一幅美丽的画来。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就应该做激发潜力者,让学生在设计、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诗画合一的特色。
二、情感美——吟诵品味诗情
诗人臧克家指出:“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地溢出的,因此,诗人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美好情感体现了古诗的情感美。讲授古诗的教师首先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自己的情感被诗中的情感牵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体味诗作的思想境界,获得美的熏陶。对于具有浓烈情感的古典诗歌,教师可利用吟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诗情,诱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
例如抒发热爱祖国的豪情的诗歌。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吟诵这首古诗时,就当注意利用诗中对比的重点诵读来表现主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写了诗人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第一句用叙述的平调朗诵,第二句则应该用重点强调“鬼雄”的激昂语调朗读。将爱国激情字字掷出,才可以达到振耳发聩的效果。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则应用沉痛而坚定的语调,突出诗人的心声。
又如抒忧恤民生悲情的典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而发出了“吾庐独死亦足”的铮铮壮语。充分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吟诵此诗时,对于自我的凄惨生活,用沉重而吞咽的声气朗读,对于天下百姓的凄苦命运的哀怜,则应该用激烈而高昂的语调诵出,凸现杜甫对于民生疾苦的强烈同情与博大胸怀。
三、哲理美——写作体验诗意
古诗固然以抒情见长,重在以情感人,但艺术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乳交融、契合无间的,因而更能震动人心,益人神智,令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示。这些诗篇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着“理趣”,闪耀着理与智慧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这就是哲理美。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纯属议论世上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各有不同。只有善于从各个侧面对事物进行观察和体会,才不至于局限于一隅之见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像这类“诗中有理”的名诗佳句,数量可观。诸如此类,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教这类蕴涵哲理妙语佳句,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笔墨,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体会和经历作为对于这些哲理的补充写出来,从而体会诗歌所提供的观点,加强对哲理美的体会。比如在教《题西林壁》时,学生练笔的小文章有的从学习方面来写,有的从观察问题的方式上分析,不仅提高了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而且凸现了哲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古诗处处渗透着美,只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必定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
[2] 《中学生必古诗》,北京科学出版社
[3] 《小学生必背古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绘画美 情感美 哲理美 教学 审美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最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它具有言简意丰,凝练跳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正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它所反映的社会比任何一种艺术都更为集中。古典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蕴涵了诸多美的因素。“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闪耀着美的光彩,给人以深刻启迪。教师针对不同诗歌的特色采用“三美”教学,会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不断提高学生古诗审美水平。
一、图画美——绘画重现诗境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借助精美的文字构画出一幅色彩明丽的画卷,给人以悠悠不尽的美的享受。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诗人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夕阳近照,水波不兴,江面上红绿相映,红的像玛瑙一样美丽,绿的如翡翠一样透明。真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日落秋河图。不一会,太阳落山了,江面上水气升腾。俯视露珠点点晶莹悦目,仰视碧空如洗,新月在天,不禁使人陶醉于优美的自然景色里。又如“篱落蔬蔬一径深“的错落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壮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明丽美,“明月松间照”的清新美。一句诗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
教师在教这类诗与画和谐的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沉浸于诗情画意里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之具体化为一幅美丽的图画,从而更深入了解古典诗歌中所拥有的美感。比如在教陶渊明的《饮酒》时,教师可布置作业用一幅画来表现这首诗任意一句话的内涵。学生创意百出,有铅笔画,有钢笔画,有水粉画,甚至有一位同学直接用电脑绘出一幅美丽的画来。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教师就应该做激发潜力者,让学生在设计、展示自己才能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诗画合一的特色。
二、情感美——吟诵品味诗情
诗人臧克家指出:“诗歌在文艺领域上独树一帜,旗帜上高标两个大字:抒情。”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感情中自然地溢出的,因此,诗人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美好情感体现了古诗的情感美。讲授古诗的教师首先要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自己的情感被诗中的情感牵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受到感染,进而体味诗作的思想境界,获得美的熏陶。对于具有浓烈情感的古典诗歌,教师可利用吟诵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诗情,诱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品尝诗味,把握诗歌意境。
例如抒发热爱祖国的豪情的诗歌。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吟诵这首古诗时,就当注意利用诗中对比的重点诵读来表现主题。“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抒写了诗人对待人生应有的态度: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第一句用叙述的平调朗诵,第二句则应该用重点强调“鬼雄”的激昂语调朗读。将爱国激情字字掷出,才可以达到振耳发聩的效果。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则应用沉痛而坚定的语调,突出诗人的心声。
又如抒忧恤民生悲情的典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而发出了“吾庐独死亦足”的铮铮壮语。充分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吟诵此诗时,对于自我的凄惨生活,用沉重而吞咽的声气朗读,对于天下百姓的凄苦命运的哀怜,则应该用激烈而高昂的语调诵出,凸现杜甫对于民生疾苦的强烈同情与博大胸怀。
三、哲理美——写作体验诗意
古诗固然以抒情见长,重在以情感人,但艺术魅力总是与思想的光辉水乳交融、契合无间的,因而更能震动人心,益人神智,令人百读不厌,给人深刻的启示。这些诗篇在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蕴含着“理趣”,闪耀着理与智慧之光,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力量,这就是哲理美。
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纯属议论世上的事物,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观察各有不同。只有善于从各个侧面对事物进行观察和体会,才不至于局限于一隅之见而获得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像这类“诗中有理”的名诗佳句,数量可观。诸如此类,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教这类蕴涵哲理妙语佳句,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笔墨,将自己平时积累的体会和经历作为对于这些哲理的补充写出来,从而体会诗歌所提供的观点,加强对哲理美的体会。比如在教《题西林壁》时,学生练笔的小文章有的从学习方面来写,有的从观察问题的方式上分析,不仅提高了学生总结概况的能力,而且凸现了哲理诗歌的独特魅力。
古诗处处渗透着美,只要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必定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从而达到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浙江教育出版
[2] 《中学生必古诗》,北京科学出版社
[3] 《小学生必背古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