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故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xi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4年,我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华家村(后改名为接龙村)。我家境一般,父母都是农民,我是老大,下面有两个弟弟、四个妹妹。我八岁开始上学,从村小到高小,再到县中、镇中。1964年高中毕业,我没考上大学,只好找工作。因为高中毕业生少,我成为老师没费什么力气,高中一毕业,我就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
  姚渡农业中学任教
  刚开始是去姚渡乡上的农业中学(农业中学,指在某些国家中传授农业知识技能的中等专业学校,或在农村中设有比重较大的农业课程的普通中学)教书。农业中学是当年新成立的学校,我是那儿的第一个老师。那时候教书凭人推荐,没有考核,我到那儿以后就直接上岗了。开始只有一个年级,一共就一个班,班上大概有30个同学,还有两个比我大的学生。1965年的时候又招了一个班。农业中学相当于初中,所以班里的学生都是小学毕业没有考上城乡中学的,就到我们这里来了。除我之外,学校还有两个男老师,一共三个老师,教两个班。我们教的科目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农业中学是有田的,大概三四亩,学校还喂了猪,但是成果都是生产队的,不算学校的。我们要带学生种田,就是所谓的“劳动课”。我在农业中学教了八年,平均每天三节课,除了正课以外还要劳动,很辛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暑假,我们老师都被组织学习。开学后再上课,教的内容大多是毛主席的语录和著作,学生每天课业的主要内容就是读毛主席的著作,学习毛主席的思想、语录,很多知识学不到了,比如物理、化学。这不仅让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热情,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間学校是不能正常上课的,因为必须要组织很多学工学农活动,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去种地、去做农活。当时我们很辛苦,不仅要带着学生种地,还要想着怎么样才能多教给他们一点知识。欣慰的是,那时候的孩子很听话,基本上老师说什么都会听。
  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没有教书的经验,刚开始教书时我心里非常忐忑,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身为教师却无可奈何,我更是给自己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我教中学的时候才20岁左右,就比学生大几岁,也没有什么教学方法,怕“镇”不住他们,怕自己教不好,所以只好装得很凶、很严肃。教中学时我很少打学生,因为觉得他们大了,会在乎脸面。教小学的时候倒是打过学生,不过也只打手心、揪屁股。因为有些时候老师必须要凶一点儿,不凶学生不服。
  虽然刚开始教书时有很多挑战,但我从来没想过放弃,我相信努力、用心、细心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也可能是我们那时候很少谈放弃吧,开始了就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接龙中学、接龙小学任教
  1971年,结婚后,我回了老家。在老家,由大队支部推荐去村里教书。我先去教的接龙中学,教了两年,后来中学取消了,我就到接龙小学教书,一教就是16年。
  在接龙中学的时候,两个老师负责一个班,我当班主任,先教语文,后来教数学。那时老师需要时不时到学生家里走访,班里有四十多个学生,不完全是自己村上的,我们就分期分批去,一般一学期一次。到了接龙小学,一个老师负责一个班,实行包班制。那时取消了高小制度,小学一共连贯六年,我一直教五年级和六年级。
  印象最深刻的是1981年的洪水。七月的时候,金堂县连续下了一周的暴雨,雨特别大,河水不断上涨,暴发了洪水。那天我记得很清楚,是7月13号。因为头一天我们刚进行了期末考试,所以当天我正在批改试卷。改着改着,突然发现有好多水漫进来,赶紧出门,发现河水涨了,洪水来了。洪水来得很突然,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学校就被冲垮了。没多久,眼前就成了白茫茫一片,分不清哪里是路、哪里是河。我催家长带着孩子去镇上避难,有些学生走不了,我就带他们去公社避难,住在房顶上。当时简直太害怕了,看着白茫茫的一片水,担心家里的情况,怕自己无家可归,害怕学生出事。学生吓得嚎啕大哭,我也怕,但还是要安慰他们,也是他们让我觉得自己必须坚强起来。
  学校被冲垮了,我们只能换一个地方上课,村里提供牛棚、粉房,不够的话再搭一个棚子。我们用竹片、竹棒撑起一个棚子,就在这间四面漏风的“教室”里上课。我每天走稀泥路去上课,跟孩子一样,光脚。不敢穿自己做的鞋子,怕穿坏了。因为那时穷,鞋子都是一层一层用布糊的:把不要的衣服剪成鞋子的形状,再一层一层刷上灰面糊糊,最后绑个草绳。这种鞋根本不禁穿,但即使是这样的鞋,也舍不得穿着走稀泥路,干脆和孩子一样,赤脚走路,也没想过形象问题。可能因为那次水灾吧,学生更加珍惜上课的机会。我时常觉得,那时候的学生听话多了,你说什么他们都听,可能他学习成绩不好,可能他有些时候不够聪明,但对你都是真心实意的。水灾那段时间,吃的都是国家给的补助,但也只有灰面、锅边馍馍,没有油,没有粮食,更没有盐,但吃过了这个苦之后,觉得其他都不算什么了,只要人还在就好。
  当时,在小学里活动还是挺多的,我们在河边组织过野炊,也和其他村里的学校组织过联欢,老师、学生、家长一起出力,想编什么就编什么,形式也多种多样,有合唱、舞蹈、朗诵、课本剧等。那些日子就跟过节似的。
  后来,接龙小学关闭了,我们村就没有学校了,学生全都转到了日新的乡小。村小消失,我觉得这是正常现象。因为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数渐渐少了,村小就没那么多学生了,自然而然就要取消了。
  小宝鼎任教
  1984年,我转成了公办教师。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评上了学校的优秀教师。1987年,第一次评职称的时候,我也获得了小学高级职称证书。
  1988年,我调到攀枝花小宝鼎矿务局第十二小学,在那教了6年。在小宝鼎教书,条件好多了,学校有三层楼高的教学楼,教书是在楼房里面。当时一个年级有三个班,老师也比较多,至少有20多个,女教师多一些,不过校长是男的。各种学科的老师也比较齐全,不过还是没有专门的体育老师。
  我们是矿区学校,很多矿工子女在学校就读。我记得曾教过一个五年级的学生,他的爸爸在煤矿坍塌事故中不幸去世了。事故发生后,学校组织了老师和学生代表去慰问,我们给他买了些学习用具和其他的礼品。根据矿上的政策,矿上会给一定的抚恤金,并供养他至18岁。但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了,一个丈夫、一个爸爸没了,再多的抚恤金又有什么意义呢?当时他才十一二岁,可能还不完全明白死亡的意义,但看起来情绪依旧比较低落。他们家条件不太好,住的是土砖房,家里没有电器,说得出口的家具没几件,还都破破烂烂的。好在学生们都比较善良,没有嘲笑他,而是鼓励他。我是他的班主任,也尽可能地给他一些鼓励、一些帮助。课间,我经常辅导他的学业,但更关注他的心理,怕他心理出问题。   学校里经常组织活动,我们在金沙江边上和山上都搞过野炊,学生虽然年龄小,但都很能干,饺子包得挺好的;我们还采摘映山红,漫山遍野都是,真好看;还有一些文体活动,是学校組织学生表演的,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有一个学生表演课本剧《小马过河》,演得特别精彩,还获了奖呢。
  教育是一生的事业
  我教了30年书,从金堂到攀枝花,从民办到公办,从小学到初中,一共教了不少学生。现在还有学生来探访我,也受邀参加过学生的同学会。有一个学生为了拜访我,从金堂县城开始找,找遍了华家村、成都市内、日新乡,最后才从我弟弟那得到我的电话。学生们都发展得不错,有人成了修摩托车的专家,有人搞电厂业务挣了大钱。我对现在老师的绩效工资不是很懂,我拿工资从来没想这么多,觉得有一份收入就很好了,大家都差不多,也没什么攀比的。现在的孩子虽然生活条件好多了,但压力太大了。我们那时候的学生单纯得多,也不像现在新闻报道的辱骂老师什么的,都是很尊敬老师的。
  与现在的农村老师比,我觉得我们的优势是能吃苦、能够坚持得下去、静得下心,他们的优势是见识多。现在有不少农村教师待不住,也有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闹离婚,我们当时就从来没有想过,不管是工作还是婚姻,从来都没有放弃的念头。
  我没什么教学经验,但我认为要特别关注差生。由于学习成绩不好,他们的心理也容易出现问题。在安排座位的时候要“混搭”,让成绩好点的学生带动成绩差的学生。老师要多跟他们聊天,聊学业聊生活,帮助他们解决难题,鼓励他们完不成课业的时候问老师。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主要是要鼓励他们。老师还要多跟家长交流,跟爸爸妈妈直接交流。现在老师的挑战很大,但机会也更多,主要是要用心、付出。乡村教师的工作主要靠热情,做什么事情就要有做什么事情的态度。
  我觉得,做一件事就要坚持下去,也可能是当时接触的新事物少吧,诱惑也少,只想着做好自己的事情。说实话,刚开始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纯粹是因为工作稳定,而且找不到其他工作,但渐渐地我觉得教师这份工作虽然苦,虽然累,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而且单纯,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其实再苦再累,坚持下来,也都过了。我知道现在的老师不容易,管得严,要求高,但我觉得教书育人的本质还是没有变的。我认为老师应该讲些文明,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诚些,对学生要善良,要关怀他们,要懂得讲些“大”道理和“小”道理。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教师这份职业。
  责任编辑:胡玉敏
其他文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和旅行都是人类丰富见闻、拓展视野、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育形式,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和自然,在这样一个别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行走中拓宽了视野,在青山绿水中看到了祖国之美,更在其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2010年春季起开始举行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充实,管理到位,效果显著,得到了教师、家长的广泛认同。  一、纳入课程,凸显目标  1.突出课程的知识性  
师以载道,以道化民。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古今多少脍炙人口的尊师佳话至今不绝于耳。但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传统师道受到严峻挑战,在当前“互联网 ”时代,传统师道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当前我们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优秀师道传统?  为此,2017年12月2日,由《中国教师报》、海淀敬德书院、《中国教师》杂志、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主办的“中国教师·敬德会讲”之“传统师道的现代践行”举行,北京师范大
一、家长助力部——名字背后的秘密  2014年8月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小  学(以下简称北师大贵阳附小)不大的会议室里,23名家长“群情激愤”地向学校“讨说法”。  “教书育人就是你们学校该做的事儿,要不我把孩子送到你学校干吗?”  “我不管,送到了你们校门里,责任都是你们的,我们是家长,能干什么……”  “我早晨时间紧,才把孩子送到学校吃饭,你看你们那个饭是给人吃的吗?”  刚到任校长职
有一位师姐在我的微信空间中写道:“有的人去世后,给人留下了科研成果;而有的人,留下的却是方向和精神。”我想对于恩师,对于遥感研究方面的指引,以及大爱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也将无形中引导我们如何继续为人师表。  2015年1月10日,恩师永远离开我们的当日,我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晚上看到西北大学的一位同学发来短信:“小文老师怎么去世了?”再一看微信中几近刷屏的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恩师已经仙逝多时了。后
辽宁省朝阳市育红小学(以下简称“育红小学”)创办于1958年,是辽宁省首批重点小学之一,2016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美育特色示范校。经过几代育红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形成了“大美润泽,育师生共同成长”的特色办学理念,以艺术教育为引领,促“师生共成长”的办学特色。育红小学的美育特色发展方向是向真、向善、向美、向上,通过探索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特色路径,最终达到“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益心”的
编者按  讀书,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有效途径。而共读与分享,是其中的重要方法。共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的过程;分享的过程,则是读者与读者互换思想的过程。读一本书,读者最终得以收获诸多不同的思想,帮助自己快速成长。本期栏目,与读者分享两位青年教师的共读所得。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苏轼也在《稼说送张琥》中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观点。作为一名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合格人才和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任。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职业要求日新月异,社会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日趋多元。与此相适应,高中教育应如何满足时代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这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是国家明确提出的战略举措。它对于破解普通高中同质化的难题具有
今天,我们相聚在华夏古都、文明之源的名城西安,相聚在淳厚博雅、声誉卓著的陕西师范大学,共同举办“庆祝第三十六个教师节暨2020中国教师发展论坛”。  首先,我代表民进中央,向广大教师、教育工作者,向民进教育界会员,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向前来参加此次论坛的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对论坛举办给予热情支持和帮助的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位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
【摘 要】本文提出解读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条路径:首先要读选文,获得最鲜活的阅读体验;其次要读助学系统和作业系统,把握教材体系,明确编者意图;再次要读教参,加深对于教材的理解;最后还要以教材和教参为基点进行扩展阅读,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新版语文教材重视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对教师的阅读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新版语文教材 教参 阅读素养  2017年秋季,新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
王君  倡导“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现任教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全国中语首届十大学术领导人物,全国教育改革先锋教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出版多部专著,如《教育与幸福生活》《听王君讲语文教师成长》《青春课堂:王君与语文教学情境创设艺术》,发表大量论文。  一  我是在重庆市著名特级教师黎见明先生“导读”理论和文兰森先生“导创”教学理论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20世纪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