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德育课程在学校规章、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又是学校教育中常规的、有效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阐述了隐性德育课程的涵义、特点,指出了隐性德育课程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同时探讨了小学德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静态物质层面、精神文化层面、组织层面对小学隐性德育课程进行设计开发。
就学校德育课程系统而言,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小学德育课程有显性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也有隐性课程如校园物质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修养等。在实施德育课程的同时,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要求我们不断重视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它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就学生而言,它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接受隐含的非学术性的知识和经验。目前最常见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分类,就是将隐性德育课程划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主要包括校园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布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隐性作用;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 领导者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 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等;以文化、心理为特征的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主要指校园风气、学校气氛、人际关系、班级心理环境等。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隐性德育课程是课程的—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影响方式的内隐性、渗透性。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呈现,隐性德育课程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教学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这是隐性德育课程区别于显性德育课程的最显著的特点。
2.可设计性。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表明,一些所谓的课程因素,往往会有消极的效果,有时甚至与学校及社会的期望矛盾,与教育目标相悖。因此,要克服这些现象,排除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教育者须有意识地调整或有计划地设计这些因素,如教师本人的谈吐、期望、态度、教学风格、教育方式以及班级的人际交往、集体舆论等。一旦如此,隐性德育课程便如同显性德育课程一样,在课程特征上显示了它的有计划性,也就说明了其可设计性。
3.非学术性。隐性德育课程就其内涵而言,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隐性德育课程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小学是进行德育的初级阶段,隐性德育课程在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隐性课程的各种要素所营造的环境气氛体现着校园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每一个环境中的个体都起着强化思想、强化价值观的作用。如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美化校园环境卫生,学生愿意接受这种行为,进而愿意参加这种行为,最后以自身的行动来评价这种行为。这个过程使学生获得满意感和愉快感,进而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校隐性课程的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宽裕的氛围,学生可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轻松的交流与感染,易于使学生顺从良好的品德行为、加速学生对品德榜样的认同、提升学生品德的内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和规范学生个性和品德的养成。比如当学生走进一个非常干净、整洁、优雅、宁静的校园,他会无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他平时有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不好习惯。
(三)陶冶学生情感。在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和非制度文化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4]优美的校园绿化,不仅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还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怀。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使学生主体感受到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提升他们对集体的感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小学德育显在课程的作用得到了突出的强调。相反,忽视、淡化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对隐性课程落实的弱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及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认识不足。谈到德育课程,教师们都认为那就是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有少先队的德育活动。对于隐性德育课程,普遍觉的那只是一种理论。
教师们普遍也不清楚自己在隐性德育课程当中的角色地位,所以会导致学校的隐性德育课程问题重重。
(二)忽视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结合。现在德育课程中普遍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德育也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各类课外活动如学校仪式、心理辅导及其它无形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人格、校容、校风、校纪等的作用。
(三)师德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教师缺乏正确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是当前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规范人、约束人,把小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而非引导提升小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道德精神的生长。
(四)隐性德育课程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由于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所以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操行评分制,考核内容单一,不能真实有效的做出考核,导致评价效果差。
小学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对策
国内学者认为设计开发隐性课程要针对几个重点领域。第一、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德育课程进行整体构建。第二、对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建设。第三、对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综上所述笔者对于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也主要从这三大方面进行,同时也糅合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从物质空间方面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规划、教室布置对学生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学校的校舍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花园、雕塑等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和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刺激,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这些物质景观赋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小学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合适的形态来赋予学生积极的暗示。
2.校园的建筑色彩和室内色彩。有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都在11岁以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初是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感官刺激直接的感知世界,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形状搭配,都能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去摸去看。因此学生的教室、游戏室、餐厅、宿舍等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功能,还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
(二)从精神文化方面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指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着力于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以此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陶冶、熏陶,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1.注重对校风、班风的开发设计。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校风的开发需要全校员工的良好习惯形成。班主任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小学生通过学习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树立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通过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树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2.利用各种课内外资源设计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的各学科具有丰富的隐含的德育资源,利用这一德育资源既是开发学科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是消除教育痕迹,提高德育艺术性,实现德育内化效力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显性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隐性知识。[7]例如通过语文教学,司马光砸缸、王小二放牛等中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述,引导学生与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对照,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3.培育教师德性及人格。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尤其是中小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师的德行首先是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从细节人手,从规范着眼,从平常做起,让教师的楷模示范行为,成为对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无声教科书”。最后是培育教师团队精神。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操守等品格,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也是潜移默化的。
4.引导同侪团体文化。引导学生同侪团体文化,首先是了解学生在干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文化浸润下的小学生,看韩剧、观日本动画片、吃肯德基、喝可乐、过洋节等,他们熟悉的名字是:樱桃小丸子、奥特曼、柯南、蜡笔小新、神奇宝贝、叮当猫、数码宝贝、百变小英等。其次是引导他们干什么。学校引导学生走出被外来文化包围的怪圈,要播放优秀的儿童故事片、儿童歌曲;要推荐优秀儿童文学读物;要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鼓励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尊老敬老等。再次,引导他们认同什么。在一个正向精神氛围较好的班级或学校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正向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必要的规范。
(三)从组织层面进行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如果说学校物质环境是一种“硬件”,那么,学校的组织和制度则是一种“软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就必须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制度进行设计,使这些组织和制度中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1.加强学校领导文化建设。在校长领导方式方面。校长不应该高高在上,时刻以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示人。校长要起到良好的领导示范作用,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体贴关怀学生,这样才一有利于学生养成礼貌、谦虚、诚恳、热情等基本文明习惯和民主观念。
少先队大队的领导方式方面。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在学生中发挥的领导示范作用。少先队德育应该把公民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队员从小学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队员的责任心、羞耻心和文明礼貌习惯。
2.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方面。学校组织制度包括的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无不隐含着学校领导者的管理理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隐性课程。在制定日常规范时不能以“不要,不允许”的口气来表达,要斟酌规章制度用语,使学生自觉感受到要求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充分发挥民主风格,让学生参与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在参与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制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
3.评价与奖惩方面。对小学学生德育的评价要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制定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在研究评价方式中,我们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对传统评价方式改造的同时,创建富有童趣、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1)试卷法。这是最传统的综合评价方式,教师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一份试卷,但是卷面可以采用栏目式的图文并茂的富有生活意境和童心童趣的游艺版式。评价的目的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使儿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2)作品展示法。新德育课程往往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爱家乡主题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信息、开展调查访问、作观察记录等,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积累的资料,我们应视为作品,对于积极参与并敢于在小组或全班作介绍的,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3)奖章激励法。实施奖章奖励法,例如一年级的“孝敬章”、“安全章”、“好朋友章”,二年级的“家务章”、“自锻章”、“礼仪章”等,与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就能在争章中不断得到激励,课堂教学也因争章活动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深化。目前,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开发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还存在空白的论域, 比如, 如何对隐性德育课程进行更有效的评价等。另外, 现有的理论成果还不够成熟,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就学校德育课程系统而言,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机制的不同,可分为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小学德育课程有显性课程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也有隐性课程如校园物质环境、学校规章制度、教师修养等。在实施德育课程的同时,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要求我们不断重视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隐性德育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概念
隐性德育课程与显性德育课程相对应,它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方式呈现的、对学生的品德发展能够产生一定影响的德育课程。就学生而言,它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学校的教育环境接受隐含的非学术性的知识和经验。目前最常见对隐性德育课程的分类,就是将隐性德育课程划分为物质—空间类、组织—制度类、文化—心理类。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主要包括校园建筑物、生态环境、班级教室布置等因素对学生思想道德形成的隐性作用;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具体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 领导者的思想观念、领导方式, 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等;以文化、心理为特征的精神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 主要指校园风气、学校气氛、人际关系、班级心理环境等。
(二)隐性德育课程的特点
隐性德育课程是课程的—个下位概念,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显性德育课程相比,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影响方式的内隐性、渗透性。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影响,通常是以内隐的、间接的、渗透的方式呈现,隐性德育课程隐含在各种显性教育背后,渗透在教学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其影响。这是隐性德育课程区别于显性德育课程的最显著的特点。
2.可设计性。西方学者的研究大多表明,一些所谓的课程因素,往往会有消极的效果,有时甚至与学校及社会的期望矛盾,与教育目标相悖。因此,要克服这些现象,排除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教育者须有意识地调整或有计划地设计这些因素,如教师本人的谈吐、期望、态度、教学风格、教育方式以及班级的人际交往、集体舆论等。一旦如此,隐性德育课程便如同显性德育课程一样,在课程特征上显示了它的有计划性,也就说明了其可设计性。
3.非学术性。隐性德育课程就其内涵而言,不直接指向学科内容,也不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业,它更多地体现为非物质性的精神文化。
隐性德育课程对小学生德育的意义
小学是进行德育的初级阶段,隐性德育课程在促进小学生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隐性课程的各种要素所营造的环境气氛体现着校园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每一个环境中的个体都起着强化思想、强化价值观的作用。如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美化校园环境卫生,学生愿意接受这种行为,进而愿意参加这种行为,最后以自身的行动来评价这种行为。这个过程使学生获得满意感和愉快感,进而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念。
(二)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学校隐性课程的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宽裕的氛围,学生可以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进行轻松的交流与感染,易于使学生顺从良好的品德行为、加速学生对品德榜样的认同、提升学生品德的内化程度,有利于促进和规范学生个性和品德的养成。比如当学生走进一个非常干净、整洁、优雅、宁静的校园,他会无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即使他平时有随地吐痰、高声喧哗的不好习惯。
(三)陶冶学生情感。在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和非制度文化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期待、爱心容易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产生积极的体验。[4]优美的校园绿化,不仅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之感,还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之情怀。学校中的集体生活、集体活动,使学生主体感受到自己对集体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提升他们对集体的感情,丰富他们的道德情感。
小学隐性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小学德育显在课程的作用得到了突出的强调。相反,忽视、淡化了隐性课程的作用,对隐性课程落实的弱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及教师对隐性德育课程的认识不足。谈到德育课程,教师们都认为那就是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还有少先队的德育活动。对于隐性德育课程,普遍觉的那只是一种理论。
教师们普遍也不清楚自己在隐性德育课程当中的角色地位,所以会导致学校的隐性德育课程问题重重。
(二)忽视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结合。现在德育课程中普遍不重视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德育也不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重视显性课程的同时忽视了各类课外活动如学校仪式、心理辅导及其它无形的影响因素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人格、校容、校风、校纪等的作用。
(三)师德培养工作开展不够。教师缺乏正确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是当前在教师身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仍把德育的目的看成是规范人、约束人,把小学生看作一块道德白板,要靠成人、教师去图画,而非引导提升小学生的自我道德要求,促进其内在德性、道德精神的生长。
(四)隐性德育课程缺乏相应的评价体系。由于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各方面,所以德育课程的考核标准不能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操行评分制,考核内容单一,不能真实有效的做出考核,导致评价效果差。
小学隐性德育课程设计与开发对策
国内学者认为设计开发隐性课程要针对几个重点领域。第一、对学校物质层面隐性德育课程进行整体构建。第二、对学校组织和制度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进行建设。第三、对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综上所述笔者对于小学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也主要从这三大方面进行,同时也糅合了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一)从物质空间方面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学校物质环境如校园规划、教室布置对学生德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学校的校舍建筑。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花园、雕塑等其中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和内容,会对学生产生刺激,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这些物质景观赋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小学学校的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合适的形态来赋予学生积极的暗示。
2.校园的建筑色彩和室内色彩。有小学阶段的孩子基本都在11岁以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最初是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感官刺激直接的感知世界,在他们眼里,只要是艳丽的色彩和有趣的形状搭配,都能引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去摸去看。因此学生的教室、游戏室、餐厅、宿舍等环境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功能,还应该考虑到儿童的心理。
(二)从精神文化方面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学校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德育课程指弥漫于整个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在学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应着力于从精神文化层面进行总体设计和构建,以此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陶冶、熏陶,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1.注重对校风、班风的开发设计。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作风,校风的开发需要全校员工的良好习惯形成。班主任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小学生通过学习新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树立勤奋努力、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通过抓好班级和团队工作,树立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
2.利用各种课内外资源设计隐性德育课程。学校的各学科具有丰富的隐含的德育资源,利用这一德育资源既是开发学科教育资源的需要,也是消除教育痕迹,提高德育艺术性,实现德育内化效力的必由之路。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思想感悟不仅要让他们了解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显性知识,更要让学生掌握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隐性知识。[7]例如通过语文教学,司马光砸缸、王小二放牛等中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述,引导学生与英雄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相对照,帮助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3.培育教师德性及人格。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尤其是中小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提高教师的德行首先是规范教师日常行为,从细节人手,从规范着眼,从平常做起,让教师的楷模示范行为,成为对学生道德行为养成的“无声教科书”。最后是培育教师团队精神。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协作操守等品格,对学生的道德学习也是潜移默化的。
4.引导同侪团体文化。引导学生同侪团体文化,首先是了解学生在干什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文化浸润下的小学生,看韩剧、观日本动画片、吃肯德基、喝可乐、过洋节等,他们熟悉的名字是:樱桃小丸子、奥特曼、柯南、蜡笔小新、神奇宝贝、叮当猫、数码宝贝、百变小英等。其次是引导他们干什么。学校引导学生走出被外来文化包围的怪圈,要播放优秀的儿童故事片、儿童歌曲;要推荐优秀儿童文学读物;要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鼓励他们参加公益活动,尊老敬老等。再次,引导他们认同什么。在一个正向精神氛围较好的班级或学校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正向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必要的规范。
(三)从组织层面进行设计隐性德育课程
如果说学校物质环境是一种“硬件”,那么,学校的组织和制度则是一种“软件”。因此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就必须对学校组织运行和制度进行设计,使这些组织和制度中的价值观念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
1.加强学校领导文化建设。在校长领导方式方面。校长不应该高高在上,时刻以威严不可侵犯的形象示人。校长要起到良好的领导示范作用,应该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体贴关怀学生,这样才一有利于学生养成礼貌、谦虚、诚恳、热情等基本文明习惯和民主观念。
少先队大队的领导方式方面。少先队的大队辅导员在学生中发挥的领导示范作用。少先队德育应该把公民教育和基本的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队员从小学会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队员的责任心、羞耻心和文明礼貌习惯。
2.制度建设的民主性方面。学校组织制度包括的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奖惩制度等,无不隐含着学校领导者的管理理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是一种强有力的隐性课程。在制定日常规范时不能以“不要,不允许”的口气来表达,要斟酌规章制度用语,使学生自觉感受到要求并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充分发挥民主风格,让学生参与各项政策制度的制定。在参与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学校制度的正确的情感态度。
3.评价与奖惩方面。对小学学生德育的评价要从单一评价到多元化评价,制定多种评价方式。同时在研究评价方式中,我们应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在对传统评价方式改造的同时,创建富有童趣、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
(1)试卷法。这是最传统的综合评价方式,教师根据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一份试卷,但是卷面可以采用栏目式的图文并茂的富有生活意境和童心童趣的游艺版式。评价的目的不是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使儿童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2)作品展示法。新德育课程往往在课前或课后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学习活动,例如爱家乡主题学习,要求学生收集信息、开展调查访问、作观察记录等,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对于学生积累的资料,我们应视为作品,对于积极参与并敢于在小组或全班作介绍的,都应给予积极的评价。
(3)奖章激励法。实施奖章奖励法,例如一年级的“孝敬章”、“安全章”、“好朋友章”,二年级的“家务章”、“自锻章”、“礼仪章”等,与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就能在争章中不断得到激励,课堂教学也因争章活动变得更丰富、更生动。
隐性德育课程作为一个理论体系还需要完善、深化。目前, 关于隐性德育课程设计开发的研究还不够完善, 还存在空白的论域, 比如, 如何对隐性德育课程进行更有效的评价等。另外, 现有的理论成果还不够成熟,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