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扩散思维、求异思维,是在思维过程中,以某一问题为中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法。由可以理解为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圈,从分发挥想象力,经不同的途径、方向,以新的视角去探索,重组眼前的和记忆中的信息,产生出多种设想和答案,是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正好反映了创造性思维尽快联想、尽多作出假设和提出多种解决问题方案的特点,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关键字:小学生 发散思维 培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解决问题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伪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二、转换思考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3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1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4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这样更能使学生增加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顺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为幼儿观察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带幼儿多到户外活动,并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景色及其变化,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图片、幻灯及各种实物等活动,练习幼儿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观察每件日用品的用途(基本及多种用途)等。同时要培养儿童观察地随意性、组织性及顺序性。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观察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重要的还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体会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观察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自己也要善于观察,要留意地观看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反应,了解不同学生对各种教学活动的兴趣,他们各自的喜爱题型,他们乐意模仿或谈论的神奇人物。由此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教学观点与设想,并将之贯彻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活动既能刺激幼儿的好奇愿望,又充满情趣。
四、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小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有效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开发智力,落实教育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蓝天翱翔,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青明;简论创新与创造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2、王救文;关于本科教育改革创新的发散思维[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张存山;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J];网络财富;2009年02期
4、潘小明;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关键字:小学生 发散思维 培养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抓住这些特性进行训练与培养,既可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引导学生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解决问题思维。想象不同于胡思乱想。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要有执着追求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例如,在复习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时,要求学生想象如何把梯形的上底变得与下底同样长,这时变成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如果把梯形上底缩短为0,这时又变成了什么图形?与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问题一提出学生想象的闸门打开了:三角形可以看作上底伪的梯形,平行四边形可以看作是上底和下底相等的梯形。这样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二、转换思考角度,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在应用题教学中,鼓励学生开拓思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求异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有一批零件,由甲单独做需要13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1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4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这样更能使学生增加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观察并不是漫不经心的四下看看,是有目的、有计划,旨在通过这样一种智力活动去揭示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实践中或有关顺练中形成的能力。因此,观察能力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观察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为幼儿观察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意识地带幼儿多到户外活动,并引导他们观察自然景色及其变化,能大大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泥塑、图片、幻灯及各种实物等活动,练习幼儿观察能力;引导幼儿观察每件日用品的用途(基本及多种用途)等。同时要培养儿童观察地随意性、组织性及顺序性。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观察力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我想重要的还是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教会他们观察的方法,体会成功的乐趣,这样才能使他们的观察水平有所提高。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自己也要善于观察,要留意地观看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反应,了解不同学生对各种教学活动的兴趣,他们各自的喜爱题型,他们乐意模仿或谈论的神奇人物。由此在观察中得出自己的教学观点与设想,并将之贯彻到教学中去,使教学活动既能刺激幼儿的好奇愿望,又充满情趣。
四、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笔者以为小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莫过于有效地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唤醒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需要通过课内外长期的、有意识的诱导和反复的加强。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结语:
学生的发散思维水平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开发智力,落实教育目标,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蓝天翱翔,为社会培养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余青明;简论创新与创造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2、王救文;关于本科教育改革创新的发散思维[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张存山;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J];网络财富;2009年02期
4、潘小明;创新型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与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