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论述文深刻性的实践研究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ianme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浙江高考要求学生写论述文,具有较大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学生论述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深刻。本人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着力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教会学生写因果描述性文字,构建论述思路,化整为零,强化学生论述语段的训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期提升学生论述文的深刻性。
  【关键词】论述文;深刻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学生写论述文,具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和思辨空间,体现出时代性、人文性和哲理性,着眼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2017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里居首的是“深刻”,要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因此,学生的论述文要想在考场作文中获得高分,将文章写得更深刻是当务之急。
  面对学生论述文平庸的现状,笔者思索: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述文?如何提升學生论述文的深刻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全面辩证,精准审题立意
  论点是论述文的灵魂,论述文写作深刻与否,核心就在于论点是否深刻。因此,由作文题目挖掘出精准深刻的论点来立意,是写好论述文的第一步。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是简单结合审题,提出论点,然后就开始举例分析,或简单分析,没有对作文所给的材料进行深思熟虑,全面地考量,导致论点平庸,立意较浅。我着重以下两个方面指导学生:
  (一)指导学生全面考量和辨析
  学生要抓住“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先要概括和提炼材料,找到核心词语,明确外延和内涵。很多学生面对材料首先想到的是:我有这方面的经历吗?社会中这样的事还有哪些?就把事例当作论据用到作文中,把具体事例综合一下,就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但论点的概念很容易模糊,立意难保准确和深刻。当材料超出了学生的生活范围,学生的思考就力不从心,出现立意肤浅的问题。
  我注重引导学生全面考量,找出核心词,辨析内涵与外延。布置学生做过一则作文题: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新书——《盲点》,该书的作者认为,“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其实有违自己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一个‘盲点’”。如“许多人都知道‘人人平等’的道理,觉得自己不会因为对方的性别、种族、职业、外貌、口音而生歧视,然而在潜意识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喜欢和相信那些和自己身份、背景相似的人……”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文题材料的核心词是“盲点”,学生将“盲点”理解为“人们都能认识到应该人人平等,但是在行为上不能做到人人平等”,立意狭窄肤浅。我指导学生厘清“盲点”的内涵与外延,学生理解到“盲点”是“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违自己推崇的道德标准”这一句话,而题目中的“如许多人都知道人人平等的道理……”这个“如”字就提示出后面的内容是“盲点”的“外延”而非“内涵”。而紧扣“盲点”的“内涵”来审题,立意为“知易行难,知行难以合一”,就做到了论点的准确与深刻。
  (二)指导学生用辩证的方法思考
  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展现的。但作文材料中往往包含着一种核心关系,如果我们可以抓住核心关系,适当引入哲学思想,如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不会因材料变化莫测而“乱花渐欲迷人眼”。
  以2017年杭州市二模作文题为例:
  2016年10月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王龙德,因酒后驾驶三轮摩托车回家,被当地交警查到,受到罚款15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当了解到他家境特别困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执法交警凑钱帮他交了罚款。交警大队获知这一消息,与王龙德结成帮扶对子,2017年春节前还组织大家捐款,为他送去5700元慰问金。
  这一新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有相当部分学生得出的论点是:“人间有大爱,爱使人间更美好。”学生没有发现材料中的一对核心关系:“交警因王龙德违法而罚款”与“交警因王龙德贫困而代交罚款并资助”,呈现矛盾关系,用对立统一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就不难立意。经过指导,学生得出了“法不容情,情不乱法”“法律无情人有情”等对“法”与“情”思考的论点。挖掘出的论点较之前“人间有爱”更为精准和深刻。
  二、因果描述,搭建论述思路
  学生写作的一大问题是论点只做“散点式”思考,自己对论点还不能真正自圆其说,就匆忙动笔,论述思路出现阻断、偏差、迷茫,就临时拼凑一些事例,把自己都想不通透的道理贴上个标签,草草了事。论述思路不连贯,不流畅,“断裂式”“撕扯状”的论述,显然与“深刻”相去甚远。
  笔者认为可以教会学生写因果关系的描述性文字,理清自己思路,由此把整篇文章的思路构建起来,实现论述“一以贯之”。
  可以提出“四个问题”:观点是什么?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用描述性文字把这“四个问题”回答到位,理顺思路。如上文人类认知“盲点”的作文,学生思维混乱之际,我指导学生写一段因果式描述性文字,再搭建起论述思路。以下是310班王虹同学写的因果描述性文字及论述思路:
  因果描述性文字:人们的行为有违自己所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的“盲点”,即知行不统一,知易行难(针对性观点)。这是很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将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强调后果)。那么为什么出现“盲点”现象呢?是由于人性的贪婪、私心和局限性(因果分析)。所以我们要修身正己,扫除自身的“盲点”,知行合一,止于至善(提出办法)。
  搭建论述思路: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310班 王虹)
  1.针对性观点:人们的行为有违自己所推崇的道德标准,这是人类认知的“盲点”。这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强调后果:如某些干部十分清楚党的各种原则和规矩,义正词严地讲遵纪守法、廉洁奉公的道理,背地里却收受贿赂、以权谋私,突为官底线,即是知行不一。《人民的名义》中的赵德汉。
  3.因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知行不一?
  人性的贪欲
  人性的自私心
  人的局限性: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行事
  4.解决办法:明德尚行,将推崇的道德标准用于实践,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对于道德,不仅是表层的知道,而是内化于心,心存敬畏。
  行是知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强道德实践,重视一言一行,克服人性弱点。
  针对2017杭州二模卷作文,302班陈青丹同学写了描述性文字和论述思路:
  因果描述性文字:王龙德酒驾违法被处罚,却因贫困而由交警替他承担罚金(针对问题),我认为交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情”干涉“法”(观点)。同情弱者体现人性本善,但包庇弱者犯罪则是荒谬的。历史和现实的公正执法守法的美谈千古流传,启示我们法度的凛然不可亵渎。并且看似“无情”执法,维护的是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对违法者本人也是教育和警示,“温情”纵容对违法者贻害无穷(分析原因,层层深入)。面对社会对不同的人包容度迥异,面对“执法者”威严为“情”所困的现实(联系现实),因此,情在法外,情不乱法刻不容缓(解决办法)。
  搭建论述思路:
  情当在法外
  1.针对问题:王龙德酒驾违法被处罚,却因贫困由交警替他承担罚金
  2.观点:我认为交警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情”干涉“法”。
  3.因果分析:历史和现实公正执法守法的美谈,启示我们法度凛然不可亵渎。
  (深入一步)看似“无情”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违法者本人也是教育和警示,“温情”纵容違法则贻害无穷。
  (再深入一步)社会对不同的人包容度迥异,“执法者”威严为“情”所困的严峻现实。
  4.解决办法:情在法外,情不乱法,刻不容缓。
  (302班 陈青丹)
  行文思路就是整篇文章的骨架,能体现出作者严密的论证过程,主体部分是针对材料的观点句,运用因果分析、正反事实加以阐述,论述思路做到了“一以贯之”“步步深入”。
  笔者认为,如果指导学生经常对自己的论述思路运用因果描述性文字加以梳理,理顺思路,再搭建起顺畅的论述框架,就会形成“一以贯之”的论述气势。
  三、化整为零,规范论述语段
  论点提炼出来了,论述思路架构起来了,就为论述文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学实践中,笔者化整为零,着眼于从指导学生写论述片断出发,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精当的语言表述,教学生写符合逻辑、表达严密的论述语段。
  论述片断的训练分为开头段、阐述段,把它们作为论述文的“部件”,精心打磨,再将各“部件”“组装”成文。
  (一)开头段的规范入格训练
  文章的写法没有统一模式,不意味着文章就无规律可循,特别是对于初学论述文的学生来说,应该教给他们一定章法。
  笔者认为论述文的开头部分应由三部分组成:引入段、观点段和阐释段。这三部分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根据题目及自己的写法来灵活安排。
  其中引入段的内容可以是与主题相关的现象罗列,可以是用核心词的外延引入,也可以是直接概括材料入题,语言应简洁精练、生动活泼。
  观点段必须有明确的观点,考场作文的观点段最好独立成段,以起到醒目的作用。
  开头部分还应有个小的阐释段,对材料和观点做初步的阐释,以利于有力地推出论点。阐释段可以从正面入手,举些简短例子,用简洁的语言结合论点说理。或从反面入手,通过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写假设的句子,用反问设问句来强化论点,或者直接给你的对象下个定义,揭示核心词的内涵。
  开头部分大致分为以上三个部分,可分为三段来呈现,要点是段要短小,观点鲜明,点到题目材料,简洁有力地说理,并注重文采,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指导学生写2017杭州市二模作文的开头段:
  原稿开头段:
  情当在法外
  2016年10月辽宁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农民王龙德,因酒后驾驶三轮摩托车回家,被当地交警查到,受到罚款1500元、记12分、暂扣驾驶证6个月的处罚。当了解到他家境特别困难,两个孩子还在上学的情况后,执法交警凑钱帮他交了罚款。交警大队还与王龙德结成帮扶对子,春节前还组织大家捐款,为他送去5700元慰问金。面对这一新闻有人大赞其体现世间人情浓,而我却心头一紧:这样的同情是否要得?
  在我看来,这是“情”干涉了“法”,“情”当在“法”外。
  观点是鲜明的,问题是引述材料过多,没能突出材料的重点,缺乏精当的阐释,论点提出乏力。
  学生修改后的开头段:
  情当在法外
  不久前,被捕乞丐小偷受到千元善款热议未退,贫困农民酒驾被抓却获大笔慰问金的故事又掀起热潮。有人大赞世间人情浓,我却不由心紧:这样的同情是否要得?(引入段:相关现象、概括材料入题)
  “人之初,心本善。”我们同情弱者是人之善良本性。但是否这就意味着要对他们的错误也包容?不是的,若因是弱者便可法中留情,那岂不是人人可手举一块“弱者”之盾牌,而躲在其后心安理得地犯错甚至犯罪?这显然是荒谬之极的。(阐释段:从反面入手,反问设问强化,精当阐释)
  因此,在我看来,情应当在法之外。(观点段:观点鲜明,独立成段)
  修改后的开头段由社会相关现象入题,引用材料简洁,仅一句话就抓住要害,随之提出疑问,简洁新颖又夺人眼球。再从论题的对立面提出人性本善的疑问,推出荒谬的结论,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情当在法外。这个开头段比起最初的版本显得更为规范严密。   (二)阐述语段说理深入的训练
  1.如何使论述指向明确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论述文的阐述段,论据陈述内容太多,使用论据时,将自己知道的相关所有内容都写出来,很多枝节于论证没有指向性,论述自然不可能深刻。
  笔者注重加强对学生合理剪裁论据的训练,使论述指向明确。
  学生写的2017杭州市二模作文题阐述段原稿:
  包公大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包拯当官铁面无私,从不徇私枉法而被百姓深深的爱戴。可是当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也难以抉择。那时的包拯做庐州知县,一个老大娘来报案,被告人是包勉,包勉是包拯的侄子,包勉打死了老大娘的儿子,摔死了她的孙子,这是一起重大案件。包拯接到报案后立即下命令抓嫌疑人。他的嫂嫂前来求情,面对着年事已高嫂嫂,膝下无子这对于这个老人家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这个道理包拯何尝不懂,但是国法难容啊。包拯升堂后了解一切来龙去脉,就派人抓住包勉,一句“斩”,包拯的心仿佛被斩碎了。
  这样的严格执法才能真正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因此我们必须提倡法不容情,情不可乱法。
  学生一股脑地将包公大义灭亲的故事写上去,案件的细节、抓捕的过程等,对文章论述来说都不必要。“讲故事”加贴标签式,使论据陈述指向不明,没有说服力。
  修改后的语段:
  回首历史,包青天包大人因铁面无私而名垂千古,面对至亲的侄子犯罪,虽心头在泣血,青天白日明察秋毫的责任,依然让那威严的虎头铡斩断亲情,维护“法度”的尊严。面对现实,著名影星成龙因儿子房祖名吸毒而向公众含泪道歉,爱子之情不可谓不切切,但“情”终不可乱“法”,只能任由相关法律来制裁房祖名的罪行。(合理剪裁事例,事例陈述指向论点)
  这樣严格的执法守法看似无情却是真正的有情,因为它代表的是公平正义,它教会的是真正的守法。也只有如此才会让犯错者深刻反省从而改变自己,让围观者反躬自身从而警钟长鸣。一时的同情帮助了他一时免受责难,可放纵的后果极可能是毁了他的一生。这样的同情,是否违背了施予者的本心呢?所以,法律之中,唯有“公正”才是真正的“有情”。(针对论点做契合深入地分析,且层层递进)
  这段论据阐述“收放自如”,注重契合论点,舍弃无关的内容,而将与相关细节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使论据表述指向性十分明确。
  2.如何使论述抓住本质
  阐述段写作应该能够对物质层面的事实进行反思、质疑,采用层层追问的方式来探寻事件背后的原因,使论述抓住核心。而学生的写作常常是缺乏这一思维过程,只在一个平面打转。
  笔者曾布置一则作文题:
  “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成为“国民游戏”让众多青少年沉迷其中,《人民日报》怒怼“王者”,称其不是“荣耀”而是“农药”。
  请学生写一个200字的阐述段来论述“王者荣耀”何以成为“农药”。
  学生原稿:
  是什么让我们的“荣耀”成了“农药”?青少年薄弱的自制力无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催化剂。青少年自制力差,在游戏面前心理防线很容易就被摧毁。从每天就玩一把到每天玩两个小时,再到想玩就随时随地玩。青少年很快就沦陷其中,“王者荣耀”如“毒药”般快速地在青少年这个群体里漫延开来。青少年几乎无法从这个魔潭里脱身,只能不断地在“荣耀”的外表下不停地被“农药”摧残着。
  学生认为青少年自制力差是“王者荣耀”成“农药”的原因,论述就只在这一层面上重复,没有深度可言。
  我启发学生以追问的方式思考:为什么青少年面对“王者”毫无自控力?因为“王者”太好玩,青少年在其中得到快乐。为什么青少年在“王者”游戏中如此快乐?生活中还有让他们快乐的事吗?没有。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受阻,父母给予压力等。那么青少年沉迷“王者”,表面上是青少年自制力问题,背后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修改后的文稿:
  青少年为什么会沉迷游戏呢?他们到底想从中获得什么呢?是现实情感的发泄与补偿,是获得团队归属感还是成就感?为什么青少年会缺失情感、归属感与成就感呢?为什么有人会将这些矛头指向家庭、学校甚至社会与时代呢?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面对日渐功利和冷漠的社会,面对辛苦打拼以便养家的父母,面对周考月考各种考试泛滥的学校,使得青少年或者学习竞争压力山大,或者人际关系矛盾重重,或者处世哲学愤世嫉俗。如何化解?游戏自然成了最好的慰藉。
  因此,“王者荣耀”成“毒药”背后折射出的是教育问题、亲子关系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
  这一论述段以层层追问的写法,层层深入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显出了论述的深刻性。
  笔者坚持引导学生从审题立意、论点提炼、论述思路的架构、论述片断的练习等方面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一定实效。论述文如何写得深刻是一个大话题,毕竟思维的锤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教者倘能积极整合与开发论述文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真实的引领和帮助,就能给学生一支长篙,让他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实现思维的拓展与深入,写出更为深刻的论述文。
  参考文献
  [1]张开.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J].语文学习,2015 (7—8).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王佑军.李爱梅.写作教学的智慧[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4]雷其坤.中学作文高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2015年,45岁的“大黑马”周群飞以500亿元身家成为新一届中国“女首富”,这是胡润女富豪榜发布十年来诞生的第四位女首富,也是2015年“全球白手起家女首富”。然而,周群飞的成功却源于两次小小的创新。  提起周群飞的名字,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她是谁。但是,周群飞可能是与全球人“接触”最多的人。因为,人们的指尖每天都在周群飞生产的手机面板上点拨。于是,人们猜想周群飞可能是富二代,或者名校学霸。但是,真
【摘要】我国中职语文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下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一方面由于中职学校只注重专业课的教学,忽视中职语文的重要性,使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另外一方面语文授课方式非常呆板没有创新,也没结合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更加无从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需求。本文通过以就业为导向对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语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关于中职的语文教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师不得不思考  如何创新课堂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果全面提升的问题。本文基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工具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有着重大影响
李玉梅1998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艺教育专业,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黑龙江农垦广播电视学校北安分校现代农艺专业教师。工作中,李玉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她常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奔走于田间地头,研究生产问题、向专家请教学习、和农民谈天交心。凭着对事业的痴心、对工作的热心、对未来的信心,李玉梅被授予校级“优秀共产党员”、省级 “优秀教师”、省级 “教学新秀”、省级 “先进实验教师”、省级“创新能手”、总局
【摘要】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同时又是高考必考内容,而鉴赏小说中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是解读小说的关键。本文试从塑造小说形象的方法及鉴赏规律着笔,让小说中的人物“走进”课堂,力求识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真面目。  【关键词】考点考情;描写角度;鉴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小说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塑造有血
东汉人杨震,做荆州刺史时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过昌邑县。县令王密正是得到过杨震的举荐才做到这个位子的,得知杨震赴任路过昌邑,便心怀感激之情前去拜访,拜访时带了不少黄金做为谢礼。面对送到眼前的黄金,杨震拒不接受,对王密说:“我很了解你,可是你并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以为杨震这样说只是客套,于是压低了声音说:“这么晚了,没有人会知道的。”不料杨震听后更加生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
【摘要】《论语》,圣人之学,载道之学,君子治天下之学也。其书言简而意赅,对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记述生动,对孔门七十二贤之首颜回的记述更是频频出现。分析颜回的言与行可对当今中学生的学习观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反思。  【关键词】颜回;学习观念;借鉴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颜回的好学与仁  颜回好学,重在方法和态度上。孔子在教学中,很看重学生自己的主动性与拓展性。“不愤不启
公元25年,劉秀称帝后不久,赤眉军与更始帝打了起来。刘秀大喜,如果两军能拼个两败俱伤,自己正好坐收渔利,收复长安。  于是,刘秀令邓禹悄悄入关,邓禹虽然没有立即执行,但他还是亲率大军先打外围,把镇守栒邑的任务交给了冯愔和宗歆两位大将。这两位大将本来就面和心不和,而邓禹又没有明确责任。于是,两位大将为了争夺指挥权,竟然大打出手,甚至相互攻杀。  在此过程中,双方都派人告知邓禹,邓禹也及时进行了处理,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拓宽小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遨游。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能否认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阅
【摘要】宋代的诗词中很多“用典”,诗人借助典故来创设意境,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诗词含蓄但立意深刻。本文就宋代诗词中的用典进行列举分析。  【关键词】宋代;诗词;用典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古代文人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会使用很多艺术手法,用典就是其中之一。用典,也称用事,是指在作品中引用典故来发表个人意见、抒发自身情感的一种修辞方式。典故的内容既包括前人的事迹、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