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欣赏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在朗读中运用语言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朗读能力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属于母语基础教学,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积累大量的文字信息,多方面实现自我发展。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方法
朗读是对语文课本内容最直观的理解,对发展语言、陶冶学生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专项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各年级都需重视朗读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见解。
一、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兴趣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作为一种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理应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入手。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将朗读作为课本知识学习前的一个环节,而没有详细地向学生解释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每次课堂教学,学生都机械地从朗读文本开始,这种朗读在本质上是一种单纯的重复,朗读没有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知识符号的内化,因而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教师如果不能将朗读发展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体现朗读在母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普遍缺失。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技巧指导,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缺陷,不能迅速地实现自我总结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发声、情感共鸣等技巧,都是朗读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摒弃了这些而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教材文本,则对于朗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二、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1.激发兴趣,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养成阅读习惯,将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请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且要读出感情——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便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创建朗读环境和竞赛平台。朗读环境和朗读氛围的营造,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比、评、赶、超、奖活动。比就是每个月有朗读比赛,评就是学生自己评比。赶就是追赶上了更高层次,有了进步。超,就是超过了一个原来比自己好的同学,增强了自信心。奖就是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持之以恒,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2.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1)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提高能力。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演一演,让他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放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应的背景音乐。
3.加强朗读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量有限,但语言的模仿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指导尤为重要。它可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范读从心理上缩短了师生距离。教师先范读,学生学着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的范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性,要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指导。这样,他们的朗读兴趣自然油然而生,就会逐步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设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教育,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加以继承发扬。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培养方法
朗读是对语文课本内容最直观的理解,对发展语言、陶冶学生情感起到了关键作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专项内容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各年级都需重视朗读教学,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提出见解。
一、朗读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朗读兴趣的培养得不到重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作为一种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培养模式,理应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入手。当前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将朗读作为课本知识学习前的一个环节,而没有详细地向学生解释朗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每次课堂教学,学生都机械地从朗读文本开始,这种朗读在本质上是一种单纯的重复,朗读没有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知识符号的内化,因而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教师如果不能将朗读发展成为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无法体现朗读在母语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意义。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教师对朗读技巧的指导普遍缺失。
朗读能力的提高需要相应的技巧指导,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结构普遍存在缺陷,不能迅速地实现自我总结和积累,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特别是一些发声、情感共鸣等技巧,都是朗读能力培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摒弃了这些而一味地要求学生朗读教材文本,则对于朗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和提高无法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二、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朗读能力培养的思考
1.激发兴趣,营造自主阅读的氛围。
学生把阅读当做一种兴趣、休闲活动,将养成阅读习惯,将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至关重要。因而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需要,才会减轻疲劳感,才能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才能感受阅读的乐趣,才能事半功倍。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阅读的兴趣呢?
(1)扩大朗读训练面。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他们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相应的背景音乐,请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且要读出感情——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便激发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2)创建朗读环境和竞赛平台。朗读环境和朗读氛围的营造,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比、评、赶、超、奖活动。比就是每个月有朗读比赛,评就是学生自己评比。赶就是追赶上了更高层次,有了进步。超,就是超过了一个原来比自己好的同学,增强了自信心。奖就是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朗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持之以恒,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才能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2.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1)教师的范读。范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有经验的老师往往把范读作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有较强的模仿性。教师的范读读得好,学生会自然加以品味、体验、模仿,久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提高能力。
(2)表演式朗读。表演式朗读有两种:一是分角色表演式朗读。即先让学生演一演,让他走进文本,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形象贴切的表演,把文本中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配乐朗读。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放一些与文本内容相应的背景音乐。
3.加强朗读指导。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量有限,但语言的模仿力很强,因此,教师的范读指导尤为重要。它可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读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的范读从心理上缩短了师生距离。教师先范读,学生学着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的范读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性,要有利于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前只是说:“我们要带着喜悦的感情朗读。”并认为这就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指导。这样,他们的朗读兴趣自然油然而生,就会逐步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渐渐进入诗文所创设的意境,从而受到了审美教育,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事实证明,注重朗读教学,这个为古人沿用千载的传统教法,不仅不可摈弃,而且应该加以继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