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ler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巧问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这就要求提问针对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展开。课堂提问要具备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能够恰当地反映教学重难点。本文就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巧问,并让巧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巧问 素质教育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经历一个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1]课堂上的巧问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目标和途径,形成善于和乐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强能力。
  1.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准备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教师要提前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设计,注意设计出伪问题,较多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深度。[2]教师经常用的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语言,这种提问表面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并不会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二是问题设计没有目标性。教师提前准备的问题缺少主线,没有层次性和整体的思路,导致目标模糊的局限性。这种提问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之间没有合理联系,使得讲课的时间、教师的启发、授课的速度等都很随意。[3]三是脱离教学实际。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节,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出现答非所问的脱节情况。
  2.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提问不能跟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相吻合,即不能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提问,不能营造跟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中。二是提问过于求成,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因为时间紧张、考虑不充分等原因,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失去自信,挫伤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提问的对象范围过于狭窄。课堂提问只能涉及小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大面积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就不能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出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4]四是提问之后的评价不够科学。教师有时不能评价或是准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内容,不够耐心地倾听不同答案和不同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和有区别地进行点评,甚至会“熄灭”一些思考的“小火花”。
  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设计的有效探索
  一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思维水平,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果问题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无从下手,面对问题哑口无言,只能放弃回答,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没有深度,过于浅显,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挑战性,学习兴趣低下。[5]例如,《背影》讲的是父亲,可文章的题目却不是《父亲》,于是提问学生,为什么不用通俗朴实的《父亲》题目,却要用《背影》这样充满悬念的题目?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从而找到合理的答案。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既能体现教材的难点和主题,又简单易懂没有歧义。明确的题目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动脑筋想问题好好地分析,从而找到答案。三是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关注性。[6]问题要关注整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情况的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回答提问这个环节中。
  4.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的有效探索
  一是要把握良好的时机。即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解决课堂教学难点。二是要适时地调控。即调控好回答问题所给予的等候时间,不要以“一对一”的形式问答。三是要因人而异。即尊重不同的个体存在的差异。[7]课堂提问面向广大的学生,“量身定做”、“量才而问”。四是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即在学生的回答结束后,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真诚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重视和关爱。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是一门艺术,既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运用好“巧问”这把利剑,定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许多。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李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2]杨家贵.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周晓波.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提问更有效[J].广州市白云中学.
  [4]杨颖.课堂提问技巧[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5]杨英友等.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6.
  [6]胡书琴.教育能够改变什么[J].科学出版社,2005.12
  [7]刘军.教育学大众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其他文献
目的: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多数情况下以正常肠道菌群存在于人和动物中。现今大肠杆菌作为畜禽对抗生素耐药性的重要指示菌之一。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
选择和运用正确、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新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根本上走出低效率的阴影,就必须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带动学生高效的“学”。通过教师课堂上积极有效的引领和推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使课堂单位时间内最优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那么,如何才能进行有效教学呢?  一、教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语文实践则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这种理念无疑说明了语文教学必须带领学生步入实际生活,促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语文有深切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尊重独特感受,贴近生活实际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有二,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人文教育以培养进步的现代人为根本
摘 要: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与文化教育名人陶继新认为,学习是一种审美享受。作者主张,教师要为语文课堂多添几团“春意思”,避免让语文学习成为一场心力交瘁的精神苦役。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春意思 核心趣味 游戏精神  《曾国藩家训》里有一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所谓的“撑起两根穷骨头”,也就是说人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养活一团春意思”,按南京师范大学郦
摘 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师生互动环节的催化剂,也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文章从简明、准确的评价语,情真意切的评价语,导向性评价语,分层性评价语等方面,论述了教师的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学过程和谐融洽的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评价语言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催化剂  “先学后教”语文教学模式是建立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的落实,使得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调动了,教学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常见问题 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变化,学生调动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效率明显提高。这并不是说在语文课堂中就没有问题,下面笔者简要归纳语文教学中常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