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巧问作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要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这就要求提问针对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展开。课堂提问要具备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能够恰当地反映教学重难点。本文就怎样实现课堂教学的巧问,并让巧问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巧问 素质教育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经历一个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1]课堂上的巧问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目标和途径,形成善于和乐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强能力。
1.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准备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教师要提前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设计,注意设计出伪问题,较多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深度。[2]教师经常用的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语言,这种提问表面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并不会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二是问题设计没有目标性。教师提前准备的问题缺少主线,没有层次性和整体的思路,导致目标模糊的局限性。这种提问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之间没有合理联系,使得讲课的时间、教师的启发、授课的速度等都很随意。[3]三是脱离教学实际。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节,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出现答非所问的脱节情况。
2.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提问不能跟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相吻合,即不能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提问,不能营造跟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中。二是提问过于求成,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因为时间紧张、考虑不充分等原因,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失去自信,挫伤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提问的对象范围过于狭窄。课堂提问只能涉及小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大面积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就不能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出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4]四是提问之后的评价不够科学。教师有时不能评价或是准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内容,不够耐心地倾听不同答案和不同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和有区别地进行点评,甚至会“熄灭”一些思考的“小火花”。
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设计的有效探索
一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思维水平,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果问题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无从下手,面对问题哑口无言,只能放弃回答,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没有深度,过于浅显,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挑战性,学习兴趣低下。[5]例如,《背影》讲的是父亲,可文章的题目却不是《父亲》,于是提问学生,为什么不用通俗朴实的《父亲》题目,却要用《背影》这样充满悬念的题目?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从而找到合理的答案。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既能体现教材的难点和主题,又简单易懂没有歧义。明确的题目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动脑筋想问题好好地分析,从而找到答案。三是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关注性。[6]问题要关注整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情况的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回答提问这个环节中。
4.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的有效探索
一是要把握良好的时机。即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解决课堂教学难点。二是要适时地调控。即调控好回答问题所给予的等候时间,不要以“一对一”的形式问答。三是要因人而异。即尊重不同的个体存在的差异。[7]课堂提问面向广大的学生,“量身定做”、“量才而问”。四是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即在学生的回答结束后,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真诚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重视和关爱。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是一门艺术,既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运用好“巧问”这把利剑,定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许多。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李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2]杨家贵.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周晓波.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提问更有效[J].广州市白云中学.
[4]杨颖.课堂提问技巧[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5]杨英友等.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6.
[6]胡书琴.教育能够改变什么[J].科学出版社,2005.12
[7]刘军.教育学大众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巧问 素质教育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经历一个从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1]课堂上的巧问可以引导和启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目标和途径,形成善于和乐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强能力。
1.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准备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教师要提前对课堂上的问题进行设计,注意设计出伪问题,较多地运用科学合理的思想。设计的问题要注意具备一定的难度和深度。[2]教师经常用的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语言,这种提问表面上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实际上并不会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二是问题设计没有目标性。教师提前准备的问题缺少主线,没有层次性和整体的思路,导致目标模糊的局限性。这种提问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问题之间没有合理联系,使得讲课的时间、教师的启发、授课的速度等都很随意。[3]三是脱离教学实际。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脱节,不关注学生的想法和情感,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出现答非所问的脱节情况。
2.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环节存在的主要误区
一是提问不能跟课堂上的教学情境相吻合,即不能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提问,不能营造跟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到学习中。二是提问过于求成,不能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使得学生因为时间紧张、考虑不充分等原因,不能全面准确地回答问题。这样的提问根本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导致学生失去自信,挫伤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三是提问的对象范围过于狭窄。课堂提问只能涉及小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大面积学生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就不能实现点面的有机结合,出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4]四是提问之后的评价不够科学。教师有时不能评价或是准确评价学生的回答内容,不够耐心地倾听不同答案和不同的思维逻辑,有针对性和有区别地进行点评,甚至会“熄灭”一些思考的“小火花”。
3.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设计的有效探索
一是在问题的设计上要力求科学合理,体现一定的思维水平,体现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和能力。如果问题过于深奥,学生就会无从下手,面对问题哑口无言,只能放弃回答,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没有深度,过于浅显,就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没有挑战性,学习兴趣低下。[5]例如,《背影》讲的是父亲,可文章的题目却不是《父亲》,于是提问学生,为什么不用通俗朴实的《父亲》题目,却要用《背影》这样充满悬念的题目?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学习,从而找到合理的答案。二是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既能体现教材的难点和主题,又简单易懂没有歧义。明确的题目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动脑筋想问题好好地分析,从而找到答案。三是问题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关注性。[6]问题要关注整体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不同情况的学生,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到回答提问这个环节中。
4.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操作的有效探索
一是要把握良好的时机。即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把握合适的时机,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因势利导地解决课堂教学难点。二是要适时地调控。即调控好回答问题所给予的等候时间,不要以“一对一”的形式问答。三是要因人而异。即尊重不同的个体存在的差异。[7]课堂提问面向广大的学生,“量身定做”、“量才而问”。四是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即在学生的回答结束后,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给予学生真诚的反馈和帮助,让学生感受教师的重视和关爱。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问”是一门艺术,既能更好地服务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是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运用好“巧问”这把利剑,定能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许多。
参考文献:
[1]孔凡哲,李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民族教育,2006(5).
[2]杨家贵.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周晓波.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提问更有效[J].广州市白云中学.
[4]杨颖.课堂提问技巧[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
[5]杨英友等.语文阅读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6.
[6]胡书琴.教育能够改变什么[J].科学出版社,2005.12
[7]刘军.教育学大众心理学[J].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