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周二,上海美术馆以格外亮丽的姿态迎来了南京画家毛焰的个展《意犹未尽》,说它亮丽,是因为展览的总体布置出于一个法国环境艺术家和她团队之手,布展前他们特意带了色卡赶到南京毛焰的画室看了他的近50幅展品,那是一种相当内敛的灰绿或灰黄的调子,然后他们设想了很多方案来适应它们。在画展开幕式现场,记者看到这个团队的所有成员表情轻松。
在参加开幕式的来宾和观众中,毛焰混在人群中是比较难找的,因为他个头不大,服饰也不是很出挑,主要是他不习惯在这种场合显山露水,他甚至有点害羞地逃避上海同行的目光。
但是,他的画太强烈了,那是一种低调的、似乎是微风吹皱春池的强烈。有人说,在他的画前呆久了,经常会感到一阵晕眩袭来,还有人说,会感到有一道白光闪过,浑身就像触电一样。
体魄壮实高大的托马斯微笑着走向《托马斯系列》,领受大家友善的目光。没错,就是这个托马斯,毛焰的长期模特儿——其实是相当默契的合作伙伴。他本人比画中的形象帅多啦,周正、温柔、富有教养,有一种欧洲人的古典气质。当然,请注意他的鼻尖,略微上翘、削尖、有明显的侧影,于是就带了一点点小顽皮。
托马斯很值得画吗?或者,毛焰为什么选择这个欧洲人?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关系。从个话题切入窥视,也许是所有观众的愿望。
天才进京的第一件事
许多画家拿起画笔是出于一次偶然,但毛焰是为画画而生的。毛焰出生于湖南湘潭,他的父亲毛大亮在长沙一个科研所里工作,是一个“业余美术工作者’。这是毛焰自己的话,此外他编过舞蹈、摆弄过乐器,还写过小说,毛焰三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在单位里,看他画画,办展览,受到最初的美术熏陶,对涂涂抹抹也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毛大亮在那个时候没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将心中的愿望移植到儿子身上,希望延续一种闪亮的生命。
毛大亮开始教毛焰如何运笔,如何捕捉前眼的色彩与光线,油画、水彩、水粉、素描……像五谷杂粮一样塞给他吃。毛大亮的朋友和学生也一直看好这个瘦小的孩子,在他这个年龄层上,小家伙一直是拔尖的。大家就像一群母鸡,围着等待这枚蛋啄破壳。钻出毛绒绒的身体。而毛焰学得很轻松,似乎这一切都跟吃饭、睡觉一样,是出于一种本能。毛焰长大了,野心勃勃,意气奋发。他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挤上火车去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是他显然没有做好准备,文化科目考得一塌糊涂。名落孙山的毛焰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乡,想去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他父亲得知儿子这个想法后非常伤心地说:“中学老师有许多人可以胜任,我对你的期待可不是这个位置啊,你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毛大亮押宝押对了,第二年,毛焰经过卧薪尝胆式的努力,终于考上了中央美院。“报到后,结伙上街去撮了一顿?”记者问。
“当时我们油画班第二画室只有四个学生,我们结伴而行,直扑军博,去朝拜一张画,它就是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的《占领总统府》。”
倒行逆施的古典情怀
南京北部靠近长江大桥的一个艺术园区内毛焰的画室设在这里,这个以前生产面包车的厂区里还有30多个工作室,一辆刚买不久的“路虎”停在门口,看上去至少有几个月没洗了,园区里的小孩子在后车窗的灰尘上写了几行歪歪斜斜的字。
毛焰的画室是前年租下的,360平方米,他还嫌不够,又破墙搭了一个天棚,阳光从头顶的大幅玻璃窗流泻下来,罩着下面的油画架,摄影师看了一眼镜头就惊呼:光线太棒了!
黑檀原木做的一张中式画桌上排列着三个笔筒,这是毛焰挥洒水墨画的地方,但同样布满了灰尘。一只到处开裂的皮沙发是专供来访朋友坐的,他自己喜欢坐一张条纹布面沙发,两者共同之处是一样的破旧肮脏。一只可能是从某个剧团里捡来的戏箱权作了茶几,堆满了未洗的茶盅和油画颜料。靠墙搁着好几幅作品,是为展览准备的。架上还搁了一幅,画到一半,毛焰表示肯定在最后一刻画完,一起打包送到上海去。
这是上个周末,记者去南京采访毛焰时看到的情景。以往毛焰参加一些联展时,经常将未完成的作品送去,待画展结束后再继续画,许多观众包括同行居然看不出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他拿回来后,慢慢点起一支烟,面对未完成的作品,其中那些不为人知、难以察觉的精微部分,就在画室里慢慢享用。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钟表匠,专心致志地校正一只老旧的劳力士。
如果你对80年代中后期中央美院油画系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的话,特别是对那拨学生的能力与狂妄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本记者就没有必要对毛焰在那里的求学过程啰唆几句了,说难听点,谁教谁还不知道呢。一句话,毛焰在北京他已经有点名气了。再说啦,男孩子嘛,学艺术的,玩玩电脑游戏、泡泡酒吧、睡睡懒觉、侃侃大山,把个别同志贬损一通,很正常,毛焰就是这样打发光阴的,很快乐也很放松。然后毕业了,举起一升装的啤酒杯,向老师同学、还有首都告别。
1990年。
事实上,经过八五新潮洗礼的北京,在西方各种新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猛烈碰撞下的北京,毛焰是没法像宰予那样安然昼寝的。他的导师中,影响最大的是赵友萍,她是留苏的,还有几位导师也非常关心毛焰的成长。第二画室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实主义的油画语言。这样集中一个时期的刻苦训练造就了毛焰作品中特殊的艺术品位,也使得他在心态上总能超越所谓“当代艺术的实践”的时尚潮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定力。当时中国艺术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都力图与国际接轨,进入西方当代艺术的大框架中,对毛焰这样具有古典情结的人来说应该是极大的磨难和考验。
“当时是各方面都最好的时期,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在学校里交流、交融,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阂,心都是敞开的。我的同学中走出了刘小东、方力钧、赵半狄等今天风头仍然很健的艺术家,来美院进修的外地艺术家也很多,他们带来了新鲜空气。”毛焰一脸真诚地说,“各种艺术思潮我都要了解,我还看了许多诗歌、小说、话剧、电影等,新的东西我都如饥似渴地接受。那时,美院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在讲空间,讲激烈,讲力量,讲震撼,我和这些没有关系,我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条我是抱定宗旨不变的,那就是画画一定要地道。这对我而言一点也不能含糊,要学,就必须扎扎实实。”
毛焰和他的朋友们
离开北京这个当代艺术中心后,毛焰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无论在教学还在创作中,他都以湘伢子的性格,固执地探索古典绘画语言向当代艺术的转型。为了强调这一点,他扔下了写生,而且主要画肖像。肖像画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几乎是油画一出现,肖像画就随之诞生,并很快
在参加开幕式的来宾和观众中,毛焰混在人群中是比较难找的,因为他个头不大,服饰也不是很出挑,主要是他不习惯在这种场合显山露水,他甚至有点害羞地逃避上海同行的目光。
但是,他的画太强烈了,那是一种低调的、似乎是微风吹皱春池的强烈。有人说,在他的画前呆久了,经常会感到一阵晕眩袭来,还有人说,会感到有一道白光闪过,浑身就像触电一样。
体魄壮实高大的托马斯微笑着走向《托马斯系列》,领受大家友善的目光。没错,就是这个托马斯,毛焰的长期模特儿——其实是相当默契的合作伙伴。他本人比画中的形象帅多啦,周正、温柔、富有教养,有一种欧洲人的古典气质。当然,请注意他的鼻尖,略微上翘、削尖、有明显的侧影,于是就带了一点点小顽皮。
托马斯很值得画吗?或者,毛焰为什么选择这个欧洲人?
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关系。从个话题切入窥视,也许是所有观众的愿望。
天才进京的第一件事
许多画家拿起画笔是出于一次偶然,但毛焰是为画画而生的。毛焰出生于湖南湘潭,他的父亲毛大亮在长沙一个科研所里工作,是一个“业余美术工作者’。这是毛焰自己的话,此外他编过舞蹈、摆弄过乐器,还写过小说,毛焰三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在单位里,看他画画,办展览,受到最初的美术熏陶,对涂涂抹抹也发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毛大亮在那个时候没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将心中的愿望移植到儿子身上,希望延续一种闪亮的生命。
毛大亮开始教毛焰如何运笔,如何捕捉前眼的色彩与光线,油画、水彩、水粉、素描……像五谷杂粮一样塞给他吃。毛大亮的朋友和学生也一直看好这个瘦小的孩子,在他这个年龄层上,小家伙一直是拔尖的。大家就像一群母鸡,围着等待这枚蛋啄破壳。钻出毛绒绒的身体。而毛焰学得很轻松,似乎这一切都跟吃饭、睡觉一样,是出于一种本能。毛焰长大了,野心勃勃,意气奋发。他遇到了一个好时代,挤上火车去北京报考中央美术学院。但是他显然没有做好准备,文化科目考得一塌糊涂。名落孙山的毛焰灰头土脸地回到家乡,想去一所中学当美术老师。他父亲得知儿子这个想法后非常伤心地说:“中学老师有许多人可以胜任,我对你的期待可不是这个位置啊,你怎么可以轻易放弃呢?”
毛大亮押宝押对了,第二年,毛焰经过卧薪尝胆式的努力,终于考上了中央美院。“报到后,结伙上街去撮了一顿?”记者问。
“当时我们油画班第二画室只有四个学生,我们结伴而行,直扑军博,去朝拜一张画,它就是陈逸飞与魏景山合作的《占领总统府》。”
倒行逆施的古典情怀
南京北部靠近长江大桥的一个艺术园区内毛焰的画室设在这里,这个以前生产面包车的厂区里还有30多个工作室,一辆刚买不久的“路虎”停在门口,看上去至少有几个月没洗了,园区里的小孩子在后车窗的灰尘上写了几行歪歪斜斜的字。
毛焰的画室是前年租下的,360平方米,他还嫌不够,又破墙搭了一个天棚,阳光从头顶的大幅玻璃窗流泻下来,罩着下面的油画架,摄影师看了一眼镜头就惊呼:光线太棒了!
黑檀原木做的一张中式画桌上排列着三个笔筒,这是毛焰挥洒水墨画的地方,但同样布满了灰尘。一只到处开裂的皮沙发是专供来访朋友坐的,他自己喜欢坐一张条纹布面沙发,两者共同之处是一样的破旧肮脏。一只可能是从某个剧团里捡来的戏箱权作了茶几,堆满了未洗的茶盅和油画颜料。靠墙搁着好几幅作品,是为展览准备的。架上还搁了一幅,画到一半,毛焰表示肯定在最后一刻画完,一起打包送到上海去。
这是上个周末,记者去南京采访毛焰时看到的情景。以往毛焰参加一些联展时,经常将未完成的作品送去,待画展结束后再继续画,许多观众包括同行居然看不出是不是已经完成了。他拿回来后,慢慢点起一支烟,面对未完成的作品,其中那些不为人知、难以察觉的精微部分,就在画室里慢慢享用。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钟表匠,专心致志地校正一只老旧的劳力士。
如果你对80年代中后期中央美院油画系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的话,特别是对那拨学生的能力与狂妄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本记者就没有必要对毛焰在那里的求学过程啰唆几句了,说难听点,谁教谁还不知道呢。一句话,毛焰在北京他已经有点名气了。再说啦,男孩子嘛,学艺术的,玩玩电脑游戏、泡泡酒吧、睡睡懒觉、侃侃大山,把个别同志贬损一通,很正常,毛焰就是这样打发光阴的,很快乐也很放松。然后毕业了,举起一升装的啤酒杯,向老师同学、还有首都告别。
1990年。
事实上,经过八五新潮洗礼的北京,在西方各种新思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猛烈碰撞下的北京,毛焰是没法像宰予那样安然昼寝的。他的导师中,影响最大的是赵友萍,她是留苏的,还有几位导师也非常关心毛焰的成长。第二画室对学生的要求就是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现实主义的油画语言。这样集中一个时期的刻苦训练造就了毛焰作品中特殊的艺术品位,也使得他在心态上总能超越所谓“当代艺术的实践”的时尚潮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需要很大的定力。当时中国艺术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艺术家和批评家们都力图与国际接轨,进入西方当代艺术的大框架中,对毛焰这样具有古典情结的人来说应该是极大的磨难和考验。
“当时是各方面都最好的时期,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在学校里交流、交融,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隔阂,心都是敞开的。我的同学中走出了刘小东、方力钧、赵半狄等今天风头仍然很健的艺术家,来美院进修的外地艺术家也很多,他们带来了新鲜空气。”毛焰一脸真诚地说,“各种艺术思潮我都要了解,我还看了许多诗歌、小说、话剧、电影等,新的东西我都如饥似渴地接受。那时,美院里所有的地方,所有的人都在讲空间,讲激烈,讲力量,讲震撼,我和这些没有关系,我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条我是抱定宗旨不变的,那就是画画一定要地道。这对我而言一点也不能含糊,要学,就必须扎扎实实。”
毛焰和他的朋友们
离开北京这个当代艺术中心后,毛焰来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无论在教学还在创作中,他都以湘伢子的性格,固执地探索古典绘画语言向当代艺术的转型。为了强调这一点,他扔下了写生,而且主要画肖像。肖像画是一个古老的题材,几乎是油画一出现,肖像画就随之诞生,并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