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堂远离了世间的喧嚣,让杜甫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杜甫在这里栽花种树,踏青访野,喝酒吟诗,颇有桃花源中人之感。然而杜甫还是有心事,一个人独酌沉思时,他想起了李白。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和交往,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两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互相碰撞出的耀眼火花,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在中国诗坛传颂了一千两百多年,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曾这样评论李白和杜甫的相聚:“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闻一多的评论很夸张,是诗人对诗人的评论。不过细想一下,这两位大诗人相遇,确实是千载难逢的事件。那时没有新闻媒体,不会对这样的相遇作任何报道,也没有人描绘他们见面的情景和交往的细节,后人只能通过两个人的相关诗作来想象。我读过很多种李白和杜甫的传记和评传,关于李杜的交往的描述,多来自他们的诗歌。
李白和杜甫公元744年在洛阳相遇,其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位大诗人都以赤子之心相待,一拍即合。他们结伴出游,诗酒会心。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有关于他们真挚友谊的描述:“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杜相处的时间极短,却互相倾慕、互相理解,并将文人间这种珍贵的友谊保持终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年轻的杜甫对李白的赞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这是诗人对诗艺和友情的见解。而李白没有因为年长于杜甫而摆架子,两人结伴同游齐鲁,陶醉于山水,分手后,互寄诗笺倾诉别情。李白诗曰:“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也以诗抒怀:“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李杜之间的友情一如高山流水,随他们的美妙诗句而绵延不绝。
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时,李白正在长江沿岸漂泊流浪,他的病老之身,已难以承受跋山涉水的浪迹生涯。两个人已经分别十多年。在这之前,李白饱经挫折和磨难,因错投了军队,甚至被流放,遭牢狱之灾,也被不明真相的人诟病。杜甫在草堂的那两年,正是李白生命的最后两年。战乱年代,信息不通,杜甫不知李白行踪,但他心里经常牵挂着他。当年前分手时,李白曾赠杜甫这样的诗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此时,这诗句正是这两个好友之间的时空和精神的写照。公元762年,是杜甫到成都的第三年,李白病倒在安徽当涂,孤独无援,情景凄凉。李白感觉死神已在身边徘徊,写下了最后一首诗《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也许是两位大诗人心灵感应,那天在草堂,杜甫望着窗外的晚霞夕照,想起分别十多年天各一方的李白,提笔写了五律《不见》,诗题有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和李白,人虽不见,心却相通。杜甫在草堂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更思念漂泊流浪中的李白。李白在《临终歌》中感叹:“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实是在为自己哀叹,哀叹知音稀缺。他不知道,这时,远在蜀中的杜甫,正在思念着他。“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希望李白能回到蜀中故乡,这样他们可以再相聚欢叙。然而无人能阻挡死神的脚步,李白在当涂黯然归西,两位大诗人再无重逢的机会。让人欣慰的是,李杜诗篇永恒不朽,诗中刻录了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痕迹,人间的真挚友情,如日月行空,地久天长。 (九)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李白和杜甫的相遇和交往,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两位同时代的伟大诗人,互相碰撞出的耀眼火花,以及他们之间的友情,在中国诗坛传颂了一千两百多年,至今还在被人津津乐道。闻一多在《杜甫》一文中曾这样评论李白和杜甫的相聚:“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闻一多的评论很夸张,是诗人对诗人的评论。不过细想一下,这两位大诗人相遇,确实是千载难逢的事件。那时没有新闻媒体,不会对这样的相遇作任何报道,也没有人描绘他们见面的情景和交往的细节,后人只能通过两个人的相关诗作来想象。我读过很多种李白和杜甫的传记和评传,关于李杜的交往的描述,多来自他们的诗歌。
李白和杜甫公元744年在洛阳相遇,其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位大诗人都以赤子之心相待,一拍即合。他们结伴出游,诗酒会心。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有关于他们真挚友谊的描述:“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杜相处的时间极短,却互相倾慕、互相理解,并将文人间这种珍贵的友谊保持终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年轻的杜甫对李白的赞叹。“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这是诗人对诗艺和友情的见解。而李白没有因为年长于杜甫而摆架子,两人结伴同游齐鲁,陶醉于山水,分手后,互寄诗笺倾诉别情。李白诗曰:“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杜甫也以诗抒怀:“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李杜之间的友情一如高山流水,随他们的美妙诗句而绵延不绝。
杜甫在成都草堂定居时,李白正在长江沿岸漂泊流浪,他的病老之身,已难以承受跋山涉水的浪迹生涯。两个人已经分别十多年。在这之前,李白饱经挫折和磨难,因错投了军队,甚至被流放,遭牢狱之灾,也被不明真相的人诟病。杜甫在草堂的那两年,正是李白生命的最后两年。战乱年代,信息不通,杜甫不知李白行踪,但他心里经常牵挂着他。当年前分手时,李白曾赠杜甫这样的诗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此时,这诗句正是这两个好友之间的时空和精神的写照。公元762年,是杜甫到成都的第三年,李白病倒在安徽当涂,孤独无援,情景凄凉。李白感觉死神已在身边徘徊,写下了最后一首诗《临终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也许是两位大诗人心灵感应,那天在草堂,杜甫望着窗外的晚霞夕照,想起分别十多年天各一方的李白,提笔写了五律《不见》,诗题有注“近无李白消息”: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杜甫和李白,人虽不见,心却相通。杜甫在草堂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更思念漂泊流浪中的李白。李白在《临终歌》中感叹:“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其实是在为自己哀叹,哀叹知音稀缺。他不知道,这时,远在蜀中的杜甫,正在思念着他。“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杜甫希望李白能回到蜀中故乡,这样他们可以再相聚欢叙。然而无人能阻挡死神的脚步,李白在当涂黯然归西,两位大诗人再无重逢的机会。让人欣慰的是,李杜诗篇永恒不朽,诗中刻录了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痕迹,人间的真挚友情,如日月行空,地久天长。 (九)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