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文学相关论文
本文主要谈的是晚年鲁迅的思想,即1927—1936年鲁迅晚年。重点针对几种对晚年鲁迅的看法探讨了晚年鲁迅的铮铮硬骨,笔走龙蛇,启蒙......
1933年初,年仅22岁的徐懋庸以他犀利的笔锋,独特风格的杂文走上文坛,引起人们关注,受到鲁迅先生的器重,鲁迅为他的《打杂集》作序,并介绍......
近年来,文坛的纠纷似乎有增多的趋势:去年有一位作家要把批评家送上法庭,今年又有一位导演扬言要把影评人的牙齿敲掉。还有不少读......
恩恩怨怨二十年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重要罪状之一,就是胡风向中共中央政治局所上书的三十万言书。 这到底是一本什么样......
返观《赛金花》创作背景、演出内容及话剧公演后的群体接受效果,并将赛金花与夏衍紧随之后创作的《自由魂》中秋瑾相对照,可发现二......
1978年9月5日,中组部的一位干部写信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云,反映文艺界的部分同志,由于过去的一些隔阂,对上世纪30年......
一一九三一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三省以后,一般文化青年不满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知道日帝国主义......
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日左右,党中央从陕北瓦窑堡派遣我到上海去工作,中央给的任务是四个:1.在上海设法建立一个电台,把所能得到的......
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两个口号"论争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对"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史分阶段做了一个归类清理,并分析了造......
1936年的“两个口号”之争是近代学术界的一个重要事件,它表明了左翼文学界在理论与运动中的本质分歧。长久以来,人们较为关注鲁迅......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是革命和进步文学阵营在民族危机时期文艺论争。“文化......
郭沫若与东京质文社蒋成德1928年2月24日,郭沫若在大革命失败之后,受到蒋介石的通缉而流亡日本,开始了文化“创造”的又一个时期:对中国古代史......
【正】我研究过海外华文文学,还招收过这方面的博士生。对于这个学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研究和教学之余,我总强烈地感觉到,将海外......
我们翻译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原书名)、《十批判书》之后,《图书》杂志邀请我们撰写译后感想。我觉得这个工作交给其他......
【正】 早在三十年代初,周扬一伙就在“左联”内部结成了以“四条汉子”为核心的宗派小集团。他们呼朋引类,网罗亲信,打击鲁迅,排......
上世纪30年代初,以上海为中心的党所领导的革命文艺界,曾就如何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引发了一场“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
1、从创造社到“左联” 沈起予1903年1月生于四川巴县一品场,1970年1月卒,终年68岁。1920年赴日进东京高等预备学校,后考入京都帝......
一 “两个口号”论争评价的几个阶段“两个口号” ,是指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提出的“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正>1955年发生了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件。这是一件历时25年的错案。这个错案是怎样酿成的呢?事情要从胡风本人的经历和文艺思......
<正> 今年《南京师大》(社会科学版)第一期刊载唐纪如的文章,题为《敌乎友乎,岂无公论?——重评徐懋庸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致鲁迅......
1970年9月,在中共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和林彪集团之间爆发了冲突。会后,毛泽东要求在全党进行一次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面的教育,提......
〔整理者说明〕 在周扬同志留下的遗物中 ,我发现了一份他亲笔写下的关于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一文草稿。草稿前并附有一封......
1935年秋至1936年秋上海左翼文艺界发生的“两个口号”论争,是在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发生的论争,影响至为深远。它也......
期刊
<正>1972年秋天,冯雪峰好容易从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的"炼狱"中调回了北京,我是前一年夏天调回来的,彼此又可见面了,互访了,......
<正>叶德浴先生在《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7期发表了《郭沫若对鲁迅态度剧变之谜》,对郭沫若两次"剧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期刊
<正>引言1920年,列宁制止了"无产阶级文化派"想创造一种"无产阶级文化"并使之独立于党的控制之外的尝试。1932年4月,《真理报》发......
<正> 雪峰同志奉党中央委派于一九三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到达上海进行情报和统战等方面工作。关于他抵沪的时间本来是早已肯定了的,但......
期刊
<正> 林彪、“四人帮”诬蔑建国以来的文艺战线是“黑线专政”,而且说,这个“黑线”的根子在三十年代,又粗又长,特别是对“国防文......
<正> “并存”论与“对立”论的分歧一九三六年的两个口号论争,自从鲁迅在答徐懋庸的文章中,详细说明了两个口号的关系,提出“这两......
<正> 三十年代中期,关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和“国防文学”两个口号的论战,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几十年来牵动了很多......
期刊
<正> 今天听到郭沫若同志逝世的消息,我感到很沉痛。这使我想起一九三六年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传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保安的时候,我......
<正> “四人邦”为了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罪恶目的,使用的一个卑鄙手段,就是靠谣言惑众,欺世骗人。在鲁迅研究问题上,他们也制造了......
这里发表的讨论三十年代“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论争的三篇文章,是今年三月中旬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
<正> 近几年来,关于一九三六年文艺界两个口号论争的评价问题,学术界曾经展开了很热烈的讨论,推倒了“四人帮”加于国防文学的种种......
<正> 从一九七八年春天开始,我国学术界就曾对三十年代“两个口号”论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这场论争本身是属于......
<正> 过去的路与未来的路本文将说明:所谓“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个说法也许并不确切,所以我们宁可称之为“一九三六年文艺界的论争......
期刊
<正> 一九三六年发生的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距今巳四十多年了。对于这次论争的性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