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普鸣教授将中国哲学思想置于当代西方社会的背景之下,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反直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迈克尔·普鸣,这个戴眼镜的高个所教授的《中国古典道德和政治理论》一课是哈佛第三受欢迎的课程,仅排在“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入门”之后。2007年,普鸣教授第二次开设此课时,由于人数太过爆满以至于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把教室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本科生选择花一学期的时间去研究深奥的中国哲学呢?记者克里斯汀(Christine Gross-Loh)被这一现象吸引,她本人也是哈佛大学东亚历史系的博士毕业生,对中国哲学也是颇有研究,于是她又回到了母校与普鸣教授联系,然后就就有了两人合作的这本新书《道:在良好生活的问题上中国哲学家可以教给我们什么》。这本书和普鸣教授的哈佛课程一样宣称“会改变你的生活”。
为什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们提出的生活的艺术会对今天美国的大学生或者进一步说所有的西方人有用呢?《道》这本书最先解释的就是这个问题。请想象一下,在某个社会,人们对什么是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这个根本问题都存在分歧,他们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互相争斗。这听起来像21世纪的美国社会,而事实上说的是2500年前的中国。普鸣教授将中国哲学思想置于当代西方社会的背景之下,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反直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从而教给他们怎样更幸福地生活。
书中大体用三个章节介绍了儒家思想,另外三章介绍了大致可以归于道家传统的思想。在每一章,作者强都调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如何颠覆了现代西方的理念,以及这种思想会对日常决策产生什么影响。
西方讲究独立和追求真正的自我,孔子则强调社会礼仪。孔子的观点听上去有些沉闷和保守。实际上,笑脸迎人装作并不生气时,或者选择一言不发而非猛烈抨击,其实更成熟。西方人对本真性的尊崇,使他们对仪式性的行为或者说“假装”产生了怀疑。展露“真实的自己”难道不是更好的做法吗?孔子的教导相反,他认为,某些仪式——特别是那些“装作”仪式——具有转换性的作用,因为它们能打破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书中写道:通过假装,我们转换成为善良而大度的人,而不是那种只顾表达自己心中真实所想却不管言语是否伤人的人。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些仪式,让行为引导我们的感想而不是感情引导行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就能变成不同且更好的人。
此外书中还引用孟子的学说,证明人生制定明确的计划是不可行的。制定人生计划有什么不对呢?书中说,“当你制定人生计划时,你为将来的自己做决定的依据是今天的自己,而不是你将来能够成为的那个自己……孟子不会赞赏这种坚守重大决定从而把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做法,他会通过微小可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庄子说人应该训练自己“顺乎自然”,而不是用所谓的理性或者逻辑封闭自我。书中说,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其大小(晚饭吃什么、下学期选什么课、以后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如果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心脑结合、理性与感性合二为一,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关于老子的“以柔克刚”。书中说“老子要我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做彼此相连,而不是相互区分、泾渭分明。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运用对这些联系的理解来与他人达成协调。通过协调你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人。你无需直接对他人施加力量,这样你可以引领他人同时不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你的主宰。”
在当今社会,青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好高骛远,然而在知道了中国哲学背后,大事与小事的关联以后,就应注意日常小事,明白大事始于最不起眼的行为,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思想学会,在现代社会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如何去创造一个天朝上邦;如何去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而这才应是当代年轻人的正确观念。这也是中国哲学在全美——不仅是哈佛大学——开始盛行起来的原因。
The Path
作者: Michael Puett / Christine Gross-Loh
出版社: Simon
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迈克尔·普鸣,这个戴眼镜的高个所教授的《中国古典道德和政治理论》一课是哈佛第三受欢迎的课程,仅排在“经济学入门”和“计算机入门”之后。2007年,普鸣教授第二次开设此课时,由于人数太过爆满以至于台阶上、讲台上、甚至门外大厅里都挤满了听课的同学。最后,哈佛大学把教室移至了学校最大的教室——桑德斯礼堂。
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本科生选择花一学期的时间去研究深奥的中国哲学呢?记者克里斯汀(Christine Gross-Loh)被这一现象吸引,她本人也是哈佛大学东亚历史系的博士毕业生,对中国哲学也是颇有研究,于是她又回到了母校与普鸣教授联系,然后就就有了两人合作的这本新书《道:在良好生活的问题上中国哲学家可以教给我们什么》。这本书和普鸣教授的哈佛课程一样宣称“会改变你的生活”。
为什么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哲学们提出的生活的艺术会对今天美国的大学生或者进一步说所有的西方人有用呢?《道》这本书最先解释的就是这个问题。请想象一下,在某个社会,人们对什么是彼此之间和谐相处的最佳方式这个根本问题都存在分歧,他们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互相争斗。这听起来像21世纪的美国社会,而事实上说的是2500年前的中国。普鸣教授将中国哲学思想置于当代西方社会的背景之下,为读者提供了具体的、反直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观点,从而教给他们怎样更幸福地生活。
书中大体用三个章节介绍了儒家思想,另外三章介绍了大致可以归于道家传统的思想。在每一章,作者强都调这些中国古代的思想如何颠覆了现代西方的理念,以及这种思想会对日常决策产生什么影响。
西方讲究独立和追求真正的自我,孔子则强调社会礼仪。孔子的观点听上去有些沉闷和保守。实际上,笑脸迎人装作并不生气时,或者选择一言不发而非猛烈抨击,其实更成熟。西方人对本真性的尊崇,使他们对仪式性的行为或者说“假装”产生了怀疑。展露“真实的自己”难道不是更好的做法吗?孔子的教导相反,他认为,某些仪式——特别是那些“装作”仪式——具有转换性的作用,因为它们能打破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书中写道:通过假装,我们转换成为善良而大度的人,而不是那种只顾表达自己心中真实所想却不管言语是否伤人的人。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些仪式,让行为引导我们的感想而不是感情引导行为,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就能变成不同且更好的人。
此外书中还引用孟子的学说,证明人生制定明确的计划是不可行的。制定人生计划有什么不对呢?书中说,“当你制定人生计划时,你为将来的自己做决定的依据是今天的自己,而不是你将来能够成为的那个自己……孟子不会赞赏这种坚守重大决定从而把自己限制在条条框框里的做法,他会通过微小可行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庄子说人应该训练自己“顺乎自然”,而不是用所谓的理性或者逻辑封闭自我。书中说,我们做每一个决定时,无论其大小(晚饭吃什么、下学期选什么课、以后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如果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将心脑结合、理性与感性合二为一,那么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关于老子的“以柔克刚”。书中说“老子要我们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看做彼此相连,而不是相互区分、泾渭分明。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运用对这些联系的理解来与他人达成协调。通过协调你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他人。你无需直接对他人施加力量,这样你可以引领他人同时不会让对方觉得受到了你的主宰。”
在当今社会,青年人由于种种原因,常常好高骛远,然而在知道了中国哲学背后,大事与小事的关联以后,就应注意日常小事,明白大事始于最不起眼的行为,通过学习中国古典思想学会,在现代社会如何去做一个君子;如何去创造一个天朝上邦;如何去拥有一个丰盛的人生。而这才应是当代年轻人的正确观念。这也是中国哲学在全美——不仅是哈佛大学——开始盛行起来的原因。
The Path
作者: Michael Puett / Christine Gross-Loh
出版社: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