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诗歌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生活经验介入诗歌欣赏,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对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赏析,读者如果没有对瀑布的直观认识与了解,就肯定不会对诗歌描绘的那种天然趣成,恢弘壮丽的景象有所感悟,就肯定不会对诗人那份豪迈洒脱的灵性心存赞许。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赏诗与个人的生活经验是需要融会贯通的。实践证明,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可以帮助学生贴近诗人激扬的心境,融入诗情,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情趣,走出“读不懂诗”这一困惑。
一、把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
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诗歌作品,就是让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的过程。诗歌是激情的果实。诗人是在他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的冲击下,才拿起笔写出感情饱满的诗篇的。诗人的喜、怒、哀、乐,每一种情感的产生都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直接相关。如《雨巷》 中的“我”,满怀希望,企图在雨的洗礼中,滤尽日子里的纷纷扰扰,而求得一份馨香静谧的心情。然而,事与愿违。此时,那日日走过的青石板的巷道,在诗人的心里,竟是如此失魂落魄。全诗笼罩着浓重的空虚、哀伤、惆怅的情绪。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回想自己不开心的事,并且找出情绪低落的原因。然后过渡到替诗人找原因。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自然会发现,没有阳光、生机和活气的“雨巷” 其实是暗喻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诗歌中,诗人的感觉和感情往往需要通过意象的传达才得以实现。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物象,是建立在诗人主观想象之上的。例如《关雎》 的开头,为什么要用雎鸠鸟儿来起兴而不用麻雀呢?因为雎鸠鸟是一种感情专一的、出入成双成对的鸟。麻雀则显然达不到这个目的。显然,为了表达纯真的爱情这一主题,正是这一生活经验左右了诗人对意象的取舍。
二、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
既然意象取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认知活动,接受诗人的构思。把诗人用语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以期与诗人心心相印。例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文中,诗人运用了“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在教学中,可试作如下引导:古老的取水工具“水车”与现代机械化的“抽水机”相比,哪个的工作效率高?这样,学生很快地弄清楚了,“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着祖国的贫穷、落后与衰败,其中流溢着诗人对旧中国的感伤的呐喊和虔诚的忠贞。而这一思想感情恰恰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认知。
诗歌中,完全用“情语”表达得“直露”的占少数,而完全用“景语”含蓄传达感情的很多,“景语”和“情语”结合运用的就更加多。因此,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与美的印象,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没有生活经验,读者很难适应诗歌的跳跃性,也无法丰富经由诗人浓缩后的意象的内涵与思想。
三、感受诗人情趣,重新体味生活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大为提高,而改变以往“一筹莫展”的状态,对诗歌和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够披情入文,心领神会,至少也能自圆其说。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的时候,有位学生对“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理解,就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柳”是“新娘”,那么,“新郎”会是谁呢?诗人就是“新郎”!有楚楚动人、娇姿妩媚的“新娘”作伴,其情也绵绵,其乐也融融。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即,诗人把对康桥的依恋巧妙地浓缩、移就于新婚夫妇的柔情蜜意,使得这一抒情主体新颖、别致而又可亲可感。正是这样,读者在与诗人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回想生活经历,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当然,我们在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的时候,还得参照、综合其他方面的知识,尽量避免自以为是,盲目乱猜,才不至于误解或曲解诗人的心意。
一、把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
引导学生融自己的情感于诗歌作品,就是让生活经验内化为丰富的内心体验的过程。诗歌是激情的果实。诗人是在他内心不可抑制的激情的冲击下,才拿起笔写出感情饱满的诗篇的。诗人的喜、怒、哀、乐,每一种情感的产生都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判断和评价直接相关。如《雨巷》 中的“我”,满怀希望,企图在雨的洗礼中,滤尽日子里的纷纷扰扰,而求得一份馨香静谧的心情。然而,事与愿违。此时,那日日走过的青石板的巷道,在诗人的心里,竟是如此失魂落魄。全诗笼罩着浓重的空虚、哀伤、惆怅的情绪。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回想自己不开心的事,并且找出情绪低落的原因。然后过渡到替诗人找原因。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自然会发现,没有阳光、生机和活气的“雨巷” 其实是暗喻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地ㄔ亍着的彷徨者。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则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在诗歌中,诗人的感觉和感情往往需要通过意象的传达才得以实现。所谓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外在物象,是建立在诗人主观想象之上的。例如《关雎》 的开头,为什么要用雎鸠鸟儿来起兴而不用麻雀呢?因为雎鸠鸟是一种感情专一的、出入成双成对的鸟。麻雀则显然达不到这个目的。显然,为了表达纯真的爱情这一主题,正是这一生活经验左右了诗人对意象的取舍。
二、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
既然意象取材于自然,来源于社会,我们当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觉等认知活动,接受诗人的构思。把诗人用语言描绘的一切还原为生活中的画面,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以期与诗人心心相印。例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文中,诗人运用了“破旧的老水车”这一意象。在教学中,可试作如下引导:古老的取水工具“水车”与现代机械化的“抽水机”相比,哪个的工作效率高?这样,学生很快地弄清楚了,“破旧的老水车”象征着祖国的贫穷、落后与衰败,其中流溢着诗人对旧中国的感伤的呐喊和虔诚的忠贞。而这一思想感情恰恰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感觉认知。
诗歌中,完全用“情语”表达得“直露”的占少数,而完全用“景语”含蓄传达感情的很多,“景语”和“情语”结合运用的就更加多。因此,运用生活经验品味诗人寄托在意象中的情怀与美的印象,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没有生活经验,读者很难适应诗歌的跳跃性,也无法丰富经由诗人浓缩后的意象的内涵与思想。
三、感受诗人情趣,重新体味生活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大为提高,而改变以往“一筹莫展”的状态,对诗歌和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够披情入文,心领神会,至少也能自圆其说。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一文的时候,有位学生对“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的理解,就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金柳”是“新娘”,那么,“新郎”会是谁呢?诗人就是“新郎”!有楚楚动人、娇姿妩媚的“新娘”作伴,其情也绵绵,其乐也融融。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即,诗人把对康桥的依恋巧妙地浓缩、移就于新婚夫妇的柔情蜜意,使得这一抒情主体新颖、别致而又可亲可感。正是这样,读者在与诗人的相互交流中,在对生活的重新体味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回想生活经历,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当然,我们在运用生活经验欣赏诗的时候,还得参照、综合其他方面的知识,尽量避免自以为是,盲目乱猜,才不至于误解或曲解诗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