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 生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于是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实际作用。这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旧知设计课堂教学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学数学到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感受成功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他的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进步意义。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缺乏生活色彩的课堂将是枯燥乏味的。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有过一则调查报道,调查对象是136名小学数学教师:师范毕业后,你是否经常阅读有关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文章?你是否复习过中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收集数学素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的教师零散地看过一些数学基础理论的文章;除了应付成人高考,没有教师复习过中学数学知识;除了上公开课、评优课,仅有14%的教师有时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只有在平时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才能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我用生活化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再来玩,愿意吗?课件依次出示词语: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学生回答是“十”。用生活化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
教学情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场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一般要以有关生活实例为教学准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计算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算账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裁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进生活。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教学活动与生活
设计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的教学外,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至关重要。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故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生活实践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从而加深体会,将知识学会、学牢、学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第106—107页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除了可以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可组织室外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数学知识与生活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时时处处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应用数学的积极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掌握知识。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做单位的例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数学教学,2006,3.
[3]李红.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徐州教育科研,2003,1.
关键词: 教学内容 教学情境 教学活动 数学知识 生活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和应用的脱节,于是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实际作用。这对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已有的旧知设计课堂教学和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小学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从学数学到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切实感受成功解决生活问题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强调教学做合一。”他的思想在当今时代依然具有进步意义。课堂既是数学的又是生活的,缺乏生活色彩的课堂将是枯燥乏味的。
一、教学内容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联系。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一些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生活化,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主动学习、理解和应用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上有过一则调查报道,调查对象是136名小学数学教师:师范毕业后,你是否经常阅读有关小学数学基础理论的文章?你是否复习过中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你是否经常收集数学素材?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1%的教师零散地看过一些数学基础理论的文章;除了应付成人高考,没有教师复习过中学数学知识;除了上公开课、评优课,仅有14%的教师有时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只有在平时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才能对数学习题中的具体情节和数据作调整、改编,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如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我用生活化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师:同学们玩过“快乐联想”的游戏吗?今天我们再来玩,愿意吗?课件依次出示词语:完美、基督教、医院、三三两两。学生回答是“十”。用生活化的猜谜游戏引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把学生的注意力带回到新课程的学习中。又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明天我们要学习“百分数”,谁理解“百分数”?找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想它们分别表达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知道了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在教学中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情境与生活
教学情境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的重要场地。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一般要以有关生活实例为教学准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同桌谁重?等等,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计算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算账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裁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进生活。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教学活动与生活
设计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进行知识的教学外,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训练,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则至关重要。实践活动,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故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有生活实践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从而加深体会,将知识学会、学牢、学活,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课程教材中也增加了实践活动的内容。如小学数学第一册教材第106—107页实践活动“我们的校园”除了可以直接运用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可组织室外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好动是儿童的天性”,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四、数学知识与生活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养成时时处处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应用数学的积极性,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掌握知识。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深化数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体验数学的实用性。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提问:“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做单位的例子?”从生活中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吨”的实际运用。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小学数学教学,2006,3.
[3]李红.让“数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徐州教育科研,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