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绛先生的《老王》被称为是一篇人性美的赞歌,她笔下的老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三轮车夫,生活穷困、地位卑微、身有残疾,但真诚善良。作者选取了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看似平淡,但很有挖掘的地方。文章通过多层次的对比,展现了老王的善良与悲苦,进而表现人物高贵的人性美。
一、卑微的生命,高贵的人性
在杨绛的笔下,老王是个“三无者”,即无组织、无家庭、无本钱,极其卑微,一辈子生活得很苦,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改成平板车,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没什么亲人,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也破破烂烂的,眼睛不好,凄凉悲苦。尽管这样,老王却老实、善良、真诚,文中通过老王的“三送”(送冰、送人、送鸡蛋),充分展现了老王高贵的人性美。在那样的社会中,老王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却热心帮助杨绛一家人,愿意给他们家送冰,不仅车费减半,而且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价格还相等,老王就是這样的老实善良。“文革”期间,老王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在我笑着说有钱”后,“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老王听了“我”的解释,觉得“我”“这话有理”后才收下“我”作为“答谢”的钱。收钱反映了老王对“我”的理解和成全:你不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你知道我经济困难,领了情之后再给钱,算是给我的帮助,那我也只好收下,免得你心里不安。老王就是这样的善良,能够理解、尊重、体贴杨绛一家人。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老王去世前倾其所有,把当时香油、鸡蛋这样珍贵的东西送给“我们”,可以说,老王对“我”的关心,已达到无私无畏无我的程度。在“文革”那样的社会,别人躲都躲不及,而老王却这样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这是老王发乎天性、淳朴至极的善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放射出如此光辉的人性,令人可亲可敬。
二、可怖的外表,高贵的心灵
有人说对丑人多看一眼就是残忍,对不幸的人多描写一次也是对他的残忍。杨绛先生在文中用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描写了老王这个不幸之人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形象:“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也不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篮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这是老王留在杨绛先生心中最后的形象,这一形象可能折磨了她很多年,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这一形象也使我们看了之后毛骨悚然,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王却给“我们”送来最珍贵的鸡蛋和香油。在生命里最艰难的时刻,老王心里装着杨绛一家人,可怖的外表之下却珍藏着一颗高贵的心灵。
三、可亲的家人,客套的熟人
从“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作为“三无者”的老王把杨绛当做亲人,而杨绛则把老王当做熟人。在弥留之际他把当时弥足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仍旧想着他们。如果不是当做亲人,他不会这样做的。还有,老王给“我们”送冰,价格相等,冰却大一倍;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收了钱还不放心,还哑着嗓子、悄悄地问,老王关心杨绛一家人,心细如发,感觉到“我”和钱钟书的变化,但顾及杨绛的面子,怕伤到对方的自尊心,老王是这样的细心善良。从这“三送”可以看出老王把杨绛一家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这可以看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贵的人性。
老王为何把“我”和家人当做亲人?杨绛有没有可能多为老王做了什么呢?杨绛离老王家很近,但没怎么去过,对老王的关心仅在物质上、言语上比较多,而且似乎是“量力而行”。特别是“我们从干校回来”后,对老王的关心也几乎限于语言上,与老王的交往也不主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老王病了“我”也“不知什么病”,“吃了不知什么药”,几个月没去探望他。当老王去世前一天拖着“僵尸”般的瘸体来看“我”时,“我”吃惊“害怕”之后,也只是言语上的虚应、一点经济上的答谢和因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的“抱歉”,其余也就没有更深入的关心,以至于老王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如果当做家人,不会不知道,当家人也不会这么客套,他们只不过是把老王当做熟人。而老王为何把“我”和家人当做亲人?“我们”一家人只对老王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女儿给他送了一瓶鱼肝油,其他没为老王做什么,而老王却对我的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杨绛感到无比愧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的体现,多年来,她不停地反省自己,这同样也体现了杨绛的高贵的人性。人的不平等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有一种是平等的,那就是人的善良和良知,他们都拥有美好而高尚的品质。
文章看似平淡,却如大匠酿金,很有挖掘的地方,文中运用这种多层次的对比,充实了文章的情感张力和道德张力,充分展示了老王和杨绛一家人高贵的人性,值得我们品味深思。
一、卑微的生命,高贵的人性
在杨绛的笔下,老王是个“三无者”,即无组织、无家庭、无本钱,极其卑微,一辈子生活得很苦,只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改成平板车,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有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没什么亲人,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也破破烂烂的,眼睛不好,凄凉悲苦。尽管这样,老王却老实、善良、真诚,文中通过老王的“三送”(送冰、送人、送鸡蛋),充分展现了老王高贵的人性美。在那样的社会中,老王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却热心帮助杨绛一家人,愿意给他们家送冰,不仅车费减半,而且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价格还相等,老王就是這样的老实善良。“文革”期间,老王送钱钟书先生看病,“在我笑着说有钱”后,“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哑着嗓子悄悄问:“你还有钱吗?”老王听了“我”的解释,觉得“我”“这话有理”后才收下“我”作为“答谢”的钱。收钱反映了老王对“我”的理解和成全:你不是一个爱占便宜的人;你知道我经济困难,领了情之后再给钱,算是给我的帮助,那我也只好收下,免得你心里不安。老王就是这样的善良,能够理解、尊重、体贴杨绛一家人。更让我们惊讶的是老王去世前倾其所有,把当时香油、鸡蛋这样珍贵的东西送给“我们”,可以说,老王对“我”的关心,已达到无私无畏无我的程度。在“文革”那样的社会,别人躲都躲不及,而老王却这样倾其所有来帮助“我们”,这是老王发乎天性、淳朴至极的善良,一个卑微的生命却放射出如此光辉的人性,令人可亲可敬。
二、可怖的外表,高贵的心灵
有人说对丑人多看一眼就是残忍,对不幸的人多描写一次也是对他的残忍。杨绛先生在文中用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文字,描写了老王这个不幸之人在生命最后日子里的形象:“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也不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篮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这是老王留在杨绛先生心中最后的形象,这一形象可能折磨了她很多年,也时时刻刻提醒着她,这一形象也使我们看了之后毛骨悚然,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老王却给“我们”送来最珍贵的鸡蛋和香油。在生命里最艰难的时刻,老王心里装着杨绛一家人,可怖的外表之下却珍藏着一颗高贵的心灵。
三、可亲的家人,客套的熟人
从“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真切地看到作为“三无者”的老王把杨绛当做亲人,而杨绛则把老王当做熟人。在弥留之际他把当时弥足珍贵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仍旧想着他们。如果不是当做亲人,他不会这样做的。还有,老王给“我们”送冰,价格相等,冰却大一倍;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收了钱还不放心,还哑着嗓子、悄悄地问,老王关心杨绛一家人,心细如发,感觉到“我”和钱钟书的变化,但顾及杨绛的面子,怕伤到对方的自尊心,老王是这样的细心善良。从这“三送”可以看出老王把杨绛一家人当做自己的亲人,这可以看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高贵的人性。
老王为何把“我”和家人当做亲人?杨绛有没有可能多为老王做了什么呢?杨绛离老王家很近,但没怎么去过,对老王的关心仅在物质上、言语上比较多,而且似乎是“量力而行”。特别是“我们从干校回来”后,对老王的关心也几乎限于语言上,与老王的交往也不主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老王病了“我”也“不知什么病”,“吃了不知什么药”,几个月没去探望他。当老王去世前一天拖着“僵尸”般的瘸体来看“我”时,“我”吃惊“害怕”之后,也只是言语上的虚应、一点经济上的答谢和因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的“抱歉”,其余也就没有更深入的关心,以至于老王什么时候死的都不知道。如果当做家人,不会不知道,当家人也不会这么客套,他们只不过是把老王当做熟人。而老王为何把“我”和家人当做亲人?“我们”一家人只对老王做了一件事情,就是女儿给他送了一瓶鱼肝油,其他没为老王做什么,而老王却对我的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而杨绛感到无比愧疚,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的体现,多年来,她不停地反省自己,这同样也体现了杨绛的高贵的人性。人的不平等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有一种是平等的,那就是人的善良和良知,他们都拥有美好而高尚的品质。
文章看似平淡,却如大匠酿金,很有挖掘的地方,文中运用这种多层次的对比,充实了文章的情感张力和道德张力,充分展示了老王和杨绛一家人高贵的人性,值得我们品味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