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本文通过简要分析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找出其与当代德性教育的契合点,进而阐述中道观对当代德性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 德性 中道 适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205-01
  一、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作为一个百科全书一样的人物,曾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被恩格斯称为 “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的可以成为达到较高目的的手段,这较高目的又是最高目的的手段,如此类推,最后达到最高的目的或目标,这是终极的原则或至善,是所以要追求其他各种善的目的。”对于至善,亚里士多德理解为一个事物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事物的本质原因。理性属于人的本质的东西,如何控制自身的理性问题是道德的最主要问题。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理性与道德的本性,就在于把握中道。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行为具有三种倾向:一种是中道的德行,另外两种过和不及都称不上好的行为。正如勇敢是懦怯与鲁莽的中道;豪爽是贪婪和浪费的中道;不亢不卑是虚荣与卑贱的中道;谦虚是羞涩和无耻之间的中道。也可以举出身边的例子:人们因为暴饮暴食或者少食缺饮使健康受到威胁;运动中因为锻炼过度或不足使身体遭到破坏。在人的生活中,过和不及都会带来恶行或者灾难,只有中道能够给人带来善行和成功。因此,中道才是好的或者说是善的。
  二、中道观与德性教育的契合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继承了古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并做出了发展。中道观是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观点。在亚里士多德之前,“中道”学说就在古希腊的思想史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而亚里士多德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把中道与德性联系起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中道学说是一种理性精神的体系性。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学说也开创性的为德性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
  中道并不是单纯的数字上的中间,而是恰到好处的把握,这种恰到好处无疑是德性的形成过程。正如10和2的中项是6,但如果某人吃10公斤重的食物过多,吃2公斤的食物又过少,我们不能得出6公斤的食物刚刚好的结论。因此,中间应该是相对于我们自身而言的中间。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并不是数字的中间,而是在实践中以不偏不倚的态度去接近适度,避免过度和不及。
  在道德行为中,要做到中道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表现出怯懦、鲁莽、贪婪、浪费、羞涩与无耻等,这些都是过度或者不及的表现,而勇敢、好爽、谦虚等恰恰是这些表现中的中道或者说是至善。由此不难看出,过度或者不及是人们通常比较容易做到的,相反中道却比较难。也就是说,行恶容易,而真正的做到行善(中道)则显得艰难。道德德性正是这种适度,这种适度是过度与不及的中间,即为中道。
  三、中道观对德性教育的启示
  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由于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原因,公共生活的领域得到了空前扩大,所以,人们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到社会交往、社会制度上,同时忽视了个人内在的德性修养。而实际上,任何一种社交都是人的交往,任何一种价值都是通过人来显现。因此,个人的德性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个人的德性与整个社会的普遍道德息息相关。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观对于当今社会的德性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首先对伦理德性展开研究,他认为伦理德性是一种与快乐和痛苦相关的、以最好方式行动的品质。由此说明,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观点中道观与理性是紧密联系的。
  人是一种理性且具有自由意志的特殊动物。尊重人的理性,注重理性精神的培养是德性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先尊重了人的理性,尊重了人的意志自由,才有进一步达到中道的可能。
  当前的德性教育过多的集中在道德的宣传与普及上,而并未涉及到人自身的道德理性培养之上。由此导致了过多的注重形式,而未曾真正的触及到人的内心深处。因此,尊重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关注道德主体的内心世界,注重道德主体的理性精神的培养,从而使道德主体形成健全的道德境界是德性教育的重中之重。
  2.在道德实践中实施德性教育
  亚里士多德注重道德的后天教育和训练,他强调人的道德是由后天形成的,是由长期的教育和训练而习得的。因此,德性是在实践中培养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道德实践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当前的德性教育过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并没有通过道德的实践使之内化成一种道德修养。道德实践对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践行道德规范时,不仅要学习道德标准与道德原则,更应该不断自省(曾子曰:“吾每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与慎独(“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与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品质,进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3.适度是最大的美德
  要做到中道就要遵循适度的原则。中并非单纯的数字上的中间,而是适中、适度,相对于不同人来说的适度。这种适中不仅仅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适中,同样还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如果我们能把握适度,那么就不会过度的开发资源、污染环境,我们会尽自己所能去维护生态的平衡。
  由此可见,在德性教育中,中道是一种美德,适度的精神的培养尤为必要。只有做到适度,才能抑制人们的欲望,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感,引导人们在现实的道德实践中完善自我,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中的中道观对于今天我们加强德性教育、培养适度的精神,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宝贵的道德启示。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罗素著.何兆武译.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罗素著.文利译.西方哲学简史[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罗国杰,宋希仁著.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5.
  [6]朱熹著.四书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
  帅杨薇,女,武汉理工大学,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空白”,即于教学过程中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或预习复习,或归纳演绎。“空白”作为教学中的艺术,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一、“空白”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空白”艺术的主旨在于留给学生相当的时间,由学生自己对学习内容进行解析、消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这将激发每个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逐
南社诗人深嗜龚诗,推崇其人,他们是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大的范围内接受了龚自珍的影响,感触了龚自珍的情绪的与精神的冲击,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心灵和社会的面貌。在中国近代文学
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终身体育意识已悄然形成。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注重高职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发生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有的放矢地帮助引导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尤其应引起重视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
榆树皮来源广泛,应用历史悠久,但对其系统研究和深入开发却不多见。榆树皮中鞣质、曼宋酮E和F及齐墩果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尤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潜在研究价值。探
本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牙釉质中铜、锌、铁含量。测定健康者26人,铜、锌、铁平均值分别为16.4±6.5ug/g,325.8±84.8ug/g,34.7±9.1ug/g;龋病患者54人,铜、锌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生对形势与政策有一定的认识,但许多方面不够全面和深刻。为了提
【摘要】新课改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求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透过现象发现生活的真谛。如何开展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 生活化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GS[2015]GHB040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摘要】随着社会对早期家庭教育的不断宣传和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了“教育从幼儿做起”的重要性,家庭教育也较以往越发凸现其在幼儿成长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幼儿园的家庭教育主要以指导策略研究内容为主线,有计划多途径开展调查研究,提高幼儿园及教师的家教指导能力。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努力提高办园声誉,提高家教指导质量,实现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和谐健康发展,达到家教指导
对华政策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政府就开始对中国实行孤立、封锁的政策,屡遭失败后,又实行联华反苏以至在扩大对华接触中利用经济手段对中国实行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