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教材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96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并将其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不少教师还未能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在策略把握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笔者基于统编本教材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晰教材分析,理解编者意图
  研读统编本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在策略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紧扣学生的实际,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整本书阅读的难易程度实现螺旋上升。这种螺旋上升,既有阅读形式上多元选择的上升,比如一些浅显的民间故事、有声书的选择,也有阅读内容逻辑上的上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站在整个小学课外阅读的高度,在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推荐,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具体到单元,统编本教材与苏教版教材最大的不同,就是创新阅读策略单元,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阅读策略重点有预测、提问、阅读与速度、有目的阅读。如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不会叫的狗》中就要求学生预测故事结局,这与整本书阅读策略的要求是一致的。在不同的年段,整本书阅读既有不同的支撑点,又有不同的阅读指导重点。如四年级提问,并不是说只有在四年级学生阅读时才可以提问,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整本书阅读内容,统编本教材也有大致方向,一年级的阅读重点是绘本、童谣与儿歌,二年级的阅读重点是小故事,三年级的阅读重点是童话、寓言等。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主要是通过“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等栏目进行体现。如二年级下册重点推荐了《神笔马良》《七色花》等内容,目的是通过挑选一段精彩的片段进行试读,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走向课外阅读。
  二、明晰阅读价值,提升学生素养
  对于整本书阅读,只有读完整的书才算是读整本书。从教材内容来看,虽有文本,但更多是单篇的,或经编者改编过的,并不算是整本书。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整本书,才更有意义。在具体阅读中,学生可以与家长、同学一起分角色读书中的片段,在一起揣摩文本人物的性格,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等,这样不仅可以让课内与课外相联系,还能打好基础,落实单篇文本阅读中的语文要素。
  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整本书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阅读量的积累,来实现阅读素养的提升。课标指出:小学六年级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只有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速度才会得到有效提升,阅读策略才会灵活运用。阅读技巧与策略也属于一项技能,只有多阅读,多实践,阅读素养才会得到发展。教师要把握重点,明晰阅读重点与价值,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而不是强调技巧与运用。
  推进整本书阅读,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毕竟学生的生活比较单一,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较少,书籍可以扩大他们的间接经验。在情感体验的背后,学生也可以从书中获取道义、情感与智慧,学会去表达爱、体验爱。另外,在小学阶段,教师推荐给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同龄人的故事,在阅读中,他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比较,继而反省自己,改造自己,从中发展个性,实现自我构建。
  三、明晰阅读层次,优化阅读路径
  阅读策略,是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自我监控以及有效实施阅读的方法、技巧与过程。具体阅读策略有预测、联想、推理等。因而对于教师,推进整本書阅读,不是凭经验与习惯,而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与策略。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一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效阅读》等书,结合学生的实际梳理阅读层次,采取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以便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小学阶段,对于整本书阅读,学生的阅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属于被动阅读,学生虽阅读材料多,只是被动机械的记忆,没有去主动思考,进行内化,这种阅读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短期记忆,便于信息检索。第二层次,属于主动阅读,能理解阅读素材,这种阅读便于引导学生加工相关素材,以便形成养分,进而整合。第三层次,最为高级,属于创造性阅读,即学生针对阅读内容进行内化与反思,从中转化为自己的个性见解。
  整本书阅读常用的方式,就是系统的略读与粗读,第一遍可以不求甚解,遇到不懂的或者不理解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思索或者查询,而是先把整本书读完,从中初步了解书中写了什么,可以通过最重要的章节、最重要的句子拓展开去,或者通过给书拟提纲、找骨架等方式,与作者进行对话,为理解本书的主旨创造条件。另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不先入为主,而是带有质疑精神,批判性地看待作者的观点,如针对胆小的话题,如遇到危险,书中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如果自己遇到危险,又会怎样做?
  四、明晰学生实际,规划阅读“地图”
  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师应结合学段目标与学生实际,给他们把好整本书的选择关,规划好阅读“地图”。学生也许有兴趣倾向,但教师在推荐中不能有倾向,而应引导多元阅读、探索分级阅读。当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如果教师不把好关,很有可能让学生阅读到不好的书籍,这样反而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要把握图书的选择标准,将真正优质的图书推荐给学生阅读。
  如,中华文化类童书,应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前提下,兼顾艺术、趣味性;儿童文学则选择富有童趣的经典书籍;绘本类在选择上应强调故事性、艺术性与儿童性;科普类童书,则关注科学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合的书籍;人文艺术类童话,应重在选择给学生思维具有启发性、批判性的书籍……除了内容的多元,在形式上也要多元,教师要突破纸质媒体的局限,鼓励学生进行数字阅读,采取听书等全新的阅读方式进行,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规划阅读“地图”,除了明晰图书挑选的方式,还要渗透阅读技巧。一年级学生,拿到一本书,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教师要给他们一个清晰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从封面、目录、插图、序言中提取有用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选择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进行重读,渗透阅读技巧,让他们学会阅读。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快速阅读,对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进行标记,通过重读的方式进一步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学会给阅读过的书写推荐词,等等。
  对统编本教材背景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课标,认真研读教材,做到准确与编者对话,并在结合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科学设计整本书的阅读路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整本书阅读持续走向深入,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姑胥小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积累词语“道旁苦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要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便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作业设计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全课程、项目学习、课程整合等理念,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和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努力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生活实践、言语实践中巩固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材未加认真研读,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就导致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阅读指向混乱,不能真正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明确编者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向,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的方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开头两段中就有4处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可见其重要性。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正努力探索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强调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其内容,孤立地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言意兼得。  一、在文本解析中实践言语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语言
小学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师陷入了混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教学流程两大误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两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本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用本体性教学来组织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的内容有误,二是教的方法有误。  1.不能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梳理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初识孟子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又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老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