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性是传统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浸润式、体验式和对比式阅读,在趁热打铁下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而这一要求凭借传统化的阅读模式显然是难以达成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的形式,在强化网络阅读及时性特点的同时彰显其便捷性,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描写春雨的诗歌很多,但描写夏雨的却少之又少,其他诗人会怎么描写夏天的暴雨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特色,感受夏雨的大和快,教师拓展其他诗人所描写夏雨的古诗让学生阅读,形成必要的类群性文本,更好地促进阅读效果的不断深化。教师还采用了线上网络阅读的方式,通过搜索进入古诗的专题网站,迅速搜集了三首描写夏雨的古诗,及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与所学习的这首诗形成深入对比。由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教师着力引领学生从理解和表达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从理解层面,提炼出四首古诗所展现的夏雨的共同特性,为体悟夏雨大且快的特点提供了主题性文本的支撑;从表达的层面进行感知,可以对比苏轼在描写夏雨时与其他诗人的不同手法,丰富学生写作方法的积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阅读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高效而快速地为课堂教学补充了相应的资源,与所要教学的文本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实现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优势的互补。
二、丰富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广博
当下社会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海量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斥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同,网络阅读所获得资源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都要比传统阅读更大、更丰富。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两种阅读形式进行统整,让学生在传统阅读模式下及时渗入网络阅读,让更多元、更丰富的知识信息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比如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虎门销烟?为什么在销烟时要将场面搞得如此大?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一系列困惑其实源自于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了网络阅读的方式,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经验。在网络阅读广阔的信息资源下,很多学生获取的知识经验是形式多样的:有的通过文字材料,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用鸦片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的恶行;有的通过具体的数字了解销往中国鸦片的数量以及受到毒害的具体人数;有的通过珍贵的图片资源目睹了中国人被鸦片毒害得惨不忍睹的状况……这些资源和信息在课堂交流之后迅速形成了多维而立体的信息交互网络,为学生构建了一道立体化的认知资源库,使得学生在阅读之前形成的困惑得到了很好解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阅读资源相对有限的弊端,充分彰显了网络阅读的整体性优势,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与补充,真正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深入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扎实
网络阅读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和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就一无是处。网络阅读形式虽然便捷而丰富,但由于阅读方式的限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提取信息的层面,而真正要深入到文本内核中感受情感、品析词语、洞察写法,就必须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而这种方式只有通过传统纸质化的阅读形式才能完成。
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采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同样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先运用网络线上的方式进行推荐,从整体上感知推荐的三篇文章,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细读。很多学生对邓颖超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所写的散文《海棠花开》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读这篇文章,教师及时转变阅读形式,从原本的网络线上阅读转化为传统纸质阅读,为学生发放了文本材料,从三个方面展开文本细读:(1)作者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2)从海棠花的这些特点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3)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是在借物喻人策略的运用上有着怎样的相同点?教师组织学生深度阅读之后,进行现场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并充分运用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在及时拓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化的传统阅读,引领学生将思维朝着文本更深的维度迈进,更好地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四、互动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立体
由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线上网络阅读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这就导致了阅读之后的分享交流存在障碍。为此,教师可以在整合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形式的基础上,将学生集中在统一的空间中,强化学生交流之间的相互融通,在多维而立体化的互动交流中提升补充性阅读的整体效益。
如《地球——火星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教学,仅仅局限在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中,还不能将火星和地球之间的相似性完全解释清楚。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就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补充,为学生拓展了大量描写火星的科学小品文,形成了與“火星”相关的一组文本。这些小品文有的篇幅较长,全部打印为纸质稿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则以网络推荐的形式,将电子书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监护下进行线上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专门设置了“天文专家答中外记者问”的记者招待会:一部分学生扮演研究火星的天文学家,在线上阅读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纸质阅读形式,将所需要的核心知识进行汇总打印,形成体系化、系列化的知识整体,接受“中外记者”的提问;而其他学生就扮演负责提问的“中外记者”,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转化问题。在整个体验性活动中,学生之间有问有答,多维互动,碰撞出来的知识信息量也非常丰富,不仅有了对丰富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构建出更鲜明的认知体验,让学生交流互动更多维、更立体。
在上述案例中,每个学生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多种形式的文本阅读中:首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都需要通过网络大量阅读而广泛地获取知识;其次,在活动中,无论是“专家”还是“记者”,都需要将网络阅读转为纸质阅读,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游刃有余地接受其他形式的提问。这样教学真正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任何一种阅读形式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推进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要甄别哪一种阅读形式更有效,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形式,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相互融通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可感而适切的阅读模式,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优势互补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xc201806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性是传统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浸润式、体验式和对比式阅读,在趁热打铁下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而这一要求凭借传统化的阅读模式显然是难以达成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的形式,在强化网络阅读及时性特点的同时彰显其便捷性,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描写春雨的诗歌很多,但描写夏雨的却少之又少,其他诗人会怎么描写夏天的暴雨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特色,感受夏雨的大和快,教师拓展其他诗人所描写夏雨的古诗让学生阅读,形成必要的类群性文本,更好地促进阅读效果的不断深化。教师还采用了线上网络阅读的方式,通过搜索进入古诗的专题网站,迅速搜集了三首描写夏雨的古诗,及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与所学习的这首诗形成深入对比。由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教师着力引领学生从理解和表达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从理解层面,提炼出四首古诗所展现的夏雨的共同特性,为体悟夏雨大且快的特点提供了主题性文本的支撑;从表达的层面进行感知,可以对比苏轼在描写夏雨时与其他诗人的不同手法,丰富学生写作方法的积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阅读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高效而快速地为课堂教学补充了相应的资源,与所要教学的文本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实现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优势的互补。
二、丰富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广博
当下社会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海量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斥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同,网络阅读所获得资源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都要比传统阅读更大、更丰富。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两种阅读形式进行统整,让学生在传统阅读模式下及时渗入网络阅读,让更多元、更丰富的知识信息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比如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虎门销烟?为什么在销烟时要将场面搞得如此大?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一系列困惑其实源自于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了网络阅读的方式,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经验。在网络阅读广阔的信息资源下,很多学生获取的知识经验是形式多样的:有的通过文字材料,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用鸦片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的恶行;有的通过具体的数字了解销往中国鸦片的数量以及受到毒害的具体人数;有的通过珍贵的图片资源目睹了中国人被鸦片毒害得惨不忍睹的状况……这些资源和信息在课堂交流之后迅速形成了多维而立体的信息交互网络,为学生构建了一道立体化的认知资源库,使得学生在阅读之前形成的困惑得到了很好解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阅读资源相对有限的弊端,充分彰显了网络阅读的整体性优势,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与补充,真正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深入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扎实
网络阅读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和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就一无是处。网络阅读形式虽然便捷而丰富,但由于阅读方式的限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提取信息的层面,而真正要深入到文本内核中感受情感、品析词语、洞察写法,就必须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而这种方式只有通过传统纸质化的阅读形式才能完成。
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采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同样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先运用网络线上的方式进行推荐,从整体上感知推荐的三篇文章,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细读。很多学生对邓颖超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所写的散文《海棠花开》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读这篇文章,教师及时转变阅读形式,从原本的网络线上阅读转化为传统纸质阅读,为学生发放了文本材料,从三个方面展开文本细读:(1)作者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2)从海棠花的这些特点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3)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是在借物喻人策略的运用上有着怎样的相同点?教师组织学生深度阅读之后,进行现场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并充分运用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在及时拓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化的传统阅读,引领学生将思维朝着文本更深的维度迈进,更好地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四、互动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立体
由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线上网络阅读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这就导致了阅读之后的分享交流存在障碍。为此,教师可以在整合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形式的基础上,将学生集中在统一的空间中,强化学生交流之间的相互融通,在多维而立体化的互动交流中提升补充性阅读的整体效益。
如《地球——火星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教学,仅仅局限在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中,还不能将火星和地球之间的相似性完全解释清楚。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就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补充,为学生拓展了大量描写火星的科学小品文,形成了與“火星”相关的一组文本。这些小品文有的篇幅较长,全部打印为纸质稿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则以网络推荐的形式,将电子书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监护下进行线上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专门设置了“天文专家答中外记者问”的记者招待会:一部分学生扮演研究火星的天文学家,在线上阅读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纸质阅读形式,将所需要的核心知识进行汇总打印,形成体系化、系列化的知识整体,接受“中外记者”的提问;而其他学生就扮演负责提问的“中外记者”,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转化问题。在整个体验性活动中,学生之间有问有答,多维互动,碰撞出来的知识信息量也非常丰富,不仅有了对丰富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构建出更鲜明的认知体验,让学生交流互动更多维、更立体。
在上述案例中,每个学生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多种形式的文本阅读中:首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都需要通过网络大量阅读而广泛地获取知识;其次,在活动中,无论是“专家”还是“记者”,都需要将网络阅读转为纸质阅读,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游刃有余地接受其他形式的提问。这样教学真正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任何一种阅读形式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推进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要甄别哪一种阅读形式更有效,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形式,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相互融通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可感而适切的阅读模式,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优势互补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xc201806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