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优势互补策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1567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离不开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传统形式的阅读以搜集资料、阅读教师推荐的纸质资料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阅读形式也发生了改变。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排斥任何一种阅读形式的做法都有失偏颇。当下语文教学,就需要充分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的优势,在统整之下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便捷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及时
  在时效对比上,网络阅读的及时性是传统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学生进行浸润式、体验式和对比式阅读,在趁热打铁下才能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而这一要求凭借传统化的阅读模式显然是难以达成的。为此,教师就需要充分利用网络阅读的形式,在强化网络阅读及时性特点的同时彰显其便捷性,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时,有学生提出描写春雨的诗歌很多,但描写夏雨的却少之又少,其他诗人会怎么描写夏天的暴雨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创作的特色,感受夏雨的大和快,教师拓展其他诗人所描写夏雨的古诗让学生阅读,形成必要的类群性文本,更好地促进阅读效果的不断深化。教师还采用了线上网络阅读的方式,通过搜索进入古诗的专题网站,迅速搜集了三首描写夏雨的古诗,及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与所学习的这首诗形成深入对比。由于网络阅读的便捷性,教师着力引领学生从理解和表达两个维度进行了对比:从理解层面,提炼出四首古诗所展现的夏雨的共同特性,为体悟夏雨大且快的特点提供了主题性文本的支撑;从表达的层面进行感知,可以对比苏轼在描写夏雨时与其他诗人的不同手法,丰富学生写作方法的积淀。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充分利用了网络阅读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高效而快速地为课堂教学补充了相应的资源,与所要教学的文本形成了相得益彰之势,实现了传统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优势的互补。
  二、丰富性:网络阅读让传统阅读更广博
  当下社会已经走进了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海量信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充斥于学生的意识之中。因此,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所承载的信息量不同,网络阅读所获得资源的信息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都要比传统阅读更大、更丰富。为此,教师就可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将两种阅读形式进行统整,让学生在传统阅读模式下及时渗入网络阅读,让更多元、更丰富的知识信息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真正促进学生阅读效益的提升。
  如在教学《虎门销烟》时,由于知识经验的缺乏,很多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层面上。比如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虎门销烟?为什么在销烟时要将场面搞得如此大?为什么还要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一系列困惑其实源自于学生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不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教师就鼓励学生运用了网络阅读的方式,及时补充相关的知识经验。在网络阅读广阔的信息资源下,很多学生获取的知识经验是形式多样的:有的通过文字材料,了解帝国主义侵略者用鸦片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的恶行;有的通过具体的数字了解销往中国鸦片的数量以及受到毒害的具体人数;有的通过珍贵的图片资源目睹了中国人被鸦片毒害得惨不忍睹的状况……这些资源和信息在课堂交流之后迅速形成了多维而立体的信息交互网络,为学生构建了一道立体化的认知资源库,使得学生在阅读之前形成的困惑得到了很好解决。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改变了传统阅读资源相对有限的弊端,充分彰显了网络阅读的整体性优势,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了多维度的拓展与补充,真正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深入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扎实
  网络阅读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和资源,但并不意味着传统阅读就一无是处。网络阅读形式虽然便捷而丰富,但由于阅读方式的限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提取信息的层面,而真正要深入到文本内核中感受情感、品析词语、洞察写法,就必须要静下心来细细阅读,而这种方式只有通过传统纸质化的阅读形式才能完成。
  如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后,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采用的“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教师就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同样运用这种写作方法的文章。教学中,教师先运用网络线上的方式进行推荐,从整体上感知推荐的三篇文章,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篇文章进行细读。很多学生对邓颖超为纪念周恩来总理所写的散文《海棠花开》很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读这篇文章,教师及时转变阅读形式,从原本的网络线上阅读转化为传统纸质阅读,为学生发放了文本材料,从三个方面展开文本细读:(1)作者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2)从海棠花的这些特点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周总理?(3)这篇课文在写作方法上,尤其是在借物喻人策略的运用上有着怎样的相同点?教师组织学生深度阅读之后,进行现场交流。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并充分运用了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这两种形式,在及时拓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纸质化的传统阅读,引领学生将思维朝着文本更深的维度迈进,更好地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效益。
  四、互动性:传统阅读让网络阅读更立体
  由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线上网络阅读很多时候需要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这就导致了阅读之后的分享交流存在障碍。为此,教师可以在整合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形式的基础上,将学生集中在统一的空间中,强化学生交流之间的相互融通,在多维而立体化的互动交流中提升补充性阅读的整体效益。
  如《地球——火星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教学,仅仅局限在文本所描写的内容中,还不能将火星和地球之间的相似性完全解释清楚。鉴于这一情况,教师就对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了补充,为学生拓展了大量描写火星的科学小品文,形成了與“火星”相关的一组文本。这些小品文有的篇幅较长,全部打印为纸质稿是不太现实的,教师则以网络推荐的形式,将电子书发送到班级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监护下进行线上阅读。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教师专门设置了“天文专家答中外记者问”的记者招待会:一部分学生扮演研究火星的天文学家,在线上阅读的基础上,利用传统纸质阅读形式,将所需要的核心知识进行汇总打印,形成体系化、系列化的知识整体,接受“中外记者”的提问;而其他学生就扮演负责提问的“中外记者”,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基础上尝试转化问题。在整个体验性活动中,学生之间有问有答,多维互动,碰撞出来的知识信息量也非常丰富,不仅有了对丰富知识信息的交流,同时也构建出更鲜明的认知体验,让学生交流互动更多维、更立体。
  在上述案例中,每个学生都深深地融入到了多种形式的文本阅读中:首先,在前期准备过程中,学生都需要通过网络大量阅读而广泛地获取知识;其次,在活动中,无论是“专家”还是“记者”,都需要将网络阅读转为纸质阅读,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游刃有余地接受其他形式的提问。这样教学真正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任何一种阅读形式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作为推进学生阅读的引路人,我们所做的并不是要甄别哪一种阅读形式更有效,而是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场景、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形式,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相互融通过程中,为学生搭建可感而适切的阅读模式,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小学生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优势互补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xc2018063)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横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教材选编了不少叙事类的文本,这些文章语言生动,情节丰富,深受学生喜爱。如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界的呼声越来越高。语言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复述课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还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与建构。那么,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生的复述应该如何实施呢?  一、思维参与——指向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在叙事类文本复述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
统编本教材显著的特点就是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明确了语文要素。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文本解读中也应以语文要素为导向,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撑,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单元整体,明确编排体系  统编本教材每个单元就是一个整体,在一条清晰的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对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这需要教师从单元整体入手进行文本解读,树立单元教学观。  纵观1~6年级的教材,
本学期轮到给五年级上阅读与讲故事课,基本环节是:读故事—自己练讲五分钟—小组内轮流讲—评出优秀选手—优秀选手班上讲。一个年级几百个学生,是听课的班主任最先发现了问题:最近上台讲故事的优秀选手大多不是我们班爱发言的学生,为什么?  这一段时间我们读的是《中华优秀人物故事》。今天的课开始了,我重复着每节课同样的话:“你对书中哪个部分感受最深,可以将其讲给同学们听,现在开始准备5分钟。”学生们或深思,或
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通过阅读方式实现的,有效的阅读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含义,深化文本情感,培养良好语感。学生在阅读一篇课文时,通常是从整篇细读到部分细读,再回到整体。正是这样的阅读方式,能让学生在循环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巩固课文中的字词,从而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注重文本细读的方法,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仔细品读,认真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所以,古诗词的背诵和默写成为了教学中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古诗词,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四部曲”式的古诗词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一、导入——激趣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如放音乐、画画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知,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阅读不仅仅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更是传承我国文化的一大途径,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阅读更是学生树立精神品质的重要方式,低年级正是阅读培养的启蒙阶段,但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又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弱,并且识字量小,大多无法独自进行大
学生的表达能力不仅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更重要的是与他们能否在学习过程中自如地借鉴他人的表达形式与表达方法有关。笔者现结合《山雨》一课的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表达范式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以使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力、敏感度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山雨》是一篇散文,作者以抒情优美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多彩多姿、清幽雅致而不失旖旎的山林风景图。文中
“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是课标对第一学段诗歌阅读教学提出的课程目标。教学中,笔者尝试从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情感的意趣美、表达的结构美三方面引导学生,从而让学生爱上阅读,发展思维,丰满想象,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现以统编本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文为例,说说自己在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方面的做法。  一、美美地读:感受诗语言的画面美  朗读课文始
用“整合、对比”的思维教语文,是统编本教材的新走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整体的意识,关注单元、篇目之间的整合和对比,在充分利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实现内容、方法的开放互补。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单元语文要素、课型特点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使每节课目标明确,训练点突出,循序渐进地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合,推进线性阅读  当前,语文课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从只注重教科书走
统编本教材在每个单元的导语页都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精准的航向。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使语文要素自然落地生根呢?  一、明晰语文要素  教学之前,教师要能够对单元的语文要素进行梳理,真正明白语文要素在本单元中需要落实的具体要求是什么,这样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  以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所在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