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成功与否,是决定职业教育水平优劣的关键。高职院校应该按照按照“双师素质”的要求, 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师。本文即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业务要求、能力要求以及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48-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由此确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也就不同于普通高校。它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国家教育部在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中指出的“双师素质”教师。高职院校教师要按照“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师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建立“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建立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与调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任课教师;有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腐观念、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装备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要求授课教师应是“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适应新的形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完成高职教学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这些要求与普通高校相比没有明显区别。而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方面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有所区别。 “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2.1 要求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教学能力。如: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具有多项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独立制作课件,争取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2 要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且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2.3 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实践课程的组织编排工作;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现状
目前,“双师素质”教师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其次,高职教师待遇低,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随着我国政企体制分开,国家逐步减少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将自给自足,加之高职教育已有的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使得高职教师处在待遇偏低的情况。最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另外,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编制紧,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4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具体措施
4.1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安排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环节和程序。我们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一方面,严格按照实习的要求来锻炼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写出自己深刻的认识,使其理论和实践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
4.2 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并讲授实际业务,要求专业教师以问卷调查、网上答疑、电话咨询等形式和专家探讨具体业务问题。学习结束要求教师参与有关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并取得一到两个证书,如物流师、报关员、国际单证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这种培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4.3 产学结合培养。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够的,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办的各专业要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争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可明确规定企业的部分具体业务直接交由本专业教师完成。这样专业教师才会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现场实战与训练,很快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利于今后的专业教学。
4.4 建设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和完善高职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实训中心要求配备适合专业教学的相关设备:一定数量的电脑、相关的软件、通畅的网线等。
外贸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室,也是培养教师“双师”的校内基地。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到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可以承担实训课教学,成为“一体化”教师。
参考文献
[1] 徐元俊.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 马军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 陈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J].蘇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0
[4] 牛英群.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5] 李雪芹.浅谈高职外贸英语专业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职业教育,2006.6
[6] 赵思友.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
收稿日期:2008-4-13
【关键词】 高职教育;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48-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适用的高技能人才,由此确定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也就不同于普通高校。它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国家教育部在总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六条基本特征中指出的“双师素质”教师。高职院校教师要按照“双师素质”教师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师资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
建立“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特色和创新,教育部文件多次指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专业理论教师不能指导实训教学、实训教师基础理论薄弱不能讲授专业理论课的现象。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在高职学校中建立一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编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与调节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的任课教师;有利于克服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陈腐观念、树立重实践的观念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建立“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科技迅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装备应用更加广泛,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要求授课教师应是“一体化”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专业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相分离的状况已无法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应按照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积极适应新的形式,加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应用,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专业知识,为将来完成高职教学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2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并且通晓职业教育教学理论。这些要求与普通高校相比没有明显区别。而在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方面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有所区别。 “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基本能力:
2.1 要求教师要具备坚实的教学能力。如:具有扎实的管理专业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具有多项本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独立制作课件,争取好的教学效果;具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2.2 要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能承担综合课程开发工作,并编写相关专业课程教材;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能撰写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且其研究成果能指导专业建设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2.3 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独立从事实践课程的组织编排工作;具有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并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指导学生实践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发展的现状
目前,“双师素质”教师建设中主要存在着以下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来源单一,缺乏实践锻炼。资料表明,高职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其次,高职教师待遇低,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吸引力。随着我国政企体制分开,国家逐步减少对事业单位财政拨款。高职院校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等将自给自足,加之高职教育已有的基础较薄弱,教学经费短缺,使得高职教师处在待遇偏低的情况。最后,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另外,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编制紧,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
4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具体措施
4.1 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为了提高本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安排各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熟悉企业管理的相关工作环节和程序。我们要求专业教师、特别是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一方面,严格按照实习的要求来锻炼教师完成相应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每个知识点和技能写出自己深刻的认识,使其理论和实践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其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
4.2 聘请企业专业人士到学校授课。聘请企业优秀管理专家、技术能手为学校专业教师授课并讲授实际业务,要求专业教师以问卷调查、网上答疑、电话咨询等形式和专家探讨具体业务问题。学习结束要求教师参与有关专业资格认证的考试并取得一到两个证书,如物流师、报关员、国际单证员、高速公路收费员等。这种培养方式相对来说比较灵活,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教师的学习创造了比较便利的条件。
4.3 产学结合培养。产学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素质”教师靠单纯引进和学校自我培养是不够的,产学合作是解决这一瓶颈的最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开办的各专业要努力寻求合作伙伴,争取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且签订合作协议;协议中可明确规定企业的部分具体业务直接交由本专业教师完成。这样专业教师才会将压力变为动力,通过各种现场实战与训练,很快熟悉企业的相关业务。产学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也有利于今后的专业教学。
4.4 建设实训基地,提高教师的技术开发能力。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和完善高职教学的一个必备条件。实训中心要求配备适合专业教学的相关设备:一定数量的电脑、相关的软件、通畅的网线等。
外贸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学生的实践实训教室,也是培养教师“双师”的校内基地。我们要求专业教师到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实践,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实训课教师,在不断提高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理论培训,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和理论水平,形成认识上新的飞跃。通过上述对策,专业课教师就可以既承担理论课教学,又可以承担实训课教学,成为“一体化”教师。
参考文献
[1] 徐元俊.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2] 马军强.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3] 陈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评价机制[J].蘇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0
[4] 牛英群.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5] 李雪芹.浅谈高职外贸英语专业教学中“双师型”教师的培养[J].职业教育,2006.6
[6] 赵思友.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4
收稿日期:2008-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