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来源 :湖南教育:中旬(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_la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由此可见思维的力量。思维有高低阶之分,思维层级越高,创新能力越强。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就成了现代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初中物理而言,高阶思维表现为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场域下的机制和结晶。机制,是指其过程,是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过程;结晶,是指其成果,成果具有创新性,是物理核心素养发展的结果。如何培养高阶思维能力呢?对此,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以初中物理科技实践活动为例予以诠释。
其他文献
本文以云南省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以高速公路“互联网+”融合发展为理念,按照智慧高速生活、智慧绿色出行、智慧ETC、智慧新媒体等产业联合推进的发展思路,对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进行简要介绍。从多角度分析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的必要性,旨在表明高速公路智慧化建设可以较大程度提升服务质量,给消费者提供更加快捷、舒适的高质量出行体验的同时,更有利于增强云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竞争力,为建立“数字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期刊
劳动,贯穿了整个人类文明史。培养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学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加之家庭的溺爱,现在很多孩子简直就是“惰性气体”,劳动意识淡薄。如何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习惯?我们可利用耕读文化馆给学生创设劳动体验课程,让学生在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馆,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让劳动教育收到良好的成效。
教学目标:通过以写促读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卖油翁》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富含哲理的笔记小说。我们知道,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思想内蕴的表达。“不显山露水,却技艺高超”是卖油翁的整体形象,“艺高而自满”是陈康肃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那他们只是这样吗?
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如此“万能”的数学为什么不能广泛获得学生的喜爱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正如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没有一种数学的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
“县中衰落”--近年来,一些农村县(市、区)的普通高中,因为生源、师资流失,教育质量滑坡,高考成绩不理想,已经失去曾经的光环,不再辉煌--这种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岳阳市君山区,看似城区,实际却是一个人口25万的农村区(县),仅以初中为例,全区6所初中,就有5所在农村。唯一一所区属公办高中,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持续多年,全区中考前350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人留在君山读高中,\"一中办不好.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了对自然物候的观察与记录,并用二十四节气呈现。二十四节气并不单纯是时间进程的反映,它还反映四季冷暖、雨雪变化等。我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起始于2013年的班级实践,2016年整个学校开启二十四节气课程。二十四节气课程是以适合儿童的二十四节气知识性和文学性文本为主要内容,以儿童的自然观察和活动体验为核心,通过持续的阅读、观察和体验,促进儿童精神成长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能为学生的思维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使之在新的环境下激发起排除障碍、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当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思考时,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数学学习效果。一、创设童趣性问题情境童趣是小学生特有的本性,创设童趣性问题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唤起他们的积极情感,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自由王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如何将品德教育与语言表达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技能、训练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呢?笔者将德育与课堂小练笔融合,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思想素养。一、小练笔中的生命教育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是丰富生活体验、升华内心情感的重要途径。生日,对每个孩子而言是极具意义的一天。每一次生日,都会在他们的成长旅途中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围绕“生日”设计了相关活动。我在班级举办“集体生日会”。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最重要的“源头”之一。“源头”自有“活水”出。每一篇经典的古诗文,其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都是我们学习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活水”。观当前的古诗文教学,客观而言,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古诗词课堂自新课改以来有了较大改变,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思想与审美的探寻,整体趋向深入、深刻,由之打造出一批有文化味的深层对话课堂。但对文言文的教学,却多停留在读读、译译、背背的“老三篇”上,其价值普遍未得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