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充分利用历史课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就人教版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016年9月初,笔者就学生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时空观念发展情况对高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的时空观念缺乏,亟需提升。详见表1。
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实施了“师生共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师生共读”的教学策略
在“师生共读”模式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经典名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获得的更加具体的历史情节来探究相关的时空环境,实现教学目标。以下,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师生共读”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会民族文化,学会分析时空环境,提升时空观念。
教师将推荐阅读的著作进行内容摘编和时序梳理后编辑成“拓展读本”,提前发给学生学习(以下简称“读本”)。详见表2:
(二)“师生共读”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读本”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开展探究,形成正确认识。主要有:
1. 通过诠释材料,理解历史的发生是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
诠释,即解释、梳理、提炼。学生诠释“读本”中的材料,再结合课本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时空体系,理解“特定史事的发生必定有特定的时空联系”的道理。
比如,为解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背景”的问题,采用了下述材料:
材料一: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为京丘若山陵。
——《吕氏春秋·禁塞》
盗拓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庄子·盗拓》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西北斥逐匈奴。……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教师设计“对比两则材料找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前后的社会形势图,建构时空环境,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接着,阅读《阿房宫赋》,结合课本体会“族秦者,秦也”的含义,明确“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导致秦亡的原因”。重点问题得到解决。
2. 通过综合、概括、比较等方法分析材料,掌握“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
比如:在宗法制的教学中,教师先运用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宗法制的影响。
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
材料二:(西洋)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即团体格局。而我们的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乡土中国》
接着,运用第三则材料巩固学生认识: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武则天“感悟”的原因有哪些呢?仔细分析可知宗法制的影响才是必然因素。可见,多角度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史事发展的偶然与必然。
3. 通过评论史料,学会公平、客观地评判历史,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的意义。
比如,在“科举制”的教学中,由于受故事“范进中举”的影响,不少学生完全否定明清科举制。为纠正学生认识,采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八股文有六大功用。一是规范竞争,引导备考;二是牢笼英才,驱策志士;三是客觀横文,快速评选;四是训练写作,锻词炼句;五是严密程式,防止作弊;六是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吕玉兰《试论明清科举制度对士人知识视野的影响》
材料二:八股考的科目有三项:策论、经义、赋诗。赋诗是智力测验,……是相当不简单的事。策论考的是治理国家的问题……。考经义,……是智力测验加洗脑,……到最后变成不要读经典,只要读制艺,就是标准答案本子。
——许倬云《从历史看人物》
另外,教师还介绍了徐光启、戚继光等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通过对材料的剖析,学生才逐渐改变对“八股取士”的态度,认为它有可取之处。今天的高考制度要继承科举制的优点,但也要避免“重文轻理”。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延续和变化”。
最后,运用了以下材料作为单元总结:
材料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秦始皇所实行的,正顺着这种趋势。
——《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前汉书》
材料三:太宗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遂吞之。
——《贞观政要》
材料四:上(忽必烈)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
——《元名臣事略》
材料五:洪杨集团到处焚毁孔庙,孔子的书被称为妖书,他们想把民族传统文化完全推翻。……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学生概括了前四段材料的共同点——尽管上述统治者的施政都有特定的时空影响,但他们都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肆意破坏中华文明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要失败的。
(三)“师生共读”后的效果巩固
采用“以写促读”、“以考促思”的方式,如画时间轴、编写大事年表、写作历史评论、写家史、运用历史经典名作中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师生共读”的阅读教学模式更能推动学生成长。详见表3:
而且,在其他类型的史料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阅读资料,学生迅速探究后得出答案,根本没有时间体会史料阅读带来的乐趣。而在“师生共读”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就已经阅读了要探究的资料,提前熟悉了历史情节,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成果与反思
在“师生共读”的课堂里,通过“共读”经典名作,师生共同感受了经典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涵养了人文智慧;通过互动和探究,师生共同认识和实践了史学家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观察和分析史事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历史意识。有限的课堂真正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
以下运用2016年9月以来的第一学期实施了“师生共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未实施该模式的对照班的相关数据来说明“师生共读”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相比于对照班,由于实验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力量,所以会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这为对照班的日后历史学习提供了榜样。
从表5可以看出,由于实验班学生在“师生共读”中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学习氛围,所以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优秀率与合格率都优于对照班。
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由于学生开展历史阅读的时间很少,部分历史教师也无法静心阅读,所以能真正贯彻实施“师生共读”的班级只占年级少数。可见,开展“师生共读”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投入阅读的大潮之中,以实际行动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外阅读中来。
一、问题的提出
时空观念,是指学生能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2016年9月初,笔者就学生在中国古代史方面的时空观念发展情况对高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的时空观念缺乏,亟需提升。详见表1。
为改变上述状况,笔者实施了“师生共读”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师生共读”的教学策略
在“师生共读”模式中,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阅读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经典名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获得的更加具体的历史情节来探究相关的时空环境,实现教学目标。以下,笔者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师生共读”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目标的制定:体会民族文化,学会分析时空环境,提升时空观念。
教师将推荐阅读的著作进行内容摘编和时序梳理后编辑成“拓展读本”,提前发给学生学习(以下简称“读本”)。详见表2:
(二)“师生共读”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运用“读本”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开展探究,形成正确认识。主要有:
1. 通过诠释材料,理解历史的发生是特定时空条件的产物。
诠释,即解释、梳理、提炼。学生诠释“读本”中的材料,再结合课本解决问题,建构正确的时空体系,理解“特定史事的发生必定有特定的时空联系”的道理。
比如,为解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背景”的问题,采用了下述材料:
材料一:所残杀无罪之民者不可为万数,……加之以冻饿饥寒之患,……为京丘若山陵。
——《吕氏春秋·禁塞》
盗拓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
——《庄子·盗拓》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西北斥逐匈奴。……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教师设计“对比两则材料找变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形成中央集权制度实施前后的社会形势图,建构时空环境,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接着,阅读《阿房宫赋》,结合课本体会“族秦者,秦也”的含义,明确“中央集权制度不是导致秦亡的原因”。重点问题得到解决。
2. 通过综合、概括、比较等方法分析材料,掌握“历史的发展是偶然性与必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的认识。
比如:在宗法制的教学中,教师先运用材料引导学生体会宗法制的影响。
材料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
材料二:(西洋)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即团体格局。而我们的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乡土中国》
接着,运用第三则材料巩固学生认识: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袱(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曰:“还尔太子!”
——《新唐书·狄仁杰传》
武则天“感悟”的原因有哪些呢?仔细分析可知宗法制的影响才是必然因素。可见,多角度的材料可以让学生深入体会史事发展的偶然与必然。
3. 通过评论史料,学会公平、客观地评判历史,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的意义。
比如,在“科举制”的教学中,由于受故事“范进中举”的影响,不少学生完全否定明清科举制。为纠正学生认识,采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八股文有六大功用。一是规范竞争,引导备考;二是牢笼英才,驱策志士;三是客觀横文,快速评选;四是训练写作,锻词炼句;五是严密程式,防止作弊;六是训练思维,测验智力。
——吕玉兰《试论明清科举制度对士人知识视野的影响》
材料二:八股考的科目有三项:策论、经义、赋诗。赋诗是智力测验,……是相当不简单的事。策论考的是治理国家的问题……。考经义,……是智力测验加洗脑,……到最后变成不要读经典,只要读制艺,就是标准答案本子。
——许倬云《从历史看人物》
另外,教师还介绍了徐光启、戚继光等通过科举考试出仕并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通过对材料的剖析,学生才逐渐改变对“八股取士”的态度,认为它有可取之处。今天的高考制度要继承科举制的优点,但也要避免“重文轻理”。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的“延续和变化”。
最后,运用了以下材料作为单元总结:
材料一:对内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把力所能及的地方,都收入中国版图之内,其未能的,则确立起一条防线来。秦始皇所实行的,正顺着这种趋势。
——《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
——《前汉书》
材料三:太宗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遂吞之。
——《贞观政要》
材料四:上(忽必烈)闻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文学四方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而慕焉。
——《元名臣事略》
材料五:洪杨集团到处焚毁孔庙,孔子的书被称为妖书,他们想把民族传统文化完全推翻。……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学生概括了前四段材料的共同点——尽管上述统治者的施政都有特定的时空影响,但他们都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所以,肆意破坏中华文明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必然要失败的。
(三)“师生共读”后的效果巩固
采用“以写促读”、“以考促思”的方式,如画时间轴、编写大事年表、写作历史评论、写家史、运用历史经典名作中的内容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等。
综上所述,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师生共读”的阅读教学模式更能推动学生成长。详见表3:
而且,在其他类型的史料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阅读资料,学生迅速探究后得出答案,根本没有时间体会史料阅读带来的乐趣。而在“师生共读”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前就已经阅读了要探究的资料,提前熟悉了历史情节,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成果与反思
在“师生共读”的课堂里,通过“共读”经典名作,师生共同感受了经典文化的永恒价值与无穷魅力,涵养了人文智慧;通过互动和探究,师生共同认识和实践了史学家在特定的时空联系中观察和分析史事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历史意识。有限的课堂真正发挥出了无限的价值。
以下运用2016年9月以来的第一学期实施了“师生共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班与未实施该模式的对照班的相关数据来说明“师生共读”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
从表4可以看出,相比于对照班,由于实验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和力量,所以会更加积极地完成作业。这为对照班的日后历史学习提供了榜样。
从表5可以看出,由于实验班学生在“师生共读”中养成“爱读书、爱思考”的学习氛围,所以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优秀率与合格率都优于对照班。
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由于学生开展历史阅读的时间很少,部分历史教师也无法静心阅读,所以能真正贯彻实施“师生共读”的班级只占年级少数。可见,开展“师生共读”的教学改革,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希望能有更多的教师投入阅读的大潮之中,以实际行动引导同学积极参与到历史课外阅读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