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意蕴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xyxyxyxy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既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不断深化。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特质不断凸显。为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大中小学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特别强调全面提高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3]。回顾历年高考真题,我们发现部分试题也渗透了劳动教育的重要理念。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的34题以万能蒸汽机的发明为切入点,旨在弘扬劳动价值;第47题以全国劳模、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源张的个人事迹为例,颂扬劳动美德;2020年全国卷的第17题以杰出教育家和科学家竺可桢为例,歌颂其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高考是国家意志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劳动教育,既是在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也是回应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
  一、以劳树德:历史教师应该要秉持学科劳育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具体事实的知识对于形成观点和信念起很大的作用”,“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生活的事实来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3]。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它所记录的是以往人类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与其他学科相比,它在渗透劳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具体生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以事实说理,寓理于史,令人信服。丰富具体是历史学科的特点,通过深入挖掘历史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来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不仅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德育教育的原则。
  历史教师应该有学科劳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基本观点,将劳动教育的要求和知识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目标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劳育因素。我们既要重视劳育内容的选取与挖掘,也要重视劳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
  二、以劳增智: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1.秉持唯物史观,彰显劳动价值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基本观点就包含着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劳动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是在劳动中生存发展过来的。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是劳动。我们在劳动中收获了智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例如: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中提到:“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类在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外,有了剩余产品,为私有制和剥削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梳理生产技术,感悟劳动智慧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是推動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杠杆。不管是劳动对象的丰富完善,还是劳动技术的更新换代;不管是劳动工具的变革,还是劳作方式的变化;不管是生活方式的迭代,还是生产力的进步,教科书中的相关案例比比皆是。我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十分注重精耕细作,特别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利用人力的翻车,到借助水力的高转筒车,再到风力水车。我国古代有高超的冶炼技术、制瓷技术、纺织技术。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同样如此:飞梭的问世、蒸汽机的改良、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从传统的农业生产劳动到现代的科技生产劳动其实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更迭都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结合教科书中的相关案例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可以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当然,有些教学资源相对比较隐性,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劳动教育价值。
  3.聚焦特定情境,关注劳动人民
  鲜活的历史人物是学生与历史直接对话的重要媒介之一,是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兴趣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载体。《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共出现431位历史人物,其中有许多人物可用来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比如统编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一课中提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 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这一些历史人物背后都有大量的鲜活故事,是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绝佳素材。
  当然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劳动人民的疾苦生活,也值得我们去关注。比如:《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课中提到:“在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产品日益丰富的同时,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并没有得到相应改善,他们的政治权利也极其有限。”“当时工人的劳动条件相当恶劣,厂房狭小简陋,各种可吸入颗粒物几乎使人窒息,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大机器的采用,也把妇女和儿童卷进劳动力市场,他们的境况更为悲惨。工人的住宅区是大城市和工业区的贫民窟,街道狭窄拥挤,房屋低矮破旧,天空浓烟密布,地下污水横流,成了贫穷、疾病和犯罪之地。”我们应该要引导学生尊重和关心劳动人民,深刻理解他们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时我们也要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古往今来,历代政府都在不断努力,颁布制定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劳动人民的利益。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生活技能,而且能促进人的体力发展和智力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传递劳动育人的价值理念,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成果,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最大化。   三、以劳创新:劳动教育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的劳动形态不同,劳动教育的内涵也会不同。今天的劳动教育不是农耕时代的劳动教育,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面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我们的劳动教育要注重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要将传统的劳动项目和新时代的数字劳动相结合,要关注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劳动教育的时代特色。当代知名学者柳夕浪曾说:“无论是劳动观念、劳动经验,还是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培养,都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是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我们不能离开实际的劳动过程空谈劳动教育,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真正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4]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给予学生劳动实践的机会。广州市教研院和广东省博物馆曾联合开展了“传家宝·微记录”活动,要求学生来探寻身边的传家宝,重拾传家宝背后的家族记忆,并将其用数字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有不少同学将某些菜品的制作(例如:客家酿豆腐)、劳动用具(例如:旧式缝纫机)视为传家宝。学生动手实践,做一道特色的家常菜,缝制一件漂亮的衣裳,在劳动中感悟生活的美好;学生重拾传家宝的背后家族记忆,用数字故事的形式予以呈现。在本次主题活动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得到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获得了发展。
  杜威曾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5]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历史教学的目标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记住历史知识,更应该着眼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们应该要有一种自觉的育人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课程的德育价值,加强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在创造知识、增进智慧、创造幸福生活中的作用。当然,历史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也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应该要不断拓宽劳动教育的边界,從课堂走向课后,注重知行合一和形式创新,充分彰显历史学科的劳动教育功能。历史教育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都服务于立德树人,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是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注释】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中国教育学刊》2019年第2期,第82页。
  [2]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20年,第1页。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98页。
  [4]柳夕浪:《全面准确地把握劳动教育内涵》,《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年第4期,第12页。
  [5]杜威:《道德教育原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其他文献
“史料实证”素养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1]。要求学生做到:“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增强实证意识。”[2]  口碑史料是“参与或耳闻目睹历史事件过程者的口述的传闻”[3]:以回忆录为主体部分,还包括口传史料、录音史料、访问记史料等。运用史学方法,辨
北京市朝阳区有个不同寻常的养老院。  之所以说“不同寻常”,因为它紧邻首都机场第二高速,毗邻北京自由贸易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占地200亩,竟有40亩的湖面、高达70%的绿化率,院内树木茂盛,蔬果飘香,亭台楼阁,湖光旋旎,外界却少人知晓。  附近市民评价,与其说彩虹村庄养老院是个养老机构,不如说是座高配版的城市公园。4月中旬,《民生周刊》记者走进了这家养老院。情怀创办  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紧邻首
1. 阅读下面的一段话,按照要求作文。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有很多东西本来可以有的,比如汽车的防撞梁、政府机关办事指引、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的一些法规…‥但却偏偏没有,很多东西本来可以没有的,比如霸王条款、潜规则…‥可却偏偏有了,对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实,我们该怎样看待。  请以“这个可以有”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写作津梁】  猜想理由:广东高考作文命
所谓开放性,也就是要让应试者在原有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新的程序性思考。[1]开放性的设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答案不唯一。2020年广东省中考历史开放性试题题量、分值增加,充分体现了新中考改革下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鉴于考试命题的三大核心功能之一即“引导教学”,本文拟通过研判开放性设问设计的价值,认清中考命题趋势,变革历史课堂教学。  一、开放性设问,凸显思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测量
2013 年 11 月,全美社会科协会(Nation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以下简称NCSS)颁布C3框架,[1]明确了一种全新的探究教学理念,即基础教育阶段(K-12)中的社会科课堂应以“探究弧”(Inquiry arc)为中心,通过提出问题和规划探究、运用学科概念和工具、评估资源和使用证据及交流结论和采取行动这“四大维度”进行探究学习。IDM(Inqui
站在村口的道路上,64岁的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向《民生周刊》记者讲起修路的艰辛:历经12年,岩头村村民在进村必经的悬崖上凿出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进村简易路。  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存环境,西畴人勇敢地向贫困宣战。  和李华明一样,西畴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一批西畴精神的典型代表:年过七旬的刘超仁带领乡亲们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致富产业,被医院诊断为乳腺癌中晚期的谢成芬带领村民
【热点材料】  2013年10月7日至8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其主题为“活力亚太,全球引擎。”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阐述了对当前世界经济的看法,强调亚太经合组织正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亚太经济金融稳定,推动各成员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维护
茂名市电白高级中学,1959年建校,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她历经电白县第十三中学、电白县南海中学、水东经济开发试验区第一中学、茂港区第一中学,2015年6月,学校正式归入电白区,更名为茂名市电白高级中学。  五十七年来,学校继承和发扬“四两米”的建校精神,由建校之初的4位教师、100多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近4000名师生;由当时借房办学,到今天搬进占地310亩,投资2.7亿元的新校区,学校实现了跨越
一、试题分析  今年高考试题继续秉承“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命题理念,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不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综合运用能力、信息获取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核心化学素养,突出了“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体现了“稳中有变”的特征,对中学贯彻新课标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促进和引领作用。总结起来,今年高考试题有
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接触最多的是记叙文,写得最多的也是记叙文,但是难见精彩,是什么原因?除了谋篇布局和语言功夫之外,可能欠缺一种打造精彩文段的功夫,使得文章没有亮点。那么,如何打造精彩文段呢?    一、尺水兴波,情节曲折     人们把文章的起伏变化比喻为波澜。记叙文强调“杯水兴澜,尺幅千里”。写出文章的波澜来,创造波澜,让阅卷老师感受波澜。它要求叙事要一波三折,有起有伏;写人要层层剥笋,由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