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欠缺。本文就针对农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培养兴趣、创设情境、改进方法 、提高能力四方面浅析了如何培养学生想问的欲望、敢问的心理、会问的意识和善问的习惯。
【关键词】农村小学问题意识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问 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段的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 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欠缺,无论是在数学还是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常常是出现“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教材一人言”的灌输式或“一问一答”式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 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迫在眉睫。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其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拉斯也曾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当学生 对某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才可以达到精通的境地,这充分说明培养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小学里,教师和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教师和家长往往是追求结 果大于追求过程,这种做法和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 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的情感冲动中。真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是就是这个意思。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二可二不可”,即:有了自己的想法可 以不用举手,不經老师的同意直接说,可以直接质问老师或者发言者;同学提出不合理问题时,不可以嘲笑,产生不同意见时不可以针对问题攻击对方。长期以往,尤其是针对平时不善言谈的小学 生,这样做更能激发他们想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能自觉地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问的心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却不敢问,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克服其自卑心理。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教 师就是权威、教材就是范例的思想,让课堂变成情感交流、思想辩论、宽松愉快的平台,为学生提问创作良好的条件。其次是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打破以往教师眼中只有优等生、好学生 和“差生”的观念,给每个学生以微笑、关注和关爱,为学生在心理上提供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学习上相对不够理想的学生大胆提问,耐心回答,认真对待,使他们敢 于说话,敢于提问。再次,就是要让学生在“乐学”中“乐问”,用第斯多惠的话说,就是要靠教师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 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等等。最后,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俗话说“多少空间就有多少创造”,课堂上教师把空间还给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具体知识提出 了现实的、富有创新的问题,而且对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辩论等会产生诸多连续性的知识。
三、改进方法,促成学生会问的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业务知识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陈旧而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手段单一,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意 识的培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违背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有悖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 ,才能促成学生会问的意识。学生从想问到敢问,再到会问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因而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会问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方面要加以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同时,加强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富有创造性的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思 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会问”,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
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为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在想问、敢问、会问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善问的习惯。善问就是在学生主动提问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使学生的问题得当、明了、独特。在教学时,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问题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提 问,对同学间的意见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但要在提问时要求学生逐渐做到以下三点:一要问题得当,经过充分第思考;二要问题表述清楚、思路清晰;二要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水 平。久而久之,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善问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外,我们还需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培养好 农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0(25)
[2]周家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南海出版公司,2006(9)
【关键词】农村小学问题意识培养兴趣创设情境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是,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里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学生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并力图解决问 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段的学生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运用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 神的基石。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欠缺,无论是在数学还是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常常是出现“一块黑板一支笔,一本教材一人言”的灌输式或“一问一答”式现象,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 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迫在眉睫。
一、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想问的欲望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其创新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西拉斯也曾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当学生 对某一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时候,才可以达到精通的境地,这充分说明培养兴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在农村小学里,教师和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教师和家长往往是追求结 果大于追求过程,这种做法和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感官、思维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始 终保持在不断探索新知的情感冲动中。真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是就是这个意思。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二可二不可”,即:有了自己的想法可 以不用举手,不經老师的同意直接说,可以直接质问老师或者发言者;同学提出不合理问题时,不可以嘲笑,产生不同意见时不可以针对问题攻击对方。长期以往,尤其是针对平时不善言谈的小学 生,这样做更能激发他们想问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在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能自觉地动脑筋,想问题,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问的心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却不敢问,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克服其自卑心理。首先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情境,打破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教 师就是权威、教材就是范例的思想,让课堂变成情感交流、思想辩论、宽松愉快的平台,为学生提问创作良好的条件。其次是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打破以往教师眼中只有优等生、好学生 和“差生”的观念,给每个学生以微笑、关注和关爱,为学生在心理上提供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氛围,更多地鼓励和引导学习上相对不够理想的学生大胆提问,耐心回答,认真对待,使他们敢 于说话,敢于提问。再次,就是要让学生在“乐学”中“乐问”,用第斯多惠的话说,就是要靠教师不断地“激励、唤醒、鼓舞”,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 地位的设计,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设计,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等等。最后,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俗话说“多少空间就有多少创造”,课堂上教师把空间还给学生,他们不仅能根据具体知识提出 了现实的、富有创新的问题,而且对同学之间通过交流、辩论等会产生诸多连续性的知识。
三、改进方法,促成学生会问的意识
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业务知识的局限性,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陈旧而传统,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手段单一,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新意 识的培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而且违背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有悖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只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 ,才能促成学生会问的意识。学生从想问到敢问,再到会问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也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因而我们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教会学生会问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 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试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针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方面要加以引导,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知识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同时,加强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富有创造性的提问,鼓励学生主动思 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回答问题和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会问”,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
四、提高能力,培养学生善问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但无论什么样的问题都是学生求知欲的一种表现。为了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要在想问、敢问、会问的基础上,培养 学生善问的习惯。善问就是在学生主动提问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因此,我们要持之以恒,不断强化,使学生的问题得当、明了、独特。在教学时,我们不会错过任何一个问题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提 问,对同学间的意见进行质疑,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但要在提问时要求学生逐渐做到以下三点:一要问题得当,经过充分第思考;二要问题表述清楚、思路清晰;二要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水 平。久而久之,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学生提问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善问的良好习惯。
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外,我们还需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结合学科特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进一步培养好 农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强.浅谈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学创新导刊,2010(25)
[2]周家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南海出版公司,2006(9)